蓬沙書院丨民怨上建起的書院

清朝末年,國政衰敗,多貪官汙吏。而當時潮汕的某些地主修築城堡,佔領田產,官府也禁止不了。並且時常發生宗族械鬥,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商貿往來。咸豐三年,外砂王厝村一個叫王興順的人,受到天平天國影響,率領農民起義反清。官府發兵圍剿,王興順寡不敵眾,遠走海外。

蓬沙書院丨民怨上建起的書院

到同治九年的時候,潮州總兵方耀用鐵血手腕,搗毀了一個又一個村落的堡壘,以嚴刑峻法來恢復社會秩序。數年間,結積案千餘起,悉數均經嚴治,並無漏網。被絞殺者,有罪有應得,也有無辜錯殺者,導致不少外砂人背井離鄉。

方耀自知清鄉激起了民怨,但他也懂“民以教化”為本,因此他在潮屬各地新設和復辦鄉校數百所,其中一所名為蓬沙書院。其建造規模為澄海明清七書院之首,也是潮汕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書院。

蓬沙書院丨民怨上建起的書院

蓬沙書院始建於同治九年,同治十三年宣告落成。書院坐東南,向西北,是潮汕傳統民居的四進“雙佩劍”格局,佔地面積2046平方米。門樓為三山門二疊歇山頂建築,大門“蓬沙書院”連同左右山門“同德祠”的題字,是清代書法名家鍾德詳手跡。書齋式建築,穿鬥式樑架結構,中堂為硬山頂,內塑方耀披甲坐像。

蓬沙書院丨民怨上建起的書院

一直作為外砂“文祠”的的蓬沙書院,延續到民國時期。大革命時,書院曾作為農會會所。1938年9月,外砂青年抗敵同志會成立,會址設在蓬沙書院。建國後,書院成為外砂人民政府所在地,知道1987年,政府搬出,又改作鎮文化中心。

2012年10月,被確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