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文、图 | 本报记者 于苏甫·艾尼 通讯员 刘敬

MEIHAOSHENGHUO

巍峨的阿拉套山脚下,蓝顶白墙的定居兴牧房整齐排列。这座精致漂亮的村庄,就是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

村里居住着蒙古族察哈尔西迁部落后裔。据史料记载,1762年,他们的先辈西迁至此屯垦戍边。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与边防部队共同守卫边境线。据了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基础设施完备、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村庄。

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航拍图

在定居兴牧房里,70岁的巴森加甫打开了话匣子。他儿时跟随父母游牧,牛羊走到哪里,蒙古包就扎在哪里。后来,为了防寒保暖,牧民住进了“地窝子”。“低矮、狭窄、阴暗,通风和采光都很差。”他描述道。

“没有灶,三个石头支起锅来烧水做饭。”巴森加甫说,“木板搭个台子就是床,家具就不敢想了。没有电、没有路,更没有自来水;吃的是馕,想吃蔬菜、水果,就得骑马到3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

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牧家乐

“地窝子”承载着巴森加甫老人太多酸楚的记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1978年以后,牧民就地取材,盖起了有院墙、有门窗的土块房或砖房。2009年,自治区在牧区实施定居兴牧工程,那一年,巴森加甫和家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定居兴牧房,村民家家户户购置了家具、家电。后来,通了自来水、电话……生活日新月异。

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惠及明格陶勒哈村,政府对村里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对院内实施人畜分离、改水改厕。如今,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升级,村里大力营造“洁、净、美”的生活环境。

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航拍图

“现在住的房子比原来的‘地窝子’舒适太多了, 干净,采光好,水电暖浴厕齐全,交通方便,想到哪去就到哪去……现在过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巴森加甫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村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逐步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明格陶勒哈村所在的小营盘镇,利用资源优势,实施“阿拉套山下·察哈尔人家”为主题的旅游兴边、旅游扶贫、旅游增收战略。

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航拍图

在乌云牧家乐,女主人乌云正在招呼远方来的客人。餐桌上摆着酸奶、焖肉、烤肉等招牌美食,蒙古包里播放着《来到博乐就不想走》,这首歌道出了牧家乐主人和游客的心声。

2017年,乌云用政府资助的7万元和自筹的3万元,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座蒙古包,办起了牧家乐,年收入超过5万元。

“我家正好在通往景区的主道边,来往的游客多。镇政府就扶持我们办了牧家乐,帮我们致富。”乌云笑着说。

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奶制品都是蒙古族不可或缺的食品。家家户户都做奶制品,但缺乏销售的观念,除了自己吃,就是送给亲朋好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昔日的“奶疙瘩”成为今日的“致富宝”。

博州这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村民做的奶制品

在小营盘镇苏布德奶制品合作社,负责人爱尔登吐介绍,合作社的社员都是当地村民牧民,他们制作的奶酒、奶酪、奶酥、奶豆腐等20余种纯手工奶制品,已在博乐市聚得乐旅游专业合作社直营店销售。

爱尔登吐介绍:“我们明格陶勒哈村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会做奶制品,鲜奶发酵后可以做黄油、奶豆腐、奶疙瘩,一点都不浪费。现在,奶制品市场行情好,我们准备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妇女加入,一起致富。”

如今,该村400余名牧民当了护边员,成了“上班族”。村里还成立了3家养殖合作社,3家奶制品加工合作社,10家牧家乐。牧民的收入从“卖牛羊”的单纯收入,变成了多渠道收入,村民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