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策略、预期、风格的问题

谈谈策略、预期、风格的问题

经常有人希望去预测和判断市场,并将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策略的主要标准。事实上,站在今天的时点,对未来所有的预测均带有很强的不确定,判断要下,但是更加关键的是要准备应对之策,知道在事实尘埃落定之前,什么信息、什么时点最为关键。

策略不是站在现在赌一个方向,而是对未来做一个大致判断,然后在行进过程中慢慢验证和修正判断,并且在验证和修正的过程中调整仓位和结构,抓住主升浪。所以策略更多是对策,而不是预测。

从研究带投资可能要经过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预测实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第二是判断投资者如何理解这种变化。通常,研究人员更多强调第一层面而忽视第二层面。

其实,第一层面对卖方比较重要,第二层面对买方更加重要,特别是有投资时间限制有业绩压力的机构资金。有时候,我们看对了经济和实体,但却做错了投资,原因是市场根本不关心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或者市场还未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做出反映。

例如年初的时候市场没有关心贸易战和去杠杆导致的流动性的问题,所以这一阶段尽管许多机构已经开始看空了,但是市场依旧围绕医药、消费走出结构性行情。4月份之后,之前被忽视的贸易战的风险开始被市场认识到,并迅速扩散,同时叠加资管新规催发的去杠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逐步陷入调整中,并且放大负面事件的影响。

风格转换是策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风格转向大盘周期股,市场迎来系统性上涨机会,当风格转向小盘成长股,概念和主题大行其道。因此,风格转换涉及大势判断和主题投资。

风格转换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为大小盘之间的转换,最后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切换,可以将A股的行业大致分为三类:周期、成长和防御。如果简单点说,是周期股和成长股之间的切换,这背后涉及到的又是不同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而言,经济刚刚复苏、投资者对经济前景莫衷一是时,对经济和资金特别敏感的煤炭和有色率先上涨、场内资金开始活跃、换手率上升,风格开始转向周期和大盘。

此时,估值高企始终是投资者重仓煤炭有色的担忧,微弱的经济复苏尚不足使分析员上调盈利预测,市场在战战兢兢中上涨,多数投资者将这段行情归于资金推动或者流动性泛滥。

随着经济复苏渐渐成为共识,煤炭有色等周期品的业绩出现上调,煤炭和有色等资源品会迎来上涨的第二波,场外资金受财富效应吸引流入场内,随着经济慢慢过热,银行、钢铁和石化等行业的基本面得到改善,资金开始追逐这些前期滞涨的大盘股,大盘加速上扬,情绪亢奋到极点。

而此时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成本上升挫伤利润,国家的紧缩政策悄然而至。一旦经济预期改变,在汹涌而至的场外资金的掩护下敏感性资金开始撤退,周期敏感型行业(煤炭有色)率先下跌,市场进入反向循环、风格重回成长和小盘,直到产业资本增持、政策放松,经济预期重新改善,新的轮回开始。

谈谈策略、预期、风格的问题

如果按照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市场演绎来看,可能这个轮动顺序恰好是这样,但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宏观经济和A股本身又不是上述这样简单轮动。

具体说来,可以认为16-17年经历了经济阶段性复苏,驱动因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改善了我国的外部需求,供给侧改革使得上游资源品涨价又助推了这一趋势,如果说在16年煤炭、有色上涨是对这种经济预期的复苏,随着供给侧改革威力的显现,17年才是全面开花的节奏,进入到18年,市场产生了经济下滑的预期,并且这种语气逐渐兑现,周期股总体上开始滑落,而部分成长股则开始崛起。

当风格出现转换时,往往都有资金的配合,情绪和资金是观测风格切换的重点之一,所以有的朋友将情绪和资金作为判断风格切换的风向标,从市场的角度看,这个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资金和情绪属于同步或者滞后指标,当行情来了的时候,自然资金和情绪都有了,所以如果单纯去观察资金和情绪难免会陷入市场走势主义,永远会落后于市场。资金和情绪既无法对未来的情绪和资金走向做出预测,现在的资金、情绪亢奋的状况也无法决定风格切换的进程。

外围资金疯狂流入、情绪极度亢奋时也可能会出现突然大跌,市场也可能阶段性见顶。道理很简单:市场的方向永远不是后知后觉的场外资金所能把握。经济预期才是风格转换的源动力,资金和情绪只能强化趋势,根本不能决定方向。

今天先扯到这里,祝大家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