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月新開辦幼兒園53所 新托育迎來「最萌新生」

上海9月新開辦幼兒園53所 新托育迎來“最萌新生”

“我們當年的託兒所在弄堂裡,環境沒這麼好,活動也沒有這麼多,老師也沒這麼專業!”開學了,生於1988年的上海市民黃女士,對兒子所在託班的軟硬件,直呼“羨慕”。新學期,上海開出一批含託班的幼兒園。數據顯示,全市今年9月新開辦幼兒園53所,可擴充幼兒園辦學規模722個班級,為部分幼兒園探索托幼一體化的辦園方式,創造了可能。

與此同時,一批市場化托育新機構也陸續亮相,截至記者昨天發稿,本市已有21家合法登記備案、已發放告知書的托育機構。而40個市政府實事項目新建的社區幼兒託管點正陸續通過檢驗。更多企事業單位樓宇為自己職工舉辦的福利性托育,也在醞釀推出。這些舉措,讓今年9月的開學和往年不一樣,更多2-3歲的小小萌寶走進了新政下的新托育。

2-3歲的萌寶新開學是怎樣的情形?開學3天來,老師們是如何為他們減輕分離焦慮的?他們是否吃好睡好,安全防控、監控視頻等等是否到位?記者日前進行了實地探訪。

對班級設施進行改造

洗手、喝水、擦汗、上廁所……這兩天,有一批“最小年齡”的“新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就是2-3歲的託班寶寶們。

新學期,普陀區有4所幼兒園開出新託班。位於石泉街道的童星幼兒園,就是其中之一。園長吳丹告訴記者,這個新託班有24名2-3歲的小朋友。(早在開學前,幼兒園就通過對口的居委會,進行招生宣傳,有需求的家長紛紛前來報名。)

為了迎接這些“新生”的到來,幼兒園對原本位於1樓的1個小班班級進行了“改造”,變成託班孩子的樂園。吳丹說:“主要在玩具設施上,比如多了很多布藝書,積木也全部改為泡沫大塊狀的,這樣即使推倒也不會傷到小朋友。另外,同樣一款布娃娃準備八九個甚至更多,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同樣的東西,這樣就能避免爭搶。”

位於閔行區天山西路上的愛博果果幼兒園,今年也開出託班。走過敞亮溫馨的門廳,來到位於1樓的託班“芽芽班”門口,記者看到,在一個“娃娃家”的活動區域,兩名女萌娃正專注地給洋娃娃洗澡,旁邊是一張紅色的玩具小床,“園裡大孩子的玩具床是木頭做的,為託班寶寶則專門定製了軟紗布做的玩具床。”園長唐新萍告訴記者。

2歲9個月的詹一諾小朋友正拿著一輛消防車,認真地“開車”。當記者問他,“來這裡開心嗎?”第一次走進幼兒園的詹一諾連連點頭。

讓詹一諾媽媽潘女士特別感到意外的是,班裡有20個孩子,來園第一天,老師叫出了所有孩子的名字,“連孩子的個性、特點都非常清楚,之前肯定做了很多功課。”潘女士說,家裡老人身體不好,孩子沒人帶,一直是個問題,“家附近的幼兒園開託班,真是雙職工家庭的福音!”

閔行區是人口導入大區,近年來,在確保3-6歲入園需求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工作,努力增加託班的資源供給。新學年,在65所幼兒園中開設117個託班,可解決2340名2-3歲幼兒的入托需求,比2017學年增加了20個託班,525名入托名額。結合閔行區“十三五”幼兒園建設規劃,今明兩年將開工建設的11所幼兒園,將增設29個託班班級,能滿足580名3歲以下幼兒入園需求。

穩定孩子情緒是重點

愛博果果幼兒園“芽芽班”的吳明珠老師帶著記者參觀託班的活動室。這是一間活動室和午睡室一體的房間,約170平方米,20名小朋友將在這裡度過一年的託班生活。吳老師說,開學初,穩定孩子的情緒是重點,“託班的孩子小,一個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哭起來,這個時候就只能抱著、哄著。”

“還有一些小朋友,在家裡沒有午睡的習慣,或者一睡覺就要吃奶、要找媽媽或者奶奶。”園長唐新萍說。剛開學這段時間,有時候午睡時,小朋友一起哭起來,4個老師“不夠用”,還會叫大班、中班的老師支援,“一起抱著睡”。

託班寶寶“分離焦慮”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普陀區童星幼兒園。園長吳丹說:“哭鬧一般發生在來園和爸爸媽媽分開,以及吃午飯的時候。因為小朋友發現飯菜口味和家裡不一樣,也會哭起來,所以每次到午飯時間,所有不帶班的老師,都會到託班來,每天中午會有八九個老師一起餵飯。”

市場化托育機構亮相

幼兒園開設託班,畢竟資源有限,難以滿足更多家長的需求。更多市場化的新托育也在今年9月以全新面貌出現。截至記者昨天發稿,上海有21家合法登記備案、已發放告知書的托育新機構亮相。

凱瑞寶貝原本是一家連鎖早教機構,托育新政發佈後,其位於閔行的園區進行了改造,在今年8月初成為本市首批獲得托育告知書的11家新托育機構之一。凱瑞寶貝創始人莊俊表示:“其他園區都在陸續進行改造。按照新規規定,會增設廚房、保育室、隔離室、門衛升級、監控升級。師資方面,我們本身就有相當比例的老師具有教育資質,其他的更多園區服務老師,也會盡快取得專業資質。”

託班孩子的家長中,有不少是當年也曾上過託班的“80後”、“90後”。

出生於1988年的黃女士的寶寶在凱瑞寶貝上託班。之前“孩子只吃白色的食物,白米飯或者白饅頭,蔬菜、水果、魚肉都不喜歡。在老師的調教下,現在很多東西都吃了。而且託班的安全和衛生工作也做得比較好,教室裡有視頻,能連接到家長手機上。”把孩子送進託班後,黃女士感覺輕鬆了不少,作為職場媽媽,工作也更投入。

黃女士告訴記者,自己2歲的時候,就在弄堂裡開辦的託兒所度過了一年的開心時光。“那家託兒所就在我爸媽的單位附近,他們上下班就順便接送我。但以前的託班沒有現在的好,就是打打撲克牌,玩玩弄堂遊戲,也沒有系統的課程,純粹是解決父母上班沒人帶孩子的問題。”

1989年出生的市民邱女士小時候也上過託兒所。“是我父母單位開辦的。管理、師資、教材和現在都不能比。現在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課程,小朋友每個人都有一本‘成長手冊’,老師每天都會在上面寫上評語,吃飯、睡覺、情緒怎麼樣,都有記錄。”

依然堅持“家庭為主”

在托育新政出臺前,周晶是楊浦區五角場政化路社區幼兒託管點的負責人。這個點,是上海2017年政府實事項目20個社區幼兒託管點之一。8月初,她在徐匯申辦的另一個社區托育點上海徐匯兒童家園托育園也獲得告知書。

本週,這個托育園迎來65名寶寶。周晶表示,今年9月開出的託班與之前相比,很多方面都有變化。“比如師資上,本來要求育嬰員、保育員初級,現在都要求中級。另外,技防也升級了,要求全部高清無死角監控、人臉識別、110聯網。食藥監也對營養員和管理人員有了明確培訓要求。”

另外,周晶自己也不斷地“摳細節”。“門口原來的自動洗手機換成了流動水洗手池,增加了一名內保,廚房和保健室也做了改造。”這種“摳細節”,受到不少家長的歡迎。在師資提升上,托育園內部增設了師資道德培訓、在職培訓,同時,所有工作人員參加了心理測試。

今年4月28日,上海出臺專門針對0-3歲幼兒托育的“1+2”新政。這也是全國構建的首個托育管理標準、辦法和機制。在0-3歲“家庭為主”格局不變的前提下,本市通過“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建立托幼一體化發展,形成多形式、廣參與的托幼服務體系,引導市場多樣化的服務。

在浦東、徐匯、靜安、黃浦和閔行5個區先行試點、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目前全市各區已全面受理相關托育機構申辦,還有“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信息管理平臺”,為舉辦者、家長和管理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但是,教育規律表明,0-3歲嬰幼兒的托育工作,依然要堅持“家庭為主”。上海市學前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郭宗莉表示,在0-3歲,家庭親子關係對孩子健康發育至關重要,“早期的親子關係是否能良好建立起來,甚至決定了孩子今後能不能很好走進社會。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親人最為依戀。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交流、隨時的關照,正是孩子最需要的。”

針對家庭養育,目前上海0-3歲孩子的家長可就近接受一年6次的免費指導服務。此外,本市向76萬名家長提供了育兒週週看的手機彩信報,每年舉行覆蓋16個區的育兒加油站現場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