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隨著國旅聯合與當代東方的控股權,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悉數被老東家拋售,

“廈門當代系”在經歷多年資本騰挪後,其苦心經營的資本帝國,目前僅剩下“殼資源”廈華電子。

很長時間,憑藉對於資本與財計的嫻熟運用,“廈門當代系”一度在國內資本市場“呼風喚雨”;但是,經過多年跌宕起伏的經營後,“廈門當代系”控制下的廈華電子仍面臨不得不持續“保殼”的艱難境地。

特別是2014年至今,在終止了彩電業務成為“淨殼”後;伴隨著四次重組未成的尷尬,經歷股價持續下跌的質押風險,似乎將廈華電子的未來重組進程與其擁有的“殼資源”推向了愈加艱難的境地。

“廈門當代系”僅剩唯一“殼資源”

時間回溯到2003年,彼時的廈門當代置業僅依靠房地產業起家;隨著集團業務的不斷演進,其後發展出的廈門當代控股決意進軍國內資本市場,進而衍生出著名的“廈門當代系”上市公司,該資本系也一度成為直接控制當代東方、國旅聯合、廈華電子三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資本巨頭”。

經過多年的浮沉,曾經叱吒A股坐擁三家上市公司的“資本大佬”;如今,卻不得不面對旗下兩家上市公司被拋售的尷尬境地。

2018年6月26日,國旅聯合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當代資管將轉讓其所持有的國旅聯合7355.61萬股股份(佔股14.57%),受讓方為江西省旅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本次轉讓完成後江旅集團將成為國旅聯合的第一大股東。

時間過了僅僅不到一個月,當代東方股權亦被“廈門當代系”成功拋出;7月23日,停牌中的當代東方公告稱,控股股東與山東高速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將不超過29.99%的當代東方股權轉讓於後者。

至此,“廈門當代系”僅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拋出兩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而另一家資本系上市公司卻遲遲未見“動靜”;不過,當前投資者已將關注的重點,成功放在“廈門當代系”擁有的另外一家“殼公司”廈華電子之上。

說起廈華電子外界其實並不陌生,當年作為福建省最大電子企業,巔峰時期的廈華電子曾頭頂“中國第一臺等離子電視製造者”的光環,並一度擁有22家合資企業及五家配套廠,其經營品類橫跨手機、電腦、顯示器等七大領域。

遺憾的是,多元化的瘋狂擴張與數次的戰略失誤,最終讓這家輝煌的企業嚐到了失敗的“苦果;從2000年起,廈華電子就陷入長達十年的盈利保衛戰。

2013年,廈華電子決定對原有資產、負債和人員進行清理,並徹底終止了彩電生產業務,轉而以經營貿易類電子產品銷售業務勉強度日,這無疑為“廈門當代系”日後的資本運作併成功入主鋪平了道路。

廈華電子資本淵源“一波三折”

“廈門當代系”對於入主廈華電子,時間可追溯到2013年,當時正值廈華電子經營最困難的時期,多年的虧損令當時的大股東華映科技決意甩掉這個沉重的“包袱”,但資本運作路徑卻頗費一番周折。

彼時的廈華電子股權,由華映科技和廈門建發集團掌控;2013年11月,華映科技下屬控股子公司將7362萬股(約合14.07%股權)廈華電子股權轉讓給“廈門當代系”掌門人王春芳的妹妹王玲玲及其一致行動人北京德昌行、廈門鑫匯(後改名廈門鑫域)。

由於廈華電子部分限售股解禁日未到期;此後,華映科技又將所持剩餘的全部限售股合計1.05億股(佔總股本的20.02%)委託廈門鑫匯進行市值管理,並支付相關費用;轉眼間到了2016年,“當代系”掌門人王春芳先是從廈華建發集團手中,購得其所持有的5%廈華電子股權;此後,廈門鑫匯又受讓了廈華電子另外6.18%股權。

在此之前,廈華電子原第一大股東華映科技還將公司另外持有的13.84%股權轉讓給了嘉興融仁;至此,擅長資本運作的“廈門當代系”通過不斷股權騰挪,將華映科技、廈門建發所持股權一一收購,並置於整個“廈門當代系”控制人之下,其複雜的收購路徑,歷時接近兩年半時間。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費盡周折完成了一系列的股權騰挪後,“廈門當代系”控制下的廈華電子業績並未出現明顯改善;反而持續出現連續大幅虧損的“保殼”窘境中。

數據顯示,在“廈門當代系”涉足廈華電子的前兩年,也就是2013、2014年,上市公司就曾因鉅虧3.49億元、2.31億元,而導致廈華電子不得不在2015年“披星戴帽”,處於退市的邊緣。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在2015年艱難“保殼”後,廈華電子在接下來的2016年、2017年,又交上了連續虧損的“成績單”;2016年,上市公司實現營收3.73億,淨利潤約為-510萬元,到了2017年,廈華電子曾試圖通過出售資產、重組等方式扭轉危局,當年營收只有1742萬元,但最終資產出售計劃被否,上市公司仍虧損1230萬元。

業績的持續下滑無疑使得廈華電子面臨舉步維艱的境地,不過,成為“淨殼”後連續經歷四次重組未成的尷尬,以及股價持續下跌的質押風險,似乎才是廈華電子不得不面對的“攔路虎”。

未來重組之路或將愈發艱難

在“廈門當代系”入主後,廈華電子早在2014年就終止彩電業務、清理原有資產、負債和人員併成為“淨殼”;從2015年開始,廈華電子就接連成為“廈門當代系”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平臺。

2015年4月7日,廈華電子曾計劃收購九城旗下“火瀑雲”100%股權,意圖進軍網絡遊戲產業;然而,由於相關遊戲資質問題,最終廈華電子無奈放棄,並將重組的重點轉為互聯網金融業。

從2015年7月至2015月9月,僅僅兩個月時間,廈華電子曾兩度出手併購互聯網金融業公司;首先是2015年7月,廈華電子與杭州愛財網絡達成協議,意圖進軍大學生消費金融與分期貸款市場,在談判未果後,2015年9月,廈華電子再次啟動收購北京蘋果信息的計劃欲進軍第三方支付;但最終,出於多種原因,廈華電子均陰差陽錯的與兩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失之交臂。

轉眼間到了2016年3月,廈華電子再次發佈重組方案,擬以18億元收購數聯銘品100%股權;與此前不同的是,本次併購的對象從互聯網金融,換成了互聯網大數據類公司,但最終由於受到市場環境變化再度折戟。

連續的重組失利,無疑為廈華電子未來的重組之路蒙上陰影;首先是2017年7月,廈華電子曾因在重大資產重組及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停復牌事項辦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違規行為,公司及時任公司董事長王玲玲受到上交所公開譴責處分。

緊接著,在業績扭虧最為關鍵的2017年11月,廈華電子曾計劃將持有的上海領彧100%股權“高溢價”出售給廈門金科共贏,但該轉讓因被疑通過資產處置操縱利潤以避免公司連續虧損戴帽,而遭到了上交所的問詢,並最終無果而終。

實際上,當時就有業內專家表示“鑑於廈華電子多次的重組告吹經歷,證監會不勉對其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將加大監管力度,這將導致其未來重組失敗”。

廈華電子最近的一次重組發生在2017年12月29日,根據重組預案,廈華電子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福建本土企業福光股份61.67%股權,意圖進軍光學鏡頭與安防監控領域。

不過從目前來看,2017年-2020年年均1.5億的業績承諾,及累計不低於6.38億元的業績預期,與此前福光股份平均6000-7000萬的業績相比,能否實現無疑面臨較大問題;此次併購出現的高估值與高業績承諾,仍將使該次重組蒙上陰影。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除此之外,2017年廈華電子年報顯示,目前“廈門當代系”六大股東所控制的股份,皆處於質押狀態,且質押率達到驚人的100%。

廈華電子前六大股東分別為嘉興融資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贛州鑫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王春芳、德昌行(北京)投資有限公司、鷹潭市華夏四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王玲玲,其持股數量分別為7241.80萬股、5901.84萬股、2617萬股、2610萬股、2316.22萬股、2134.65萬股,分別佔公司總股本的13.84%、11.28%、5.00%、4.99%、4.43%、4.08%。

毋庸置疑,由於“廈門當代系”的上市公司股份皆處於被抵押狀態,股價大幅下跌所帶來的爆倉風險,將使得上市公司控制權面臨旁落的危險;更為糟糕的是,截至到2018年8月10日收盤,廈華電子自年初至今的股價跌幅已接近70%。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廈門當代系轉戰略收縮期,唯一殼資源成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從目前來看,廈華電子在經歷重組計劃未知,股價暴跌導致其高比例質押風險未解的大背景下;隨著上市公司已經連續出現兩年虧損,留個廈華電子“保殼”的時間已然非常有限,如果再考慮“廈門當代系”當前的尷尬處境,作為“空殼”的廈華電子未來重組之路似乎並不平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