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隨著國家稅務總局與多個國家(地區)稅務主管當局按照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相關協議條款(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以下簡稱CRS)開展首次交換金融賬戶涉稅信息,一場海外財富隱藏的“貓與老鼠”之戰悄然打響。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海銀視角近日多方瞭解到,近日不少投資移民中介機構紛紛向國內高淨值人群推薦多種隱藏海外財富信息的辦法,具體而言主要分成三類,一是將在一些尚未加入CRS的中美洲或非洲小國進行投資移民,二是將資金轉移到美國,三是調整海外離岸架構以繞開CRS的信息審查範圍。

然而,這些所謂的隱藏海外財富信息的辦法是否行得通,其中會暗藏多大的操作風險與政策風險。

本期海銀視角專門為此進行全面解讀。

三大主流避稅操作方法利弊大盤點

事實上,隨著中國版CRS正式實施,互聯網已出現不少利用CRS制度設計漏洞隱藏海外財富信息的辦法。

海銀視角做了梳理,發現足足有10多條:

1、年末賬戶清空、關閉賬戶、信用卡

2、買護照、代持

3、黃金/珠寶/現金、房地產

4、在非CRS國開立賬戶、利用不交換關係

5、無現金價值的保險

6、以借款的方式分配利益

7、新機構、控制人的25%股權門檻

8、存量機構賬戶25萬美元門檻

9、在反洗錢規則(AML)生效前的存量賬戶

10、把投資權益嵌入不納稅的Active NFE

11、集團持股公司

12、把Passive NFE變為Active NFE

13、在A國管理在B國註冊的離岸投資機構並在C國開立賬戶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不過在實際操作環節,多數投資移民機構主要會推薦一下三種方式:一是在一些尚未加入CRS的中美洲或非洲小國進行投資移民,二是將資金轉移到美國,三是調整海外離岸架構以繞開CRS的信息審查範圍。

為此海銀視角將專門針對上述三種操作方式的利弊進行逐一深入分析。

01

在一些尚未加入CRS的中美洲或非洲小國

進行投資移民

坦白說,這也是目前頗受歡迎的操作辦法,目前它費用相對低廉且見效較快,比如高淨值用戶只需在危地馬拉投資5-6萬美元,就能在較短時間內入籍,從而利用這個國家尚未加入CRS的優勢隱藏海外財富信息。

應該說,此舉的最大好處,就是最大限度鑽了CRS制度設計漏洞的空子。

在CRS涉稅金融賬戶信息交換的實際審核過程裡,金融機構主要會根據護照判定個人的稅收居留地。以危地馬拉為例,只要國內高淨值用戶的護照來自危地馬拉,提供的居住地址也在危地馬拉,即便他仍然在中國居住工作,銀行也不大會對他的實際居住地進行核查,最終就會認定他入了危地馬拉國籍,且人在危地馬拉(由於危地馬拉尚未加入CRS),不會將他的海外財富賬戶信息按照CRS要求與中國相關稅務部門進行交換。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海銀視角多方瞭解到,這種操作方式無形間帶火了一些小國的投資移民業務。尤其是一些非洲或中美洲小國家只需5-10萬美元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入籍”或拿到“永久居留權”,讓一些國內富豪看到隱藏海外財富信息的操作空間。

但海銀視角多方瞭解到,多數“負責任”的投資移民機構其實不大會主動推薦這類業務。

究其原因,這些非洲或中美洲小國經濟政局均不夠穩定,將資產配置到這些國家反而存在不小的投資風險,且部分國家一旦遇到經濟動盪就採取極其嚴格的外匯管制措施,到時富豪想將自己財富轉移出境都變得異常困難。

因此,為了避稅而將大部分海外資產配置在這些國家,自己面臨的財富縮水風險反而更高。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移民機構表示自己可以提供配套服務,即人在危地馬拉入籍,錢可以安排存放在香港銀行,同樣能規避CRS審查。

但是,這種看似兩全其美的做法面臨的政策風險日益突出。今年初,OECD(經合組織)發佈一份報告指出幾種濫用投資居留權計劃以規避CRS審查的方式,其中包括“投資居留”(RBI,residence by investment)或“投資公民”(CBI,citizenship by investment),當前OECD正針對這些灰色操作行為採取措施,包括編制高風險計劃清單、發佈諮詢文件,尋求對要求披露CRS規避安排和離岸結構的強制性披露規則模型的意見等,有效彌補制度漏洞。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02

將資金轉移到美國

坦白說,這種做法與第一種模式的套路差不多,但美國經濟增長比較好且政局穩定,又有世界頭號大國的全球影響力,因此很多富豪覺得將海外財富放在美國理應是最安全的。

巧合的是,目前很多海外離岸信託服務提供商正計劃在美國特拉華州、內華達州、懷俄明州和南達科他州等地開設新的分支機構,協助越來越多全球富人將財富從CRS簽訂國轉移到美國。

究其原因,一是美國尚未加入CRS,因此很多富人認為美國其實沒必要與其他國家交換涉稅金融賬戶信息,二是就目前實際操作而言,儘管美國與很多國家簽訂了FATAC(海外徵稅法案)及相關賬戶信息交換條款,但美國很多時候對外交換的是海外公民在美國開設的銀行賬戶名或離岸公司名字,並沒有穿透到個人實際財富狀況信息。這足以讓很多不願公開海外財富信息的高淨值人群認為美國還是安全的。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但事實上,美國這個所謂的新避稅天堂暗藏“殺招”,由於美國對海外公民資金來源審查相當嚴格,若富人資金轉移入境過程稍有差錯,就可能面臨極高的繳稅壓力,反而得不償失。

此前,一位中國富豪帶著百萬美元現金去美國,在美國機場入境安檢時被查出,儘管這位富豪一再強調這筆錢是自己合法收入所得,但美國稅務部門仍然以他無法拿出完稅證明為由,要求他繳納逾30%的所得稅。

更重要的是,沒人能保證美國會將現行的“霸道政策”進行到底,一旦未來美國改弦更張,積極與其他國家配合交換上述賬戶信息,高淨值客戶依然難以持久隱藏海外財富信息。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03

調整海外離岸架構以繞開CRS的信息審查範圍

很多富豪與離岸信託服務提供商會想到這個辦法,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究其原因,當前CRS正對消極非金融機構開展重點審查。所謂消極非金融機構,主要是全球富豪在開曼群島、維京群島等避稅天堂開設的離岸公司,這類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各類金融投資的股息分紅、紅利、租金、特許權使用費等其他投資收益分紅,且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都在25%以上,因此它一直被CRS視為富豪跨境轉移財富逃避繳稅義務的主要工具。

因此部分離岸信託服務提供商正向這些富豪建議調整離岸信託架構,比如新發起一個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低於25%的離岸信託架構,將海外財富轉入這個新的離岸信託架構,以此規避CRS審查。但與此同時,富豪(即離岸信託實際控制人)又可以通過事先約定的條款規則掌控整個離岸信託公司資金投資決策與分配規則。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多位離岸信託服務商人士向海銀視角坦言,當前純利用離岸信託架構進行財富傳承,已經不足以打動某些國內富豪,但若能增加安排代名的離岸公司董事長與股東(以此將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將至25%以下,確保實際控制人不會暴露在CRS審查範圍內)等複雜型財富傳承型離岸信託架構,對他們就有很強的吸引力。

不過,海銀視角想提醒的是,利益的驅動,會讓部分離岸信託架構服務商鋌而走險,將一些高風險但能起到很強避稅作用的離岸信託架構包裝成“新的合法避稅產品”,向中國高淨值人群銷售。

此舉風險非常大。一旦全球CRS針對現有制度設計漏洞加強監管,這些灰色操作做法都將難以遁形。更重要的是,一旦個人利用這些做法隱藏海外財富信息被查出,將會遭致稅務部門更嚴格的資金來源與財富完稅審查,到時可能拖累自己要補繳更多稅收。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與此同時,海銀視角也注意到,也有部分離岸信託服務提供商建議他們可以多配置帶有回購條款的海外房地產或藝術品,將現有離岸信託賬戶金融資產餘額降低至25萬美元以下,也能有效減輕CRS審查壓力。這背後,是CRS尚未將房地產與藝術品納入資產審查範疇,讓這些離岸信託服務提供商有機可乘。

但這種看似安全的做法同樣未必靠譜。當前很多離岸金融中心(包括開曼群島、澤西島、馬恩島等)正日益重視離岸信託架構的操作規範性。尤其在全球CRS監管趨嚴的環境下,一旦某個離岸金融中心註冊的離岸信託架構被發現存在法律問題或違規操作行為(以及某些投機取巧規避CRS監管的做法)導致聲譽受損,將對在此設立離岸信託的所有投資者聲譽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各國相關監管部門進一步從嚴調查本國公民在當地設立的離岸信託架構是否合規,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漏稅行為,如此勢必導致大量財富流失,大幅削弱離岸金融中心的國際競爭力。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事實上,國內高淨值人群對離岸信託架構的選擇標準,應建立在離岸信託架構所負的“責任”是否全面、離岸信託架構是否長期可靠,離岸信託架構管理風格是穩健還是激進等方面的綜合考量,不能以規避CRS審查作為唯一挑選依據,因為隨著CRS監管條款日益完善,任何投機取巧行為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

綜上所述,海銀視角的看法是,隨著全球CRS監管合作日益緊密,國內高淨值人群應考慮的,不是如何隱藏海外財富信息進行避稅,而是藉助延時繳稅投資品種有效籌劃個人稅務,從而實現海外財富最大化保全與傳承。

CRS海外財富徵稅大棒襲來,各類避稅操作勝算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