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在熱帶,到處是旋轉著不停的吊頂電扇,瓷磚地板,奶油黃和白色的建築,一年四季不停生長的植物。曾經華人的文化被帶到這裡,經過幾百年的發酵,如今儼然已經變成了一種的新文化的延續。在馬來西亞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里,包容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力量。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吉隆坡 馬來西亞國慶日

八月中旬,我接到任務,於八月底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採訪當地三十一日於獨立廣場舉行的國慶盛典。在這之前,我對馬來西亞的印象僅限於有很多的華人,以及它處於熱帶氣候炎熱潮溼。

出發之前收到馬來西亞旅遊促進局發來的行程安排,整個採訪時間一共八天,除了去到吉隆坡參加他們的國慶慶典外,還會有幸到檳城參觀。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紅白相間的橫條,左上角深藍色的背景上分別印著一輪黃色的月亮和一個太陽,這就是馬來西亞國旗。它被高高地懸掛在牆上,貼在手臂上,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捏在手上。在國慶當天,整個吉隆坡都被這侵染在紅白藍黃的顏色當中。

在獨立廣場,為迎接大馬獨立,民眾們天還未亮就已經開始等候。早上七點鐘政府官員們陸續到達,從通訊與媒體部部長到總理、副總理夫婦,最後是國家元首,整個過程持續將近一個小時。慶典於八點準時開始,海陸空軍隊士兵組成的方隊通過主席臺接受檢閱,各族民眾身著民族服裝參加遊行,並表演具有傳統特色的舞蹈。無論是馬來人還是華人、印度人,他們手中都紛紛揚著國旗,情緒高昂地唱著國歌。不難看出,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裡,他們早已經深深融合在了一起。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來到馬來西亞之後我才知道這裡的憲法規定了所有的馬來人都是穆斯林。所以當你走在街上四處可以看見包著頭巾的穆斯林女性,她們穿著保守,這對身為遊客又生長在中國南方極少接觸穆斯林的我看來是一種既警惕又嚴肅的符號,不由自主地會感受到一種壓迫感。但我無法對這種感覺做出過多評論,因為從根本上來講這是源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而造成的異樣感受。不過在商場裡,我也親眼看到許多穆斯林女性在化妝品櫃檯前嘗試各種顏色的口紅,她們大都畫著較濃的妝,儘管髮型和衣著上難以有所變化,但依然追求美麗。而身為穆斯林的馬來男人們,只能夠與穆斯林女子通婚。他們每一天要做五次禮拜,分別是在凌晨、午後、日落前、黃昏後、入夜時,所以在馬來西亞的商場或酒店甚至一些遊樂場,都會特地留出一個乾淨整潔的場所供他們完成這一儀式。

紮根在檳城的華人文化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在大馬國慶慶典結束後的第二天,我們從吉隆坡國際機場搭乘馬航去檳城,登機前巧遇新馬航CEO克里斯托福穆勒,才知道原來當天是馬航內部重組後以“新馬航”(MAB)名義投入運營的第一天。這家曾經排名全球第六位的航空公司在重整旗鼓之後又有了新的開端,讓人拭目以待。

從地圖上看, 檳城(Penang)就像一隻正在跳舞的海星。1800年吉打王再把海峽對岸一塊土地割讓給東印度公司,利茲以當時印度總督惠斯里為名,取名惠斯里省。1832年,檳城和馬六甲及新加坡合為海峽殖民地,因此迅速發展成為重要商港。這裡現任的首席部長林冠英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屬中,唯一的華人首席部長。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在大馬,華人祖先幾乎都來自於福建、廣州、海南這幾個地方。在十九世紀,他們通過貿易、錫礦業、修建鐵路移民到此,剛開始生活非常辛苦,但後來通過勤奮的工作和機遇,很多華人反而成為了富商。 靠近馬六甲海峽的檳城,在過去的幾百年裡,華人佔總人口比例是最大的,直到近年才被當地巫裔族所取代,成為第二。

到達檳城的時間是早上十點半,我們沒有去酒店直接就開始遊覽這個熱帶的海濱小城。 車子開出機場兩公里你就能感覺到這裡與吉隆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地勢低平,很少有現代化建築,但卻並非是沒有,讓人感興趣的是,這裡的現代化建築會以一種怪誕的方式出現在你的面前,如,居民住宅在這裡多是低矮且頗具年代感的洋房,房與房之間有著相當寬的間距,洋樓周圍長滿了茂密的熱帶植物,就在這一派休閒悠然的景色下,突然眼前冒出一幢或幾幢高聳扁平且密集得令人咋舌的商品房建築,如同哥斯拉一般矗立在街邊,因為太過高聳,使你不得不去注視它。這種落差實際上是相當有意思的。

負責我們整個馬來西亞行程的導遊英文名叫paul, 從事導遊這個職業已經有幾十年,經驗非常豐富。Paul有著福建人很典型的外貌,三七分的髮型下隱藏著方方的額頭,架著一副窄窄的眼鏡,扁扁的嘴,在嘴唇上方留了一小圈鬍子,普通話說起來微微帶點捲舌。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瀏覽了位於喬治市的邱氏宗祠、姓氏橋、曼谷冷暹廟以及檳城非常出名隨處可見的街頭壁畫。

宗族祠堂、木閣樓戲臺、媽祖寺廟、中式橋樑,這裡隨處可以見到傳統閩南文化的蹤跡,但此外,街頭的咖啡廳、路邊的大排檔、西餐館、教堂、騎樓也提示著這裡曾被英國佔領過數百年。所謂南洋文化,其實就是閩南文化與西洋文化融合之後而形成的一種全新文化。

當然,在檳城絕不僅僅只有南洋文化,這裡還有印度宗教特色及本地穆斯林風格。除了國教伊斯蘭教外,泰國的小乘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在這裡都能看到,他們甚至會在同一個地方修建幾個不同的寺廟或教堂,信奉不同的神靈,但卻絲毫不會起衝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當地華人文化,那就一定要去“僑生博物館”。

這家博物館是19世紀華人鄭景貴的宅邸。鄭景貴其人在歷史上很有名望,其父親早年越洋到馬來西亞謀生。1841年鄭景貴俸母命前往馬來西亞尋父,在霹靂州找到事業已相當發達的父親,後隨父經營工商業,以其機敏勤勞取得成就,投資開採錫礦,成為錫礦業頭子,躋身富商行列。

這座大宅曾名為“海記棧”,是鄭景貴的私宅和辦公樓。他雖不是一名“峇峇”,但這座華人的四合院建造的更像一座典型的“峇峇孃惹”大宅。中國的精緻木雕手藝、英國地磚和蘇格蘭的鑄鐵雕塑混合在一起。在今天的馬來西亞,一位華人男子如果取一位馬來女子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蘭教,取穆斯林名字,他們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孃惹,是混血兒。

從房間的陽臺往外可以看見海灘,棕櫚樹、芒果樹、修剪整齊的紅木樹,不過遺憾的是那幾天時間正好遇上印尼發生火災,所以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海面都被包裹上了一層白色的濃霧。

請不要挑逗我 馬來美食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在檳城隨處可以見到椰子樹和開得嬌豔無比的花朵。在咖啡館面前成堆的綠色椰子,椰子頂端開一個口,內有甜汁,散發隱藏著的新鮮味道。當地的物價是極低的,二十多個山竹綁在一起賣只需要10馬幣,一整顆貓山王榴蓮也就30-40馬幣不等。Paul帶著我們去嘗試了馬來西亞各種各樣的特色美食,以至於在回國之後我一直不敢面對自己的體重。在檳城,我們去到一條擁擠喧鬧的小巷,衛生環境非常差,印度人非常多,根本沒有廚房可言,沸騰著的咖喱鍋就擺在巷子邊,四處飛濺著醬汁,旁邊擺著一盆盆炸雞、炸魚塊、咖喱雞肉、醃製的大蝦、雞蛋餅、用咖喱煮過的長豆角和黃瓜。你可以任意選擇搭配的食物,但就是這樣看似很“粗暴簡單”的食物卻異常美味,幾十種香料調製出的咖喱在舌尖上綻放,再配上米飯,讓我對印度菜有了全新的認識。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此外,來到檳城的第二天,整個上午馬拉松似的觀光加上炎熱的氣候使大家精疲力竭。中午Paul帶我們來到NO,34,STEWART LANE,10200 GEORGETOWN一家名為menu cafe&lodge 的店裡,店內循環放著Bob Acri的《Sleep Away》,更加使人沉沉欲睡。我們散坐在椅子上,邊喝著一種冰鎮過味道清甜的飲料(據說是用某種天然植物榨汁而成),邊等著老闆親自下廚做的美食。大約十五分後,第一道類似於前菜的食物被端了上來,從外形上看,有點像是把兩種春捲拼在一起,它們名字分別是叫Lor Bak和Poh Pheah Chee,外皮被油煎炸過,裡面包著魚肉和蔬菜,吃之前需要蘸醬調味。第二、三道菜是同時上來的,Chicken Dishes是將咖喱、雞塊和土豆放在一起燉煮,咖喱特殊的香味完全浸入到了雞肉當中,其實這道菜看上去很簡單,但在馬來西亞光是咖喱的種類就能把人搞得頭暈目眩,每一種咖喱都有其獨特之處,所以在不同的地方點這道咖喱雞肉,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味道。另一道叫Too Kha Chor的菜,則是將當地有名的黑醋加上豬肉一起燉到軟爛,同樣看似簡單,做法繁雜。 Kacang Botol Char Sambal是一道炒素菜,將一種五星形狀的豆角混合了新鮮的蝦肉加上檸檬汁而做成,味道是酸中帶了點辣。其實這家餐廳所做的就是非常有名的娘惹菜,老闆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華人。

包容、多元的馬來西亞

肉骨茶和叻沙是來大馬不得不吃的兩款美食。Paul告訴我,他們本土人基本上不吃帶有很多湯料的肉骨茶,而是吃另外一種乾肉骨茶,味道較有湯料的更加濃郁,燉至藥材被排骨所吸收掉,而湯料多的肉骨茶吃了比較容易上火。我們吃的店在吉隆坡,叫有記瓦煲肉骨茶,去的時候食客相當多,它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場所,這家店的肉骨茶味道算是相當正宗的。至於叻沙,我吃了大概共三種,每種的口味都不同。這道美食之所以很美味,是因為在烹調的時候加入大量調味料及香料(如黑豉油、馬拉盞、斑蘭葉、香茅、南姜及辣椒)等。正宗的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自制辣椒油的辛辣味,而裡面的主食也一定要用粗米粉。想吃到正宗叻沙的人不妨到吉隆坡的十里衚衕,裡面除了叻沙還有其它上百種美食可以選擇。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種叻沙則是在檳城路邊攤上吃到的,店名叫亞依淡巴剎叻沙,很多當地人喜歡去吃,這家店裡叻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湯料是由一種本地的魚肉熬製而成,剛開始吃會感覺到腥,但慢慢的腥味就會被香料的味道沖淡,變得富有層次,最後達到一種味覺上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