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沒有過去……

《尋夢環遊記》: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沒有過去……

寫在前面

人死後便真的隨肉身的消亡,而永不存在了嗎?我想,這是每一個人都思考過的,當然,也是無解的問題。

《尋夢環遊記》給出的答案是,在亡靈之王國,只有那些存於家人記憶之中的,才可繼續留存。而當他存在的記憶,不再有任何人記得時,他便灰飛煙滅,永遠死亡。

在我看來,它是一次講述,與家族成員相聯結、與創傷和解,得到祖先與家族成員祝福的心靈之旅。濃濃的家族傳承之力量,親情之溫暖,便是其核心的動人點。

在墨西哥熱鬧、喧囂的小村莊裡,小男孩米格從小便有著一個秘密的音樂夢想,他崇拜著歌神德拉科魯茲,夢想像他一樣創作出打動人心的音樂,周遊世界。但在他的家族裡,音樂卻是被詛咒的、不得觸碰的禁區,因為小米格的音樂家高祖父曾經拋妻棄子,永遠一去不回。

在亡靈世界中的高祖父埃格託成為了一個被整個家族排斥在外的人,就在要面臨永久死亡的前夕,命運安排小曾曾孫子米格找到了他,幫助他與怨恨他的妻子與族人和解,被重新接納回這個家族。

家族是具有其“整體”性的,不僅像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樣,每個被家族排斥在外的人,總會有一個相似的後代去承接其命運,以填補空缺,在現實世界中,更是有大量的實例與研究體現。

“越是對家族歷史瞭解得多的孩子,抗壓性越強,生命力越旺。而所有被掩藏、被排斥、被拒絕的家族歷史,總會讓後代付出補償、平衡的代價。”

我們必須面對自身的命運,各自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獨自承擔命運的結果。如果我們避免或逃脫了自己的命運,家族中的其他人會在自己的生活中付出代價。


存留於家庭裡的創傷印記

文 | 馬克·沃林恩

“我們會繼承或重現家族創傷”這一觀點,已在德國著名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的許多書中論及。海靈格研究家庭已有50多年,最初他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後來他成為一名家庭治療師,同時也是哲學家。

海靈格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與家族裡的先輩們有著一樣的家族意識。

01

他發現,創傷事件(例如過早失去了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被拋棄,犯罪或是自殺)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世代的家庭系統留下深刻的印記

創傷的反覆並不一定是對原初事件完全一樣的複製。

例如,在一個有犯罪史的家庭中,之後出生的人可能會彌補這種犯罪,然而他自己並不知道他正經歷著這些。

曾經有一個叫約翰(John)的男人在出獄不久後來找我,他因貪汙入獄3年,但他自己聲稱他沒有這樣做。在審訊過程中,約翰並不感到內疚,但指向他的證據太有力了,這是來自他之前商業夥伴的誣告,因此他的律師建議他認罪。他來到我的辦公室時,情緒非常激動。他緊咬牙關,把外套扔在了椅子後面。他說他受到了誣陷,此時此刻充滿了報復的念頭。

當我們開始討論他的家庭情況時,才意識到這是一個代際的往復。20世紀60年代,約翰的父親被控告謀殺其商業夥伴,但因辯護問題被宣告無罪。家族中的每個人都知道他的父親有罪,但沒有人說出來。正如我所說的,家庭創傷會傳遞,我們也就不奇怪約翰會在和他父親同樣的年齡時受審了。審判最終會執行,只不過是另一個人來承受這個代價。

02

海靈格認為,這些反覆背後的機制是一種無意識的忠誠,他還認為這種無意識的忠誠就是家庭中大部分痛苦的來源

很多人沒能意識到他們症狀的來源是家庭中的先輩們,因此他們常常認為問題的根源是在於自身的經歷,並且在尋求解決辦法時感到無助。

海靈格提出,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權利歸屬於一個家庭系統中,不管何種原因,都無一例外。

讓祖母陷於貧困的酒鬼祖父、已經逝去並讓母親心碎的哥哥,甚至是父親倒車時無意致死的鄰居家小孩,他們都包括在內。罪犯叔叔、母親同父異母的姐姐、流產中失去的小孩,他們都屬於我們的家庭。諸如此類。

甚至是一些我們通常沒有包含在我們家庭系統中的人,也必須是包含在內的。例如,某個人傷害、謀殺或是利用了我們的某個家庭成員,這個人就必須包括進來。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家庭中的某個人傷害、謀殺或是利用了某個人,那個受害者也應該納入我們的家庭系統中。

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早年的朋友也包括在內。他們的逝去或是離開,這些都會形成一個開放的空間,讓我們的母親、父親、祖母或是祖父可以進入到這個空間中來並最終會帶來我們的出生。

03

海靈格發現,當一個人被拒絕進入或是離開了家庭系統,之後的某位家庭成員會替代他存在。

這個替代的人可能會重複之前那個人的命運,比如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是重複那個人所承受的某種痛苦。

例如,如果你的祖父因為酗酒、賭博、不專一而被排除在家庭外,很有可能他的後代會出現他的某個行為或者是更多的行為。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家庭中的痛苦會一直延續到後代身上。

在約翰的家庭中,那個他父親殺害的人成了他們家庭系統中的一部分。約翰被他的商業夥伴誣告,最終入獄3年,併產生報復的想法……當這些發生時,約翰是在無意識地再現他父親的經歷,也就是40多年前發生的一切。當約翰把他父親與他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時,他最終消除了那些報復的想法,並且繼續自己未來的生活。

儘管兩個人的生命是獨立的,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能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只要約翰與父親的這種聯繫一直被忽略下去,那麼他情緒情感上的自由就會一直被限制。

04

海靈格強調,我們必須面對我們自身的命運,無論這個過程多麼艱難。沒有人能夠不承受任何痛苦,從而承擔起家庭的命運

海靈格用“纏繞”(entanglement)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承受。當纏繞發生時,你便無意識地承受著那些來自家庭先輩們的感覺、症狀、行為或是苦難……彷彿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

然而,孩子可能會繼承不同的創傷,體驗不同的命運,甚至是在他們來自同樣的家庭,有同樣的父母,接受同樣的養育的時候。

例如,大兒子可能承受的是父親未能處理的創傷,而大女兒可能承受的是母親的,儘管不會總是這樣對應,因而反過來也是可能的。後代可能會承受其父母的創傷中不同的部分,或是祖父母創傷中不同的部分。

再舉一個例子,大女兒可能會嫁給一個情緒不穩定、控制慾極強的男人,這與她對父親的感受是一樣的。這樣做以後,她便會與母親體驗著同樣的動力過程(母親與父親之間關係的狀態)。嫁給這樣一個人,她重複了母親的經歷,並也開始體驗母親的那種不滿。而二女兒繼承的可能是母親抑制的憤怒。這樣一來,她也會受到這一創傷的影響,只是承受了不同的部分。她可能會排斥自己的父親,但大女兒卻不會。

家庭中後出生的孩子通常都會承受來自祖父母未能處理的創傷。在這個家庭裡,第三個或是第四個出生的女兒可能再也不會結婚了,因為她會害怕被一個她不愛的人所控制。

我曾經治療過的一個黎巴嫩家庭也有類似的這樣一個動力過程。當我們一起回顧過去的一代人時,我們發現這個家庭裡的祖母與外祖母都被父母送去做童養媳了(一個是在9歲時,一個是在12歲時)。與之相聯繫的是,家庭中的兩位姐妹也重複了命運的一些部分。其中一個和之前一樣,嫁給了一個更年長的男人;另一個一直都沒有結婚,她不斷地抱怨著男人是令人厭惡的,並且是充滿控制慾的,這就與她的祖母一樣,困在一段無愛的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

05

母嬰連接中斷在家庭中發生後,每個孩子對此表現的方式可能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討好者,他們擔心如果他不夠好,或者他不聽話,就可能失去這種連接。而其他一些孩子可能會認為這種連接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他們變得好鬥、易衝突,不喜歡他人靠近。還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將自己與他人隔離起來,完全不與他人接觸。

我注意到,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經歷了母嬰連接的中斷,他們通常會表現出生氣或是嫉妒,或是會感到與其中某個人的疏離。

比如,一個較早出生的孩子可能會不喜歡後出生的孩子,因為在他看來,弟弟妹妹奪去了母親對他的愛。這是因為,人們的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部分)到了二三歲才完全開始運作起來,較早出生的孩子對於自己被照顧撫養的部分還沒有記憶,卻能記住後出生的孩子得到媽媽的愛這部分。這樣一來,較早出生的孩子感到被冷落,便會無意識地責怪後出生的孩子得到了他沒有得到的關心與愛。

06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他們沒有承受任何的家庭創傷。

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極有可能在早期與母親或父親建立了良好的連接,並且這種連接使他們避免陷入過去的“纏繞”。

這可能是因為在某個時間段裡,母親對這個孩子給予了足夠的照顧與關注,而不是其他的孩子;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孩子的父母在這段時間內關係越來越好;或是母親與這個孩子一起建立了更深的連接。

通常來說,更小的孩子會比第一個出生的孩子表現得好一些,而獨生子女通常會更多地承受家庭中未處理好的事件。

當我們提到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與代際創傷時,我們沒有明確的規律來定義每個孩子會如何受到影響。

除了出生順序與性別,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他們所做的選擇與之後的生活。

雖然通常看來,某個孩子沒有受到創傷的影響,那另一個孩子可能就會受到影響。但是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並非如此,大部分人至少都會承受一定家庭的創傷,這個程度受許多無形因素的影響,它們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療愈能力、是否有強大的內在療愈經驗。

完丨有刪減...

《尋夢環遊記》: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沒有過去……

摘自

《尋夢環遊記》: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沒有過去……

海靈格家庭創傷療愈之道,自我療愈指南。

海靈格知名弟子,家庭代際創傷領域的先驅馬克·沃林恩最新力作。榮獲2016年美國“鸚鵡螺圖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