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全球化激盪40年變遷中的中國與世界

改革開放40年|全球化激盪40年變遷中的中國與世界

改革開放40年|全球化激盪40年變遷中的中國與世界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40年前的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發展生產力”上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基本國策,中國也就此開啟了融入世界、對接全球化的進程。在這40年中,中國逐步融入世界體系之中,從最初被動回應到後來的主動參與全球化。而且,通過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參與全球貿易,從而實現了自身與世界經濟的雙向互利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全球經濟增長也進入了快車道。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準確地抓住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聯繫起來,讓中國搭上世界經濟景氣的快車。

而同時作為最大和經濟發展速度居前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在不斷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並在貿易、全球治理、人才、環境保護等各領域為全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可以說過去40年是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和發展的黃金時期,見證了全球化的發展如何將一個國家從貧窮落後帶上蓬勃發展的道路進而又通過發展來讓整個世界獲益。

成就舉世矚目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從動盪中走出來的中國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局勢判斷下,下定決心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化,中國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40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紮紮實實推進經濟建設,綜合國力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顯著提升,改革開放經過近40年的不斷探索和推進,逐漸形成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從經濟、軍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社會等多方面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的局面,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一直到2016年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出口總額為97.5億美元,2015年時則是2.27萬億美元,為前者的近233倍。另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GDP為3645億元,而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就變為了82.71萬億元,40年間兩者相差了近227倍。

“世界工廠”享譽全球。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近40年通過自身發展,引進、消化吸收外資等方式,形成了39個工業大類,191個工業種類,525個工業小類的工業體系,而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世界工廠”到“中國製造”,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中國製造”也成為世界民眾不可或缺的商品。中國的企業也得到迅速發展。截至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公司的數量已達到115家,也出現華為、阿里巴巴、海爾、聯想等世界級的國際知名公司。

改革開放40年|全球化激盪40年變遷中的中國與世界

改革開放40年的世界貢獻

中國在40年裡,藉助全球化的東風,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在這40年裡,中國也對世界作出了重大貢獻。

經濟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率逐漸提高。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不僅使中國經濟發展,也使全球經濟一起獲益。到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2013年和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2.5%和14.8%,提高了2.3%(按當時匯率)。按照2010年不變美元價格計算,4年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7.2%的增長速度,直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復甦,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也對降低世界經濟波動風險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

另外一個逐步顯示中國力量的領域就是日益擴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正在或者已經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中國的消費者成為世界消費增長的關鍵力量。中國的14億人口,是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市場。近幾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已經是世界第一。

中國的消費能力突出表現在服務貿易方面。在旅遊業方面,中國接受了包括美國等各國向中國大量的服務貿易,包括文化、旅遊、電影等。中國的對外旅遊人數也逐年提高,海外消費增加。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地位。據有關部門統計,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1.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7%,國際旅遊支出達1152.9億美元,增長5%。

全球治理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從融入適應到逐步提出自身的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改革開放以前,全球化及全球治理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這種全球治理方式有諸多弊端:治理規則有不公正,其運行機制也有不合理之處。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來,逐漸為全球治理注入新活力,從參與者轉變為推動者。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從全球治理的議題框定、議程設置、規則塑造、輿論宣傳、統籌協調等方面提出符合發展中國家自身條件和利益的規則方案。

此外,中國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中國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中國主張全球治理應該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秉承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治理規則。在國際關係中,中國首倡正確義利觀,本著“親、誠、惠、容”的原則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係。為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絲路基金,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牽頭成立亞投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調整和治理機制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眾多國家的積極響應,目前,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

全球治理體系2.0的中國參與

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全球化的背景和內涵也已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曾經作為多邊主義旗手及全球治理體系主導者的美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之下,出現重大政策變化,而這一戰略轉向對全球化也造成了明顯的衝擊。

全球化發展至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應對全球性挑戰,而“世界秩序2.0”已經初見端倪:從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多邊協議體系到20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等,再到“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金磚國家機制等等,以佈雷頓森林體系為根基的全球治理體系1.0正在向全球治理體系2.0的升級換代。

在這一輪全球治理體系升級中,中國應該,也能進一步扮演好參與者、維護者和改革者的角色。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國也不斷向世界表明對外開放、維護全球化的決心。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為了更好地延續改革開放的積極局面,並在全球治理體系的維護和革新中發揮作用,中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在全球化出現逆流的情況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首要之義,是尊重和維護現有國際多邊機制。中國應積極維護既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在經濟層面,維護以WTO為核心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以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過去40年,中國從世界經濟體系中獲益,而現在,中國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和方案來捍衛全球化和世界多邊體系和機制。

第二,對中國應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2.0時代的新機制。積極主動推進包括RCEP等為代表的各類區域自貿協定談判,只要不違反WTO的基本原則,應以包容的態度,鼓勵並樂見其成。尤其中國應該尋求對美貿易戰略主動,並進一步展示中國持續對外開放,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的決心。中國還可以推動TPP和RCEP的整合,促成涵蓋範圍更廣、經濟體量更大的FTAAP(亞太自貿區)的形成。

第三,基於儒家文化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中國可以發揮全球華人華僑的力量,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此基礎上,結合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圈”和重獲新機的“亞洲價值觀”,中國可積極推動“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進一步深化現有的亞洲經濟一體化基礎,讓亞洲各國的合作邁向新臺階。

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亞洲命運共同體”逐步成熟之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就獲得了紮實的地基和可觀的動能。包括“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內,中國提出的全球性倡議,應該強調對美國、世界的開放姿態。一方面,中國可以開發更多可與其他國家優勢互補而非對抗的部分,開發對話與合作的新機制。另一方面,中國應該強調對全球治理責任的“分擔”“擔當”以及與世界各國“共治”的概念,將這些概念精神融入到已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中,並基於這些概念,發起建立一些助力全球治理的國際組織。中國可發起建立國際電商聯盟、國際網絡空間聯盟、國際人才組織和國際智庫聯盟等新一批國際組織。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融入世界體系,從全球化獲益的40年,也是對世界作出貢獻,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豐富全球治理的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離不開世界,世界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而發展更加迅速。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中國應清晰認識到當前國際環境背後的又一次歷史機遇,謀求自身發展戰略與全球治理2.0升級的藍圖和諧統一,走好下一個40年。

原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第9期

改革開放40年|全球化激盪40年變遷中的中國與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