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是走對了關鍵的幾步,這幾步走對局面豁然開朗,前途一片陽光,這幾步走錯了,往往會萬劫不復。


歷史上走對的走錯的都很多,走錯的像曹植,像恭親王奕新,都是由於在考試中走神,沒領會考官的精神,最後落得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而像李世民和朱棣原本是沒有機會自己開一局的,在局中給他們的定位都是在主席臺下鼓掌投贊成票的,但是他們愣是憑著自己強悍的能力,扭轉敗局,自己重開了一盤遊戲,自己做老大。


但是李世民和朱棣奪權的方式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世民血腥的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李建成李元吉,然後事實上架空了老爹李淵。朱棣對老爹朱元璋可不敢來這一手,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小心翼翼的伺候著,生怕做錯一點什麼,待到老朱一死,朱允炆上臺,朱棣才敢發動所謂的靖難之役,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奪權狂魔。


為什麼李世民敢在老爹活著的時候動手逼供呢?一個原因是活不下去了。


在天下基本平定的時候,太子李建成已經開始著手對李世民的權力進行限制,把他手下的一些驕兵悍將分派到外地當官,這是架空李世民的節奏。


所以尉遲恭,長孫無忌,程咬金等人紛紛勸李世民及早動手除去太子。


李世民也是在刀山血海中歷練過的,對於眼前的形勢他比誰都明白,甚至他都知道如果建成登基,自己手下文臣武將也許不會受到太多責難,但是對他這個親弟弟,建成是不會手軟放過的。


歷次戰鬥的經驗告訴李世民: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李建成活著還是死去。


所以李世民其實沒有經過多少思想鬥爭就下定決心,讓李建成死去,當然如果失敗也許是自己死。


於是有了生死懸於一線的玄武門之變。


宣武門之變前,大約李世民沒有想李淵會怎麼想,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只剩下李世民這一個兒子了,而且京畿之地所有的要職都被李世民的人把控了,所有李世民不會在乎李淵怎麼想。



朱棣和李世民不同,他沒大明的中樞南京城,他駐守北京,抵禦蒙古,離南京十萬八千里。


理論上皇位離他也有十萬八千里。


大唐的江山幾乎一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很多將領都是李世民提拔起來的,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還是有底氣的。


但是朱棣則不行,大明江山是他老爹朱元璋一手一腳打下來的,朱棣在這期間沒有出過力,他進入大明軍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爹是朱元璋。


所以他爹活著的時候朱棣是不敢發奪權的,老朱分分鐘把他弄死。


只有朱元璋死了,太子朱標也更早的死了,朱棣才找到個理由和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開戰。


這個理由還是朱元璋事先為他制定好的,那就是皇帝身邊如果有奸臣,親王可以起兵清君側。


朱允炆上臺著急消藩,這就給朱棣很好的藉口,太祖皇帝屍骨未寒,你黃子澄齊泰就悍然要消藩,還逼死了太祖的皇子朱柏,這不就是奸臣嗎。


其實此時朱棣不反抗很可能就像朱柏一樣被逼死,當時他身邊能調動的親兵只有800餘人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所以朱棣不論從自己的處境還是從所謂的大義著眼,都覺得自己必須出兵,而朱允炆得罪透了的一眾藩王都或明或暗的支持朱棣的靖難行動,就這樣朱棣九死一生才完成了這次奪權。


相比於李世民殺死建成元吉就基本完成了奪權大任,朱棣的靖難要困難的多。


他面對的是實力不輸於自己的建文帝,建文帝身邊牛人很多,像差點就刺死朱棣的平安,像把濟南守得鐵桶一樣的鐵鉉,像屢敗朱棣的盛庸等人。


朱棣成了整個封建王朝清君側幾乎唯一成功的人,不能不說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但是不管李世民還是朱棣他們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不是等待觀望,而是果斷出手,這樣才成就了他們的千秋功業。


或許在他們想反抗命運不公的時候,連老天已經偷偷給他們打開了一扇大門。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李世民的資本比朱棣的大以及李淵比較窩囊的原因,所以擁有強大資本的李世民才敢於向自己的父親出手,而沒有那麼強大資本的朱棣才不敢向自己父親動手。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一下李世民和朱棣實力的話,就會發現在沒有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造反成功的幾率並不一定會比朱棣大上太多。

首先以李世民當時的實力,如果他敢在正面戰場上動用武力叛亂的話,那他和自己的手下絕對會在李淵的鎮壓下死無葬身之地。


唐朝開國最大功勞非李世民一人造成

因為受到隋唐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李淵之所以能打得下唐朝的江山是全靠李世民的幫助,覺得所有的功勞都是李世民自己建立的。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歷史中李世民的功勞是沒有演義中所說那麼誇張的。

或許他有著非常卓著的功勳,但是唐朝的開創卻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唐朝開國絕大多數功勞是李世民建立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李世民手下將領們的熟知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唐朝初年很多我們熟悉的將領都是早年一起跟李世民打拼江山的功臣。

而李建成、李元吉、李淵等人手下的大將我們幾乎沒怎麼聽說過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把唐朝開國最大的功勞給安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但實際上這些將領的出名與高官厚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玄武門事變中支持了李世民,這隻能說明他們站好了隊,對李世民有著巨大的功勞,但是在唐朝開國的時候,他們的功勞卻不一定比其他名聲、封賞不如他們的人高。

其他人之所以會遭遇功賞不一的狀況,與他們處在李世民的敵對陣營以及在玄武門事變中沒有站好隊有很大的關係。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的原因

李淵是唐朝初年掌握最大兵權的人,在他自己掌握兵權的同時,他也給自己的三個兒子賦予了很大的權力。

在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所擁有的權力是最為巨大的,雖然他主要掌管的是後勤統籌方面的權力,但是有不少大將都是效忠在他手下的。


其次就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以及幼子李元吉,當時李淵劃給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權力都是差不多的。

在戰功方面雖然李世民比李元吉要強大不少,但是也不會強大得太離譜。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站在同一個陣營的,因為權力的鬥爭,他們二人與李世民成為了仇人。

不過在實力的對比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聯盟卻保持了對李世民的巨大優勢。

在這種優勢之下,他們也感受到了李世民身上所散發出的巨大危脅,所以在唐朝開國之後,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就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對付起了李世民。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李建成是沒有想過要把李世民置之於死地的,當時他只想把李世民的權力給剝奪掉,而沒有想過要把自己兄弟殺死的想法。

不過對於李世民來說失去權力無異於要了他的生命,所以他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動手鏟除自己手下勢力的時候,才會因為手下人的慫恿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的成功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時候,他在長安城外的軍隊並不會比李元吉二人多上太多,更不用說和李淵的軍隊相比了。

在長安城內,李世民的軍隊也不多。

因此,如果直接動用強攻的話,他是根本沒有機會篡權成功的,所以他最終採用了計謀行事。

李世民為了把李建成、李元吉、李淵彙集到一起一網打盡,他就在李淵面前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了汙衊,說他們和李淵的妃子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


雖然李淵對這件事情並不是特別相信,但是必要的詢問還是要進行的,所以他就決定在第二天召見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皇宮中與李世民當面對質。

就在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宮的時候,李世民動手了。

他首先買通了玄武門的守衛,帶著自己一部分的大將、親衛殺入到皇宮中直接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給除掉了,並在李淵措手不及之下把他給軟禁了。

在整個帝國的老二、老四被他除掉,老大已經被他控制住的時候,他這個老三自然就成為了接下來唯一能掌握大唐朝的人物,於是從此之後他展開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如果不是這三個可能會對他造成威脅的人物被他解決掉以及他及時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拋到皇宮外的話,那當時李建成等人圍在皇宮外的手下就會攻入皇宮中,直接把李世民以及他的手下們給除掉。

李世民擁有著朱棣所沒有的優勢

如果當時李世民直接在皇宮外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話,他肯定就會被皇宮中已經產生警覺、做出防備的李淵剷除掉。

如果他直接發兵控制住李淵的話,那他也會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帶兵給剷除掉。

所以如果不是李世民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時機,那他肯定是不敢對自己的父親動手的。

從這方面來說,李世民的成功帶著很多的偶然,稍有一個環節出錯,那他就必然會發生失敗。



要不是李建成等人把他逼到了一個絕境,他當時肯定是不敢如此冒險的。

朱棣的情況就是如此,因為朱元璋給他掌握了很多的軍權、給他分封了一塊很大的封地,所以他當時是沒有動機和膽子敢向自己掌握著滔天大軍的父親動手的。

如果真的被他找到了一個如同玄武門一樣的時機,沒有直接大軍對陣就控制住朱元璋的話,那他的其他眾多兄弟也不是吃素。


他那些兄弟中就有不少人的軍隊是不亞於他的,到時候勤王軍隊一旦來臨,他自己肯定也支撐不了太久。

從這方面來說,李世民佔據了一個兄弟少、並都聚集在京城的優勢,因為兄弟少,又湊在一起的原因,所以他才可以很快就把自己一大家子人全部聚在了一起,並把他們給除掉,使自己成為了唯一的正統繼承人。

如果李淵當時有很多兒子分佈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的,那各種反對李世民的將領就必然以他們為首,蜂擁而起對李世民發出討伐。

朱棣造反的成功

而朱棣造反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呢?當時朱元璋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剷除障礙,所以他把跟著自己建立了很多功勞的絕世名將通通給殺的一乾二淨,只剩下了大貓小狗一兩隻輔助他因為兒子去世過早而成為太子的孫子朱允炆。

而即便在建文帝登位時明朝的名將已經被朱元璋剷除了大半,當時朱棣所遭遇到的情勢也是非常危險的。


在朱棣反叛進攻南京的過程中,建文帝的手下有幾次可以殺死朱棣的機會,不過因為建文帝不願意擔負一個殺叔的惡名,所以他給手下的軍隊下達了一個“不要殺我叔”的命令。

為了防止不小心殺死朱棣而被滿門抄斬,所以當時建文帝手下的很多士兵在作戰時都是非常束手束腳的。

因此在建文帝的神助攻下,最終敗局明顯的朱棣竟然一路勢如破竹殺向了南京,奪下了皇位,在這個過程中,建文帝的功勞不可謂不小。


朱棣消除自己兄弟們威脅的方法

在朱棣篡位之後,因為建文帝曾經的削藩讓各位親王已經心寒的原因,所以他們在當時並沒有聲討謀權篡位的朱棣。

並在朱棣為被抹除封號的幾位親王恢復了封號之後,他們對朱棣產生了極大的好感。

當然,他們對朱棣的威脅也是仍然存在的,朱棣為了消除他們對自己的威脅,他就通過改換自己兄弟們封地、一步步撤除軍權的方法,最終消除了他們對自己巨大的威脅。

在一切都妥當之後,朱棣還是有些不放心,於是他就把國都遷到了自己經營多年、軍隊中全都是自己親信的北京,這個時候的他才開始不再那麼擔心起來。

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朱棣連搶奪自己侄子這麼一個手中沒有名將的皇帝皇位都如此困難、危險,他又怎麼可能敢對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動手呢?

所以說這就是朱棣之所以不敢向朱元璋動手造反的原因,首先在朱元璋年代因為朱棣的權力沒有受到威脅,所以他是沒有動機向朱元璋動手的,再加上他自己本身的實力遠遠比不上朱元璋的實力,如果真要造反的話,這個過程無異於蜉蝣撼大樹,純屬不自量力的行為,李世民所面臨的機會、所擁有的優勢他又沒有,因此他是不可能對朱元璋動手的。


孤客生


實際問題實際出發,明朝建國是由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歷經艱險而建立的。而李唐屬於是權貴階級的奪權,這在本質上決定了朱元璋和李淵的處境。

李淵的天下靠的是幾個兒子的奮戰,尤其是李世民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家作為當時的新貴,其背後由眾多的世族力量支持,而其中的原因是李淵的兒子娶了不少世族的女兒。例如李元吉的楊氏、李建成的何氏、李世民的長孫氏,這些在當時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世族之女。

而李世民更是隋煬帝的女婿,擁有隋朝遺老的支持,加上李世民出色的軍事能力,這都使得李世民在實力上遠遠超過其他兩個兄弟,並且李淵確實沒有能力制衡李世民,只是依靠父子關係來左右李世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便早已經控制了長安城的防衛,其實當時就已經塵埃落定,假如李建成和李元吉沒被除掉,李世民也會逼迫李淵退位,而李淵無可奈何。

朱元璋建國之後,軍政大權在握,各個封王的權力也被其制約

朱元璋建國之後將兵權放到了自己幾個兒子手裡,例如燕王朱棣,就接手了他岳父徐達的兵力。並且在朝內,朱元璋廢除丞相,掀起了一陣陣宮廷流血事件。還不惜對藍玉下殺手,這都使得朱元璋將大權牢牢握在手中。

朱棣在朱元璋未駕崩之時,自然不敢造次,畢竟朱元璋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失去一切。朱元璋駕崩之後,其實也對朱棣留了一手,那就是削藩。朱棣那一次還是選擇了接受,因為當時時機不成熟。

朱棣更類似像是雍正這樣的人物,知道老爹在自己沒有一點機會,但是隻要耗死了老爹,那麼誰也奈何不了自己。而李世民的話則是白手起家,這一切都是我打下來的,老爹這個位置也是我扶他上去的,自然我想讓他下來也是簡簡單單。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李世民和李淵,朱棣和朱元璋這兩對父子有許多相同之處,比方說李淵和朱元璋兩人都是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他們又有許多區別,下面我來一一列舉,明白了這些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上面的問題。

首先是二人的區別,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他是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做起來的,所以說朱元璋這個能力不用說,自然是十分的強。朱棣有這麼一個厲害老爹在,你說朱棣敢嗎?



而李淵相比朱元璋就差了很多,他本身就是皇親國戚,一直都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下生活,沒有什麼鍛鍊,更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李淵起兵造反還是被李世民逼迫,在討伐楊廣過程中也一直是李世民在出謀劃策。所以這對父子相比朱棣和朱元璋父子是兒子強父親弱。


再者就是李世民造反除了有自己野心的因素,更多的是被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世民一直就被他些兩個兄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哪天李淵去世了,李建成就是皇帝,到時候李世民必然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反。

而反觀朱棣就沒有這種困擾,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的日子過得非常瀟灑,根本沒有性命之憂。朱棣後面造反是因為朱允炆把他逼到牆角實在沒法活了。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覺得還行就給我點個贊吧。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李世民敢於在李淵眼皮底下,發動政變,那是因為李世民的才能要高過李淵許多。而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之所以老老實實,那是因為朱元璋個人能力太強大了。

唐朝雖說是李淵建立的,但各種硬仗、惡仗無不是李世民衝鋒在前,擊敗各路諸侯。說白了,唐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充其量就是扮演個蕭何角色而已,李世民才是名副其實的一代雄主。假如李淵不是李世民的父親,李世民恐怕早就早了李淵的反了。再看看,李世民手下人才濟濟,武有尉遲恭、李績、侯君集,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再加上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他要是不當皇帝,恐怕老天爺都不願意。怪就怪李淵沒有戰略眼光,非要讓李建成繼承大統,逼的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上演了一場同室操戈的慘劇。

而朱元璋可是歷史上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就連毛主席都盛讚朱元璋是第二個最會打仗的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完全靠自己的智慧登上歷史的舞臺。在元末群雄逐鹿的南方,朱元璋的勢力最為弱小,他能後來者居上,滅陳友諒,敗張士誠,一統南方半壁江山,他的謀略、胸襟可見一斑。後來,他親自坐鎮,指揮徐達、常遇春,由南向北反擊元朝,攻陷元大都,統一中國。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徹底勝利,而朱元璋正是這個奇蹟的創造者。面對如此強勢的父親,就是借朱棣十個膽,他也不敢造老子的反,因為那是太歲頭上動土,找死啊!

一個是弱父強子,一個是強父智子。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是靠著血腥手段登上地位,因為面臨的對手不同,李世民敢於和李淵叫板,而朱棣只能選擇隱忍。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其次,李世民的玄武門事變所以成功,原因在於當時唐朝的文武精銳都在他的手中。而文武精銳所以都在他的手中,是因為他一直戰鬥在反隋反各武裝割據勢力創建大唐王朝的第一線。大唐王朝的創立和壯大,李世民功勞最大。而且,李世民的才能遠在其父其兄弟之上。其繼李淵為帝,實在是天經地義的。

明朝是朱元璋親身打下來的。朱元璋身經百戰,雄才大略,乃一世之英雄。朱棣酷似乃父,但總起來說,其能力並未超越朱元璋。其不敢反朱元璋是必然的。

李世民造就了貞觀之治。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為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缺點與他們成就相比,是次要的

歡迎點評。


WM曉奇


一句話,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位是因為他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野心。而朱棣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是因為他既不敢又沒有這個實力!

所以,我們可以先總結一下,皇子奪位的兩個必備條件,一要有實力,二要有野心,兩者缺一不可。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和朱棣當時的實際情況。


首先來看李世民。李世民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便被李淵委以重任,統帥三軍征戰四方,攻長安,破薛舉平定隴西,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山西,再滅竇建德,王世充收河北,河南,可以說大唐的天下多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也因此大唐得以入主中原,伺機收取天下。統軍生涯不僅讓李世民立功無數,也培養了一批效忠於他的人才,而這些人也成為日後參與謀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骨幹。唐朝一統後李淵鑑於李世民軍功甚大封他為天策上將,準其開天策府,封他為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首府在洛陽,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這兩個職位,這裡我解釋一下,在古代只有最高級官員如宰相,大將軍,三公可以開府,開府就是自行招納屬僚,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其實就是可以公開招募培養親信!在唐初,能自行開府的除了太子府便是隻有這個天策府了。而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說白了就是黃河以東歸李世民管,首府在洛陽。李淵這麼做明顯就是把大唐一分為二,讓他們兄弟倆分治。我們可以想想身為太子,身邊竟還有一個地位,權勢和自己不分上下,實力甚至比自己還大的秦王,再加上李淵也曾透露過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能不擔心,能不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嗎?而李世民得到李淵如此的重賞和允諾,再加上週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朝廷上下也多半是他的人,手中又有軍權,這樣的李世民能不心動,不渴望皇位嗎?

所以說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且事實上玄武門之變必須得在李淵活著時候發動,否則等到李淵死了,李世民再行動那就真的是謀反了,這“謀反”的罪名一旦做實,就真的洗不掉,而李淵活著性質就不一樣了,殺掉李建成,口中還苦苦唸叨“太子造反,早有謀逆之心,殺李建成實在是迫不得已”,然後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再然後逼其退位,這一套下來不僅皇位到手,更是成功為自己洗白,真是一箭雙鵰!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朱棣。朱棣和李世民的皇位都是奪來的,但朱棣的情況和李世民大不相同!首先是他們的爹不同,朱元璋比李淵狠,比李淵厲害,朱元璋厲害之處在於,他的軍事能力強,戰略眼光遠,所以他會識人,會用人,明朝是在他的領導下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朱棣,明朝建立的時候朱棣才八歲,根本不可能帶兵打仗,所以明初的將領,開國功勳是絕對忠心於朱元璋而不是朱棣,還有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從很早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教導培養,朱元璋對他寄予了厚望,且朱標生性仁孝,善良,對弟弟們也都非常好,在弟弟們的心中朱標也是很有威望,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那是眾望所歸,連朱棣也是心服口服,甘心去北京為大明朝為他的哥哥守邊。而朱元璋的狠在於,他前期為了朱標,後期為了朱允炆,不惜大肆殺害開國功勳而不念一點往日舊情,要知道有時候一起共過患難的兄弟比親生孩子的感情還要深,連這些人都忍心殺,如果朱棣有謀反之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元璋為了朱標,為了朱允炆也一定會對朱棣痛下殺手,毫不顧念父子之情!

所以面對既狠又厲害的父親,面對仁孝,感情至深的哥哥,於情於理朱棣都不會也不敢有任何謀逆之心,事實上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為了向朝廷表決心,他連自己的王府部隊都交給了朝廷,那個時候他幾乎就是朱允炆的掌中物,只是朱允炆逼的太急,而朱棣也並不是一個聽天由命的人,把他逼急了,他不會繼續坐以待斃而會爭取最後的生機,所以他發動了靖難之役,在以後的四年時間,朱棣也曾多次差點命喪疆場,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朱棣的實力比朝廷還是差很多,起兵那也是萬般無奈,和李世民一比,確實兇險萬分。



所以李世民敢在李淵活著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只有在朱元璋死後才敢發動“靖難之役”,這都是有自己各自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