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這兩天看了英劇《梅爾羅斯》和蘿嚴肅寫的那篇《別人的青春:喜歡你喜歡你!我們的青春:爸媽求你別這樣對我… 》。就是覺得做孩子真的很艱難啊。

《梅爾羅斯》這個劇,如果不是本尼炸裂的表演,我覺得我無論如何也看不完,所謂幽默之中全是帶血的殘酷。其中有一個細節,非常擊中我:男主在40歲的時候,父親已經過世多年,他終於鼓足勇氣和母親講了一個秘密,父親小時候性侵他: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小男孩8歲開始被父親強姦。父親威脅小男主說,如果你告訴你媽這件事,我就把你們都殺了。

他到了中年,終於說出這個的時候,你以為他媽媽會安撫他;他多年的委屈終於可以被看到了。

結果她(簡直是若無其事)地說: me too.

看到這裡我覺得我也崩潰了。所以這麼多年你不但知道,甚至連要保護兒子的動作都不肯假裝做一下?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她為什麼沒有…(試著保護我)” 這真是一刀一刀地挖心。

天下很多人是沒能力做父母的啊。

緊接著今天又看到蘿嚴肅的這篇 (全文放在副推裡面了,此處節選三張圖)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你是我的 你怎麼還有“感受”?

日本原版節目中都在鼓勵孩子表達情感;而我們的節目裡面,全是孩子的委屈和母親的焦慮。

看得太疼痛了。

中國的父母整體缺少“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但本質上來說,父母和子女關係中千年來“你是屬於我的”這個基本假設,決定了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當然不只是家庭關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個框架之下,沒有人是應該、可以、被允許獨立的個體。即便是君是父是夫,也都是從臣從子成長起來的,他們也一直歸屬於他人。

他的感受從未被尊重過,怎麼能祈盼當他成為父母之後,就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呢?

因此不止是家庭關係,在工作和社會領域之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如果老一輩打心底的假設是“你尊重我=你就應該聽我的話”。於是年輕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獨立就是在“背叛”他們。老一輩說什麼都是對的,老一輩的感受當然比你的更重要。你要的平等、討論、空間在這個基本假設之下,就是“大逆不道”、“欺師滅祖”,就是“不孝” (這幾個詞真是暴戾啊……我就是要讓你覺得羞愧去死;這幾乎是老一輩心中的匱乏感、不安全感、喪失感的充分表達)。

另一方面年輕人又被困在這種始終無法被認可、被看見的創傷裡面:不斷地渴求來自他人、長輩、社會的認可;希望他們能夠認可自己的感受、認可自己的努力;總是想要確認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可以的、是不是“被允許的”。

這其中的痛苦感暴烈,於是

  • 有人就慢慢認同了父輩,成為另一個父輩(如同節目中那個跟孩子滔滔不絕講道理的母親);
  • 有人始終在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代表著權威、上級、社會期待),總是覺得受傷,憤怒,渴望被聽見被看見,投身在“我究竟好不好”、“你覺得我好不好”、“你怎麼可以覺得我不好”、“你到底覺得我好不好”求而不得的泥潭之中。

(其實我經常覺得這是所謂“辦公室政治”的來源。比如在工作的目標不是做好工作本身,卻是需要得到上級的喜歡和認可;即便在沒有什麼可見利益的情況下兇狠地爭奪權力。工作都變成了“你覺得我好不好”。都是一回事兒。)

所以其實早早“叛逆”的孩子在這個意義上更健康。因為他開始識破了這個僵局,不和權威玩兒這個遊戲了: 我理解你對我有期待,我也理解你對我的失望和憤怒。但是我知道我的感受是重要的,無論你認可與否,我知道自己挺好的。(一般心理獨立的孩子在職場上也表現得更職業化。)

希望父母們能夠知曉:這其中“被背叛、被挑戰”是成為父母的必經之路,這其中的痛苦感一樣暴烈,雖無比艱難,但如果父母能夠contain這些感受,便不必通過使用(打壓或是情感上虐待)孩子來緩解疼痛。

孩子也應該知曉:你的感受是真實和重要的。其實無論你如何做,只要你想要成長和獨立,父母都會由於“喪失了控制感和自己的一部分”而感到失望、憤怒、哀傷;不要幻想“如果我做得更好,他們就不會對我失望不會感到難過了”,這超越了父母的人性和能力,更不是孩子能夠改變的。

我常覺得所見多是人間悲劇。但其實仔細去看,其中每個人都只是在害怕不被愛、被討厭罷了。然而愛中必然有恨(或者說能恨才能真正地愛)。這本來就是人和人之間相愛和聯結的一部分。

你我都是滄海之中一粟,只能彼此祝福吧。


>>> 關注簡裡裡(心理諮詢科普)公眾號:簡裡裡

>>> 學點有溫度的心理學知識,找到全球專業心理諮詢師。心裡有事兒,找簡單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