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艷玲:「特殊教育」的圓夢人 給孩子一個完美人生

于艳玲:“特殊教育”的圆梦人 给孩子一个完美人生

於豔玲,女,1966年出生,淶水縣特教中心校長。2013年暑假,她被醫院確診為子宮癌,2015年子宮癌轉肝癌,放療化療三十幾次,頭髮掉光,每次放化療結束後馬上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特殊教育,她說:“我一回到孩子們中間,就忘記了病痛。”

招生難,她一遍遍走過村村落落入戶幫扶

於豔玲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以前在淶水縣幼兒園工作,2008年,特教中心從幼兒園分出來,獨立建校,於豔玲擔任校長。“剛來的時候,這裡只有13個孩子,學生少,環境也不好。”於豔玲說起最初的特教中心,說不出的心酸。

她帶著幾名老師一起走村串巷進行入戶招生。對殘障兒童的招收比普通學生招收難度更大。村子裡很多殘障兒童都家境貧困,學雜費、書本費對家裡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還有一些家長直接將於豔玲拒之門外,“我家的孩子沒有殘障”。於豔玲沒有放棄,她一次又一次敲響殘障兒童的家門,無論如何也要說服家長讓孩子上學。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她帶著孩子們對上學的渴望、資助申請和孩子們的照片往返於殘聯、民政局、教育局之間,領導們終於被她的執著打動了,把特教中心所有在校生納入低保和住宿生補貼範圍,淶水特教中心也成為保定市第一所零收費的學校。接著,她又多方求助,解決了孩子們在校吃穿用的所有問題,大部分適齡殘兒都入了學。三個月後在校學生增加到65人。“當時有幾個家庭甚至難以承受往返交通費,我給了兩個家長每人300元,孩子們不能沒有學上。”於豔玲當時的經濟也很緊張,她又向社會慈善機構求助,到目前已有9個孩子得到了每人每年1200元的一對一救助,幫扶至今仍在持續。

2016年冬,面臨到30名未入學極重度殘兒家裡摸底、送教的任務,於豔玲拖著虛弱的身體再次帶領幾名老師走遍了淶水的各個村鎮。尤其到山區,天不亮就出發,一家接著一家,馬不停蹄,半天喝不上一口熱水。有的學生家長只有中午在家,她上午下班後才出發,為了準時到達學生家裡,哪裡還顧得上吃飯,在車上吃個包子就算是一頓午飯了;有的家長只有晚上在家,她們就晚上去;有的學生週一至週五去外地做康復,那就週末去。“無論如何不能因為任何原因漏掉一個殘兒。”目前她們已為50名重度殘兒送教上門。

課程難,她與病魔抗衡不忘特教初心

學生有了,在聽課過程中於豔玲發現有些學生聽不懂老師講課,她深知目前的教材不適合中重度智障學生使用,經過多次探討,她決定把校本課程的開發作為重點,重新編寫一套校本教材。

然而這時,命運給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2013年暑假,她到醫院檢查確診為子宮癌。在住院治療的兩個月期間,正值新學期開學,她躺在病床上還在安排部署新學期的工作,不顧嘔吐腹瀉的化療反應,她把工作安排的妥妥當當。她始終念念不忘孩子們,出院第二天,不顧家人的反對就來到了學校。

2015年又轉移成肝癌,每月化療一次,持續了將近一年。她從不會因病痛影響工作,幾次因工作脫不開身延後治療時間,出院後直接到學校部署工作是常事,醫生護士無不為之感動。有一次出院第二天下午她就去了義和莊、三中、義安等學校參觀,途中嘔吐了兩次,同事們勸她回家休息,但她堅持繼續前行。參觀回來,同事執意送她回家,但她堅持回到學校,立即組織召開了研討會,直到晚上8點才下班回家。

那時候她的身體極度虛弱,但躺在病床上,她仍在整理教案資料。從校本教材的編寫到審核,再到編排,她都積極參與、嚴格把關。經過認真總結,反覆修改,無數次模擬講解,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套新的校本教材得到領導、老師和學生們的一致認可,目前這套校本教材已應用在保定市所有特教學校教育中。看到學生們大聲地數著數、快樂地做著課間操,甚至順利地完成越來越多樣的家務勞動,於豔玲欣慰極了:“再辛苦也值得了,我只希望以後在校外看到學生們時,他們不再只知道玩,而是能展現自己的價值。”於豔玲為此已經努力了整整十年。

就業難,她奔波於企業間圓學生就業夢

2017年10月11日,順和養老院的院長劉蓓蓓,接受了楊朝陽和劉志偉兩名畢業生就業,這兩名同學在工作中任勞任怨、踏實肯幹,受到了院長和老人們的一直好評,因此劉院長還承諾每年都可以接受特教中心優秀的畢業生就業。在那一天,於豔玲輕聲地叮囑、深深的擁抱、殷切的祈盼,看著兩個學生走出校門她熱淚盈眶。就業難,殘障學生就業難上加難。在特教中心,於豔玲為那些適齡的孩子開設了不同技能的訓練課。學生們已學會了文明有序、禮貌交流,更是在模擬超市、模擬廚房、模擬賓館等課堂中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學校還購置了洗車設備,老師們會帶學生到車站、公園、醫院、超市、學校、影院等參與社會實踐。為了孩子們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迴歸社會、融入社會,於豔玲絞盡了腦汁。

她多方打聽招工單位的用人條件,從中尋找能適合這些特殊孩子能夠勝任的工作,還跑遍了養老院、飯店、賓館、家政公司、洗車行等,向負責人推薦學校的孩子,介紹他們的情況,為學生開拓就業門路,研討就業方向,帶學生到實地參觀學習。“他們樂觀、自信,他們不希望成為國家、父母的拖累,他們想用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於豔玲不停地奔波只為給孩子們尋找一條生活的出路。

做特殊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耐心和愛心,於豔玲拖著病重的身體將濃濃愛意播撒在每一個特殊孩子身上,暖在每個孩子心中。於豔玲用真誠和汗水使100多名殘疾孩子達到自理能力,15名殘疾孩子圓了就業夢,實現了他們的社會價值。學生家長們常常感慨:“於校長給孩子們的不只是知識、能力,更是整個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