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飛的來渝就爲做一把木勺 重慶手工文創賣得有「錢」景


打飛的來渝就為做一把木勺 重慶手工文創賣得有“錢”景


文博會上展出的羊毛氈手工藝品 記者 劉曉娜 攝

打飛的來渝就為做一把木勺 重慶手工文創賣得有“錢”景


造物空間團隊 受訪者供圖

打飛的來渝就為做一把木勺 重慶手工文創賣得有“錢”景


源重慶手藝博物館在文博會展出的手工藝品 記者 劉曉娜 攝

打飛的來渝就為做一把木勺 重慶手工文創賣得有“錢”景


造物空間的 手工作品 受訪者供圖

重慶商報-上游財經記者 劉曉娜

花一兩個小時,親手體驗手工製作一把木勺,給自己的成果刻上獨特的印記,帶回家珍藏……

最近一兩年,在重慶年輕人當中,流行著一件新興的文藝玩法——去“造物空間”做手工。甚至,這種文藝範也通過朋友圈傳播到全國各地,就連鄭州、西安的年輕人也專程坐飛機來渝,就是為了體驗手工做一把木勺。一時間,重慶的手工文創呈現出一片紅火的局面。那麼,這些手工文創的生存境況究竟如何?搭上文創的東風,“新”手藝人是否能看到未來“錢”景?記者日前採訪了我市多家手工文創品牌,與這些新銳手藝人、設計者探討本土手工文創品牌存在的問題和突圍路徑。

手作體驗“引流”

重慶本土文創成了全國“網紅”

在剛剛閉幕的第七屆重慶文博會上,作為重慶“網紅”文創品牌的“造物空間”展臺前,年輕觀眾絡繹不絕。

這家由重慶木頭木腦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運營的文創品牌,去年的年銷售額較前年增長兩倍多。可以說,在短短一兩年間,就實現了飛速發展。自2015年在黃桷坪設立第一家店後,如今已發展出5家門店,今年還在袁家崗小時代有了專門的辦公室。

對於重慶的文藝青年而言,利用週末去造物空間“做半日安靜的匠人,做一件溫暖的手作”,成為一種生活時尚。當然,做手作時專注的表情,和作品完成後獨特的造型,都會在體驗者們朋友圈裡曬一曬。這一曬,勢必又吸引來更多的志趣相投者。

“其實我們的自媒體沒那麼強大,更多的是靠顧客在朋友圈吆喝,才成為了網紅。”造物空間產品設計師楊聶昕告訴記者,而手作體驗成為品牌“引流”的一個重要途徑。

有了體驗帶來的客流,才有了後續的產品銷售、團建和私人定製、企業定製的訂單。這就是造物空間目前的生存邏輯。

“在重慶本土文創品牌中,造物空間應該說建立起了一種自己的商業模式。”《中華手工》副主編、“揖美”文創品牌創始人謝曉飛這樣認為。2017年,造物空間的年銷售額達到200多萬元,團隊規模擴大到30人左右。這個在其他行業看來幾乎可忽略不計的數據,在重慶的本土文創圈裡已經算是標杆。畢竟,這個圈裡,大多數手藝人、創業者還停留在只能養活自己的階段。雖然盈餘不多,但能夠養活一個30人的團隊,在多數文創人看來已是樂事。

靠手藝賺辛苦錢

多數手工文創只能勉強維持生存

謝曉飛在《中華手工》工作10年來,與手藝人、設計師打的交道最多。這次文博會上,她策劃了一個“奇遇重慶·遊玩地圖”城市文創展,集結了全國的60多個文創品牌,形成一個創意市集。

其實,這件事她很多年前就想做了,但面臨的挑戰卻是常人難以想象。“如果不是今年重慶旅遊走紅給了文創者們信心,這個展依然可能做不成。”謝曉飛說,最現實的一點,多數手藝人連交參展費都會捉襟見肘。

“凌晨兩三點我都還在發微信與手藝人溝通,鼓勵他們來參展,有的手藝人大段大段給我解釋,說為什麼沒法來參加,我都能理解。確實很能體會他們的辛酸。”她說,在這個行業要做出品牌,僅僅靠手藝好是不行的,部分頭腦靈活、人脈廣、宣傳能力強的發展得還可以,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手藝人是沒有成長起來的。

“我認識一個做頭花的手藝人,擺了10多年地攤,最近又回去上班了。我都勸她,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品牌就做出來了。但是她確實很辛苦,每天不停做,肩周炎、手肘炎都出來了,還掙不了幾個錢。”謝曉飛說,這樣的例子在圈裡不是少數,很多手藝人只能勉強養活自己,要帶一個團隊是很困難的。手工這一行完全是靠人力,在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對手工文創公司更是雪上加霜。

謝曉飛透露,從去年掌握的情況來看,全市做旅遊商品的設計公司只有5家。“很難想象5家公司要支撐全市4.5億人次的遊客購買需求。”她說,一個文創產品從設計、打樣到做出成品走入市場,要經過幾個月週期,設計出100款可能只有兩三款暢銷,剩下的全是庫存積壓。因此,文創企業發展壓力也是很大的。

據瞭解,即便是一些地產企業旗下開拓的文創品牌,仍然是依靠著地產業務補貼來維持生計。今年3月在湖廣會館旁開業的“源重慶手藝博物館”,就是裡城地產旗下的一個文創品牌,主要定位於做手工藝品展覽和售賣。目前賺取的利潤還不夠給團隊的4個人發工資,幾乎是憑老闆的文化情懷在掏錢補貼。

年輕人消費能力有限

手工文創的理想市場在哪裡?

謝曉飛認為,重慶文化旅遊近一兩年持續走熱,對文創的發展是有利的。不過,從目前的實際市場效果來看,其帶來的具體效益還並不明朗。在洪崖洞經營旅遊禮品的店老闆王紅妮這次專門到文博會來淘產品。她告訴記者,在洪崖洞每天客流量巨大的情況下,遊客們都希望買到能代表重慶特色的文創產品,不過賣得最好的還是冰箱貼、明信片、鑰匙扣等十幾元的快消品。“遊客以年輕人為主,消費能力有限,而且在人流擁擠的情況下,大家都靜不下心來欣賞一件有內涵的手工文創產品,上了100元的產品就很難賣。”

在“源重慶手藝博物館”裡,一樓是展覽,二樓是銷售。“來這裡的遊客,很喜歡一些帶有重慶元素的手工藝品,”該品牌的運營負責人王旭告訴記者,有一款梁平竹藝茶席很好賣,價格在100元左右,非常受外地遊客歡迎。但是價格再高一點的就不好賣了。當然也有大客戶,一次性能下個7000元左右的“大單”,不過這畢竟是千載難逢。

王旭說,“源重慶”之所以能夠堅持,一方面是由於老闆的文化情懷,另一方面是因為場地是企業自己的物業,沒有場地費。

“我們想以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瞭解手藝故事,瞭解手藝人背後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她說,比如在文博會上展出的一艘手工木船,之所以定價會達到4500元,並不是因為木料值錢,而是由於手藝人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來做成,“這個定價其實只相當於給手藝人發個工資。”

而現在的尷尬在於,喜歡手工文創的年輕人沒有太大的消費能力,而具備消費能力的人群又未必能喜歡手工藝品。“願不願意掏錢買手工藝品,取決於消費者是否認可手藝的價值、設計的價值。”謝曉飛認為,目前多數人的文化消費理念還沒達到。

發展受限該問責誰?

文創“泛特色化”如何破解

王紅妮在洪崖洞的禮品店有40多個平米,主要經營姓氏文化禮品和小孩玩具。去年她開始試著賣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但是她發現,重慶當下的文創產品大同小異。

“一窩蜂的都是冰箱貼、鑰匙扣、明信片,家家來推銷的都是這些東西。”王紅妮在文博會上看上了一家手工品牌的文創,想與對方合作,但對方稱要先到她店裡看看才做決定。這個態度讓王紅妮不太滿意。“她覺得自己的產品好,其實不一定好賣。”王紅妮說,她店裡也賣了一些手工藝品,質量上乘,但並不暢銷。

造物空間的產品設計師楊聶昕認為,當下多數文創品牌的發展不如人意,不應該從市場去找原因,而應該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

“全國的手作產品都存在泛特色現象,特色都來自義烏小商品市場。”楊聶昕說,當然在洪崖洞這些熱門旅遊景點暢銷的肯定是快消品,這是符合旅遊消費規律的。結合造物空間的成功經驗來看,深層次的消費群體是需要在門店來轉化的。 “顧客來體驗手作,不是我們把產品做好賣給他(她),而是通過其自己動手,在產品中注入個人印記,比如打上名字或生日。”他說,融入時間和文化概念的手作產品,才是未來更需要的。對於造物空間而言,這也是他們始終堅守的理念,“相信只有這樣才能長遠發展,而不只是依靠文創這股風。”同時,他認為,人們只是想追求品質更好、有文化元素、能實現自我表達、更能承載一些符號的升級產品,因此文創只是消費升級的一個環節。

2015年造物空間參加在南坪會展中心舉辦的工藝美術博覽會。見證了造物空間成長的謝曉飛說,正是那次展會上的亮相,給了造物空間重要的機會。甚至一些鄭州、西安的年輕人專門坐飛機過來體驗。這讓她也深受感觸,“只要用心做,市場是有的,年輕人需要打發時間,只是過去沒有消費體驗來把這塊深海區激活。”

本土文創品牌“阿僅”的創始人何洋應該是把到了市場的“脈”。她將傳統的非遺手藝進行再設計,僅依靠朋友圈就賣出了90萬元的年銷售額。“我們的消費正在迴歸傳統手工藝,工業化的東西越來越不受喜歡。但是很多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活脫節,我做的事情就是通過設計對其重新定位,讓人們能看到新的使用場景。”她舉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銀花絲過去的手工藝品以擺件為主,很多人欣賞之後並不會掏錢買。她將其設計為書籤、掛件之後,卻收到了很好的銷售效果。

■建議

手工文創“土壤”好

人才體系需再探索

對於造物空間而言,楊聶昕認為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頸便是人才。雖然他們已經有一個30人左右的團隊,有專門的設計師和打版團隊,主要是一些有美術功底的畢業生或業餘愛好者。“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想找手作老師或人才不知道怎麼找,環境沒有為我們輸出更多的人才。”楊聶昕說,他們最需要的是能引導客戶表達需求並根據需求進行定製的設計師,需要有設計能力和心理學方面知識。這樣的人才在川美等專業院校或傳統手工藝人中都不好找。可以說重慶目前整個文創行業的培訓體系都不完善,要培養出一個得力的手作老師週期很長,而且一旦培訓出來後流動性也較大。

謝曉飛分析,相比全國很多城市而言,重慶這片土壤是適合文創產業發展的。首先,四川美術學院在重慶,每年都會培養出很多喜歡創造的學生,不少畢業生走出校門就自己創業,從事文創行業。

“現在,重慶旅遊的繁榮會進一步催生市場,文化旅遊是需要文創產品作為內容來支撐的。”她說,目前手工文創的發展最需要建立相應的培訓體系,希望政府能組織一些培訓,對文創人、手藝人開展設計、商業、財務、融資等方面的培訓。畢竟手工文創這個行業很特殊,手藝人如果靈感不夠、商業頭腦不好、生產跟不上,都會發展受限。做手藝是一個很慢的過程,他們沒有太多時間來琢磨商業,因此需要有專業的培訓或合作,才能更快找到適合發展的商業模式。

另外,希望有關部門能更多地提供像文博會這樣的展示平臺,讓外界看到重慶的文創產業,為本土文創品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