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花三個月工資送兒子遊學:全班就我兒子一個沒出國

昨天,微博上的一條熱搜,戳中了很多家長的心:

杭州一位工薪階層的媽媽,花三個月的工資送孩子出國遊學,原因是:“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有出過國。”

在明星富二代刷土豪級教育投資報道層出不窮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與家庭,被花費巨大、花樣百出的出國遊學、學區房、國際班綁架。

“燒錢式”的教育把攀比和焦慮深深到地種進了每個中國父母的心裡。

然而,焦慮、攀比、不惜重金的盲從教育……真的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01

諾諾終於如願進了國際學校,半年後,卻退學了。

諾諾媽媽說:從懷上諾諾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要給她最好的。

小到一包尿不溼、一隻奶瓶,大到嬰兒車、兒童座椅、淨化器......諾諾媽媽買給女兒的每一樣東西,都進行了各種對比、查詢,挑選最好的品牌,履行自己“給她最好的愛”的承諾。

6個月的早教班,1歲的英語班,兩歲的繪畫藝術班,3歲的跆拳道、馬術班.......

每年幾萬塊的課外班,幾乎是諾諾媽媽工資的大半,儘管家人極力反對,但都在她的堅持下妥協了。

每每旁人勸她量力而行時,她總會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苦不能苦教育,這難道不是每個家長應該做的嗎?”

小學,諾諾媽媽幾經考察,各方比對,挑選了一所性價比很高的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十幾萬。

算下來,她和愛人的工資可以負擔,想一想,不過六年,再苦一苦,就撐過來了。

媽媽花三個月工資送兒子游學:全班就我兒子一個沒出國

上了學才知道,學費,只是花費的一小部分。

校服住宿、課外補習、假期遊學、經常組織的課外活動.......名目繁多的額外花費紛至沓來,讓這個普通的中產家庭難以應付。

“這些還不是退學最主要的原因。”諾諾媽媽說,孩子很懂事,回家從來不跟父母要這要那。

但當她開著自己三十多萬的代步車接孩子時,校門口停著的是一水兒的豪車,接孩子的不是保姆就是司機;

班裡的同學非富即貴,談論的話題女兒根本插不上嘴;

女兒小小年紀,已經去過國內很多地方,但是班裡同學家的保姆都去過十幾個國家……

每次孩子回家告訴父母又要交什麼費用的時候,眼神裡的躲閃和小心翼翼深深刺痛了她。

她說:“我們拼盡全力讓孩子擠進的上流階層,不過是給孩子挖了一個巨大的坑。”

開闊了她的眼界,卻也創傷了他的心靈。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有些許的不公平。你拼勁全力的付出,也許只是別人的唾手可得。

“現在諾諾上的是普通公立學校,沒有了那麼多的攀比和壓力,孩子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

諾諾媽媽終於懂得,愛是噴薄的付出,也是理性的剋制。

聰明的父母,不會用承擔不起的東西、拼盡全力的去盲從攀比。

畢竟,踮起腳尖夠得到的幸福,沒有腳踏實地來得真實。

02

這個暑假,李亞鵬因為一條帶女兒李嫣回鄉的微博,收穫了數萬網友的怒贊。

這則寥寥數語的微博裡,有每個人嚮往的鄉情,也有每個人懷念的暑假。

那鄉間小院裡的搪瓷盆和手壓井, 那鄉間小路上父女倆並肩齊行,讓無數父母感慨:這才是暑假該有的樣子吧!

其實,這不是李亞鵬第一次上熱搜,在女兒的教育上,李亞鵬從來都很“傳統”。

他一有閒暇,就會帶女兒回鄉祭祖,拜訪鄉里鄉親,瞭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到國學建築,小到榫卯書畫,李亞鵬從每一個教育細節裡,體現了他一直倡導的“根”文化;

他帶著李嫣去十三陵水庫選擇了一個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個節氣那一天帶著女兒去那個地方做水溫測試、空氣溼度測試;

如果是驚蜇,就去找一個甦醒的蟲子,揹著很厚的《本草綱目》……這一去,就是6年,一年24次,共計一百五六十次,風雨無阻;

他每晚給女兒讀兩段《金剛經》,三歲多的李嫣,就可以將金剛經倒背如流;

最有趣的是,李亞鵬說起李嫣三四歲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問班裡的同學都是哪的人,有的孩子說是美國,有的孩子說是加拿大,輪到李嫣時,李嫣說:“我是河南人。”

你看,孩子就像我們種下的一顆種子,你施與他陽光雨露,他就會報你以桃李芬芳。

我們總以為砸錢投入的教育,是對孩子無盡的愛。

媽媽花三個月工資送兒子游學:全班就我兒子一個沒出國

卻不知,真正的軟實力,是父母的格局,是走心的愛與陪伴,是科學的教育和疏導,不是超出自己能力強裝的底氣,更不是焦慮攀比給孩子帶來的負能量。

最好的教育,也從來不是一擲千金的入不敷出,當你真正懂得了這一點,才不會隨波逐流。

03

前不久,袁泉在《朗讀者》裡一襲白衣亮相,驚豔了所有人。

41歲的她,從容優雅,素淡如菊,和國民女神董卿同框,依然氣質不減。

當她講起自己11歲獨自來北京學習京劇,7年寒來暑往,靠著300封家書撐下來的艱難歲月時,這個堅強獨立的女人,還是哭了。

然而,這是幸福的淚水。

當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特別感謝父母的愛與教育。

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家裡並不富裕,但是媽媽還是支持她的愛好,送她去少年宮學習。

每次去少年宮,都要擠公交車,小小的袁泉,連同練功的道具,掛在媽媽身上,像袋鼠一樣,溫暖而踏實;

小時候家裡有一部相機,每每和家人週末聚餐,媽媽會帶上自己滷製的花生、豆乾兒,為孩子們拍照,一家人其樂融融;

她在北京練功辛苦,卻不能得到老師的肯定,爸爸回信告訴她:“如果你竭盡全力仍然不能達成目標,父母絕不會怪你、要求你去拼命”;

袁泉說,父母在愛她這件事上,表現得恰到好處,從來沒有拼盡全力,但是卻讓她無時無刻不覺得背後溫暖,無論何時回頭,父母的眼神和鼓勵,都在。

大概,這就是教育最好的樣子吧!

沒有所謂的貧窮教育、苦難教育、窮養孩子!

也沒有不惜餘力、給孩子製造壓力,見過愛的孩子,敢於自己掌控命運的航向,因為身後始終有愛的目光,注視和鼓舞著自己。

懂得愛的孩子,於卑微之處依然能保持樂觀豁達,陽光自信。

父母的格局和階層,也從來不是靠金錢來劃分的。只要父母用心澆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可以擁有錦繡前程。

網上有句話:“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最好的旅行,是手牽手的陪伴。”

如果我們沒有很多很多錢,請給孩子很多很多愛,很多很多陪伴,我們沒有條件讓他行萬里路,那就和他一起讀過萬卷書。我們無法讓他就讀國際學校,那也別帶著孩子一起玩王者榮耀。

與其花大價錢去國外遊學,不如陪孩子讀一本名著,帶孩子去郊外看一場風景,和孩子一起解讀一道難題,領孩子回家鄉感受自然.......

不論是旅遊度假,回鄉小住,還是陪孩子認識一種花的名字,做一件孩子願望清單裡的事…….都遠遠勝於盲目攀比和焦慮。

有錢的愛,和沒錢的愛,都一樣值得尊重。

04

知乎裡有一個故事,是一箇中科院的爸爸,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學校,租了一間很破的學區房,但最終仍未能如願,滿心遺憾地離開了北京。

離開北京後很快在南京買了個小房子,4歲半的兒子洗澡時告訴他,自己很喜歡在新房子裡洗澡,他問兒子為什麼?

兒子說:"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房子,以前別人的房子太舊了,每次進去都有點害怕。"

他瞬間淚奔,因為懂事的兒子以前從來沒有和他說起過自己的害怕。

你看,家長一廂情願的拼盡全力,在孩子的世界裡也許並沒有那麼溫暖。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名車豪宅,名牌附體,而是高質量的陪伴和理性的付出。

“愛之深,則為之計長遠。”

當我們都在以金錢的投入來衡量父母的愛與教育的投資,這才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養兒育女,我們力所能及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