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兄弟“双创”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创业创新给胡文森、胡文杰兄弟带来了什么?

在“双创”之路上携手前行的兄弟俩,犹如手持火把的探路者点燃窑火,在形态多姿的陶坯中,在万千变化的釉彩里,展现追寻梦想的信念和直面困境的勇气,一路相依相伴艰辛前行,白手起家创办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带动19人就业创业的古月窑,用智慧与勤劳收获人生幸福。

求学百折不挠

这里是华宁陶的发源地——碗窑村,就在距村口不远的一幢仿古民居外墙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古月窑”,这就是胡氏兄弟创办的华宁县古月窑陶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陶艺展示室。

室内四周展架上摆满了造型各异、釉彩斑斓的陶器,中间长方形茶台后端坐着长发齐肩的弟弟胡文杰,一眼看上去颇有几分艺术家气质。随后走进来的是哥哥胡文森,衣着朴素地像是一个种地人。

2002年,来自大理州巍山县青华乡的农家子弟胡文森考入玉溪师院艺术系。原本达到云南艺术学院录取线的他因为家庭困难,无法承受云艺每年万元的学费,只得放弃最初的梦想,选择来到玉溪从师学艺。

凭着第一名的录取分数获得4000元奖学金,胡文森交上了第一个学年的学费,得以走进大学堂学习雕塑。大一时为了少跟家里要钱,他开始边学习边打工,做雕塑,做模特,赚钱贴补生活,就算这样,胡文森的学业也没能继续。

2003年,上大二的胡文森没钱交学费了,只得休学、打工、苦学费,这已经是他为了读书学艺第二次休学了。高中时,因为要到昆明培训美术专业备战高考,他曾为培训费休学打工。“爸爸虽然是个农民,但他告诉我不读书就只能挑大粪。”正是因为牢记着父亲的话,胡文森没有停下求学学艺的脚步。

一年后,交上学费继续求学的胡文森把弟弟胡文杰接到了玉溪。弟弟一边卖烧烤,一边和哥哥一道学做雕塑,从此兄弟俩携手前行,共担风雨,共同奋斗。“交一个人的学费,两个人念了大学”仅有初中学历的胡文杰感激哥哥为自己创造的学习机会,“我等于是读了一个没有文凭的大学。”

创业历经波折

2007年,大学毕业的胡文森带着弟弟来到华宁县苏氏陶艺打工,在这里他们开始真正走进了陶艺的世界。合泥、拉坯、制釉、烧窑,在五年周而复始中,兄弟俩通过水与泥的交融,火与釉的煅烧,吸取华宁陶艺精华。

2011年,胡文森结婚成家了,没有彩礼,没有房子的“裸婚”让他更加渴望让家庭早日过上幸福的日子,让弟弟能早日娶上媳妇。2013年,胡文森和弟弟带着仅有的8000元钱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此刻,对胡氏兄弟而言,生存是他们不惧风险,敢于接受“双创”挑战的最大理由。

当胡氏兄弟踏上无法预知的“双创”之路时,朋友、亲戚、老师纷纷伸出援手,兄弟俩因此筹到了8万元资金。“我的大学老师不仅帮着找活做,还借给我们2万元钱。”胡文森说:“他们都是我们一生的恩人。”

租房、装修、建窑……正当兄弟俩第一次面对属于自己的陶艺室——古月窑而欢欣鼓舞之际,且发现口袋里已经没有买窑泥的钱了。此刻,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创业之难,什么是创业之险。因为缺乏流动资金,古月窑很有可能倒在创业起步之际,兄弟俩也将因此背负一身债务。

正当兄弟俩面对无法点燃的窑火愁眉不展之际,他们再一次遇到了幸运的眷顾。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华宁宣传部领导走进了胡氏兄弟的古月窑,兄弟俩坎坷人生经历,艰辛创业历程,以及将雕塑与陶艺融合的发展思路打动了县委宣传部的李部长。

就这样,政策的阳光照进了胡氏兄弟的古月窑,来自文创项目的两万元扶持资金帮助胡氏兄弟解决了燃眉之急。胡文森说:“要不政府帮扶,也许我们真的刚起步就倒下。”

师友的雨露,政策的阳光,终于让胡氏兄弟的“双创”种子萌芽了。两个月后,他们第一窑融入雕塑原素的陶艺产品在云南省文博会上一炮打响,销售一空。

正当弟弟为此兴奋不已之时,在家的哥哥且再次陷入困境。因为道路扩改,刚投产的古月窑必须搬迁。最终兄弟俩拿拆迁补助费和文博会赚到的三万元钱,重新租房建窑。是坚守初心的创业精神,让胡氏兄弟再次战胜挫折,古月窑火因此继续燃烧。

要让更多人有机会

今天,一位慕名而来的海南客商杜女士准备选购近5万元的古月陶。“我们是第一次合作,但发现他们是在用爱心做事儿,相信以后的合作一定会愉快。”她说要把这些陶艺产品拿到自己在海南开设的“云南人特产店”展销。

选完产品的杜女士坐下来与胡氏兄弟探讨下一步合作事宜。“现在海南搞自贸区,机会太大了,我准备再开个陶艺专店。” 杜女士说:“现在外面的人不缺钱,要的是高端传世的东西,如果加上环保检测,打到国外根本不是问题。”

历经“双创”波折的胡氏兄弟在“文创”政策的扶持下,先后建起了五座窑炉,购进了相关生产设备。2014年将工作室正式注册为公司,2016年进入华宁陶街开设展室,产品销售突破百万元。就在杜女士为他们带来进军海南机遇之际,胡氏兄弟也开始为更多的陶艺人提供“双创”新机。

刘代显是古月陶的一名员工,就在几天前,他成为公司第一个项目承包人,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小老板。“我自己接了西双版纳的260件茶具订单,付了公司原料费、制作费和人工费,最后赚了3300元。”

按运作流程将内部划分采购、制釉、成型、烧成、营销等运营组,实施成本结算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员工开拓市场的积极性,研发产品的创造性。从“养工人”变成“养创客”,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古月陶的主人。

跋涉“双创”之路的胡氏兄弟,更能理解众创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携手将古月陶打造成一个众创平台。“在这里我们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附庸的。我们可以是生产者,可以是经营者、可以是主人……。”这是胡氏兄弟给每位古月员工寄语,也是他们为更多人创造发展机遇,推进华宁陶业产业化的尝试。

与云南艺术学院结成本校企合作对子,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就业机会,借助大学创意力量加快推进产品创新步伐。当年没能走进云艺的胡文森如今成为了这个大学的特聘专家并走上了讲堂,这样的创新合作机制,正为古月陶注入不一样的发展活力。

“我们所有人的艰辛构成了这个团队,在这块田地里辛苦耕耘并渴望收获。”这是胡氏兄弟给自己的寄语,“双创”正让他们在向往财富并创造财富的奋斗中绘就幸福人生。(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短评:幸福需要奋斗

□ 雨林

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创业的挫折,胡文森、胡文杰兄弟展现出追寻梦想的信念和直面困境的勇气,用奋斗在“双创”之路上收获幸福。

胡氏兄弟的“双创”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奋斗才能为未来平添无限的可能和色彩,要想收获真正的幸福只有奋斗。

当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最高呼声之际,在玉溪这片热土上,吉星德亿的樊昊、蓝顿景晖的陆静、昊协科技的朱家云……他们和古月窑的胡氏兄弟一样,选择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双创”大潮中,用奋斗改变现实,定义未来,换取幸福。

集合奋斗者的共性,尽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双创者”,他们都的一个共同的特质——拥有梦想,更拥有追逐梦想的坚韧,经历挫折,但更具备战胜挫折的勇气。他们是手持火炬的领路者,共同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追寻奋斗者的足迹,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存在仅仅只是一个瞬间,因而显得如此脆弱和渺小,但当他们在奋斗之时,且显示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有了吴氏父子让LED衬底片光耀世界,宋子波让猫哆哩食品走向全国,李景玉让人用马免疫血清制品产业化,樊昊开启玉溪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先河……

探就奋斗者的思想,看到他们是一群立志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人,不拘陈规,拥抱创新。因此,有了古月窑的胡氏兄弟将企业变成“双创”平台的创新之举,有了凌诺光电的邱永进居于互联网支撑面向全球组建研发团队的创新之举,有了绣尖顶的钱晓丽构建“公司+基地+绣娘”的彝绣产业链条的创新之举……

纵观奋斗者的生存,在奋斗之路上,谁都无法预知成功何时到来,但谁都知道只有奋斗才能催生幸福的种子。他们好比赛道上奔跑的选手,勇争第一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参与竞争。于是在启迪、云科、双湖汇等众创空间聚集了上百个“双创”主体,他们共同构建起玉溪的“双创”生态圈,聚合奋斗的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