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兄弟「雙創」記: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創業創新給胡文森、胡文傑兄弟帶來了什麼?

在“雙創”之路上攜手前行的兄弟倆,猶如手持火把的探路者點燃窯火,在形態多姿的陶坯中,在萬千變化的釉彩裡,展現追尋夢想的信念和直面困境的勇氣,一路相依相伴艱辛前行,白手起家創辦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帶動19人就業創業的古月窯,用智慧與勤勞收穫人生幸福。

求學百折不撓

這裡是華寧陶的發源地——碗窯村,就在距村口不遠的一幢仿古民居外牆上懸掛著一塊木牌,上書“古月窯”,這就是胡氏兄弟創辦的華寧縣古月窯陶藝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的陶藝展示室。

室內四周展架上擺滿了造型各異、釉彩斑斕的陶器,中間長方形茶臺後端坐著長髮齊肩的弟弟胡文傑,一眼看上去頗有幾分藝術家氣質。隨後走進來的是哥哥胡文森,衣著樸素地像是一個種地人。

2002年,來自大理州巍山縣青華鄉的農家子弟胡文森考入玉溪師院藝術系。原本達到雲南藝術學院錄取線的他因為家庭困難,無法承受雲藝每年萬元的學費,只得放棄最初的夢想,選擇來到玉溪從師學藝。

憑著第一名的錄取分數獲得4000元獎學金,胡文森交上了第一個學年的學費,得以走進大學堂學習雕塑。大一時為了少跟家裡要錢,他開始邊學習邊打工,做雕塑,做模特,賺錢貼補生活,就算這樣,胡文森的學業也沒能繼續。

2003年,上大二的胡文森沒錢交學費了,只得休學、打工、苦學費,這已經是他為了讀書學藝第二次休學了。高中時,因為要到昆明培訓美術專業備戰高考,他曾為培訓費休學打工。“爸爸雖然是個農民,但他告訴我不讀書就只能挑大糞。”正是因為牢記著父親的話,胡文森沒有停下求學學藝的腳步。

一年後,交上學費繼續求學的胡文森把弟弟胡文傑接到了玉溪。弟弟一邊賣燒烤,一邊和哥哥一道學做雕塑,從此兄弟倆攜手前行,共擔風雨,共同奮鬥。“交一個人的學費,兩個人唸了大學”僅有初中學歷的胡文傑感激哥哥為自己創造的學習機會,“我等於是讀了一個沒有文憑的大學。”

創業歷經波折

2007年,大學畢業的胡文森帶著弟弟來到華寧縣蘇氏陶藝打工,在這裡他們開始真正走進了陶藝的世界。合泥、拉坯、制釉、燒窯,在五年週而復始中,兄弟倆通過水與泥的交融,火與釉的煅燒,吸取華寧陶藝精華。

2011年,胡文森結婚成家了,沒有彩禮,沒有房子的“裸婚”讓他更加渴望讓家庭早日過上幸福的日子,讓弟弟能早日娶上媳婦。2013年,胡文森和弟弟帶著僅有的8000元錢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此刻,對胡氏兄弟而言,生存是他們不懼風險,敢於接受“雙創”挑戰的最大理由。

當胡氏兄弟踏上無法預知的“雙創”之路時,朋友、親戚、老師紛紛伸出援手,兄弟倆因此籌到了8萬元資金。“我的大學老師不僅幫著找活做,還借給我們2萬元錢。”胡文森說:“他們都是我們一生的恩人。”

租房、裝修、建窯……正當兄弟倆第一次面對屬於自己的陶藝室——古月窯而歡欣鼓舞之際,且發現口袋裡已經沒有買窯泥的錢了。此刻,他們才真正意識到什麼叫創業之難,什麼是創業之險。因為缺乏流動資金,古月窯很有可能倒在創業起步之際,兄弟倆也將因此揹負一身債務。

正當兄弟倆面對無法點燃的窯火愁眉不展之際,他們再一次遇到了幸運的眷顧。調研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華寧宣傳部領導走進了胡氏兄弟的古月窯,兄弟倆坎坷人生經歷,艱辛創業歷程,以及將雕塑與陶藝融合的發展思路打動了縣委宣傳部的李部長。

就這樣,政策的陽光照進了胡氏兄弟的古月窯,來自文創項目的兩萬元扶持資金幫助胡氏兄弟解決了燃眉之急。胡文森說:“要不政府幫扶,也許我們真的剛起步就倒下。”

師友的雨露,政策的陽光,終於讓胡氏兄弟的“雙創”種子萌芽了。兩個月後,他們第一窯融入雕塑原素的陶藝產品在雲南省文博會上一炮打響,銷售一空。

正當弟弟為此興奮不已之時,在家的哥哥且再次陷入困境。因為道路擴改,剛投產的古月窯必須搬遷。最終兄弟倆拿拆遷補助費和文博會賺到的三萬元錢,重新租房建窯。是堅守初心的創業精神,讓胡氏兄弟再次戰勝挫折,古月窯火因此繼續燃燒。

要讓更多人有機會

今天,一位慕名而來的海南客商杜女士準備選購近5萬元的古月陶。“我們是第一次合作,但發現他們是在用愛心做事兒,相信以後的合作一定會愉快。”她說要把這些陶藝產品拿到自己在海南開設的“雲南人特產店”展銷。

選完產品的杜女士坐下來與胡氏兄弟探討下一步合作事宜。“現在海南搞自貿區,機會太大了,我準備再開個陶藝專店。” 杜女士說:“現在外面的人不缺錢,要的是高端傳世的東西,如果加上環保檢測,打到國外根本不是問題。”

歷經“雙創”波折的胡氏兄弟在“文創”政策的扶持下,先後建起了五座窯爐,購進了相關生產設備。2014年將工作室正式註冊為公司,2016年進入華寧陶街開設展室,產品銷售突破百萬元。就在杜女士為他們帶來進軍海南機遇之際,胡氏兄弟也開始為更多的陶藝人提供“雙創”新機。

劉代顯是古月陶的一名員工,就在幾天前,他成為公司第一個項目承包人,實實在在做了一回小老闆。“我自己接了西雙版納的260件茶具訂單,付了公司原料費、製作費和人工費,最後賺了3300元。”

按運作流程將內部劃分採購、制釉、成型、燒成、營銷等運營組,實施成本結算市場化運作,充分調動員工開拓市場的積極性,研發產品的創造性。從“養工人”變成“養創客”,讓每個員工都成為古月陶的主人。

跋涉“雙創”之路的胡氏兄弟,更能理解眾創需要的是什麼。他們攜手將古月陶打造成一個眾創平臺。“在這裡我們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附庸的。我們可以是生產者,可以是經營者、可以是主人……。”這是胡氏兄弟給每位古月員工寄語,也是他們為更多人創造發展機遇,推進華寧陶業產業化的嘗試。

與雲南藝術學院結成本校企合作對子,為大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和就業機會,藉助大學創意力量加快推進產品創新步伐。當年沒能走進雲藝的胡文森如今成為了這個大學的特聘專家並走上了講堂,這樣的創新合作機制,正為古月陶注入不一樣的發展活力。

“我們所有人的艱辛構成了這個團隊,在這塊田地裡辛苦耕耘並渴望收穫。”這是胡氏兄弟給自己的寄語,“雙創”正讓他們在嚮往財富並創造財富的奮鬥中繪就幸福人生。(玉溪日報記者 唐文霖)

短評:幸福需要奮鬥

□ 雨林

面對生活的艱辛和創業的挫折,胡文森、胡文傑兄弟展現出追尋夢想的信念和直面困境的勇氣,用奮鬥在“雙創”之路上收穫幸福。

胡氏兄弟的“雙創”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奮鬥才能為未來平添無限的可能和色彩,要想收穫真正的幸福只有奮鬥。

當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最高呼聲之際,在玉溪這片熱土上,吉星德億的樊昊、藍頓景暉的陸靜、昊協科技的朱家雲……他們和古月窯的胡氏兄弟一樣,選擇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投入到“雙創”大潮中,用奮鬥改變現實,定義未來,換取幸福。

集合奮鬥者的共性,儘管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雙創者”,他們都的一個共同的特質——擁有夢想,更擁有追逐夢想的堅韌,經歷挫折,但更具備戰勝挫折的勇氣。他們是手持火炬的領路者,共同詮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道理。

追尋奮鬥者的足跡,看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個體生命的存在僅僅只是一個瞬間,因而顯得如此脆弱和渺小,但當他們在奮鬥之時,且顯示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因此,有了吳氏父子讓LED襯底片光耀世界,宋子波讓貓哆哩食品走向全國,李景玉讓人用馬免疫血清製品產業化,樊昊開啟玉溪工業機器人研發製造先河……

探就奮鬥者的思想,看到他們是一群立志改變自我,改變世界的人,不拘陳規,擁抱創新。因此,有了古月窯的胡氏兄弟將企業變成“雙創”平臺的創新之舉,有了凌諾光電的邱永進居於互聯網支撐面向全球組建研發團隊的創新之舉,有了繡尖頂的錢曉麗構建“公司+基地+繡娘”的彝繡產業鏈條的創新之舉……

縱觀奮鬥者的生存,在奮鬥之路上,誰都無法預知成功何時到來,但誰都知道只有奮鬥才能催生幸福的種子。他們好比賽道上奔跑的選手,勇爭第一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參與競爭。於是在啟迪、雲科、雙湖匯等眾創空間聚集了上百個“雙創”主體,他們共同構建起玉溪的“雙創”生態圈,聚合奮鬥的力量,創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