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讲就是对于兵力集中的敌人与其出兵去正面攻打他不如迂回到他虚弱的后方然后在把他置于死地。这个计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用表面上看起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这个“围魏救赵”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吗,当然要看谁来运用,怎么运用。二战期间“围魏救赵”这个计谋就被好好的利用了一番。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二战初期,希特勒率领纳粹军团以闪电战横扫欧洲,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陷。在攻打英国时德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这让希特勒极为恼火,于是他下令要对英国空军进行空袭打击。当时德国空军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而英国皇家空军在德军空军力量打击下损失惨重。其实当时虽然英国空军力量比不上德军,但是硬碰硬的话还能防御一阵子,可是德军专门瞄准英国的工业城市轰炸使得英国空军元气大伤。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比如英国工业重镇考文垂,二战爆发前这里就是英国的汽车制造中心,拥有数目巨多的汽车制造厂。战争爆发后,这座城市不仅为陆军海军生产装甲车,同样还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要生产基地,考文垂对于整个英国的作用可想而知。然而德国空军空袭造成的破坏不仅破坏了整个城市的人文建筑,更是对英国军工企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影响。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德军疯狂的闪电空袭战重创了英国空军的生产基地,到1940年8月,英国南部的制空权就要即将落入纳粹的手中,英国也被接连不断的空袭打地千疮百孔。这时候,丘吉尔面前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投降,这样可以减少伤亡:二是坚持,这样可以保卫国家主权,但可能会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最终,丘吉尔选择坚持到底,他觉得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找到翻盘的机会。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苦撑大局的丘吉尔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暂解英国的窘境,他决定派出一部分兵力去轰炸德国首都柏林,故意惹怒希特勒诱使他改变战略重点。1940年8月底,英国空军的飞机飞到柏林上空进行了三天的轰炸,数千万德国人第一次躲在防空洞和地下室内瑟瑟发抖,本来一直沉浸在胜利氛围中的德国人心理上遭受重创。这样一来希特勒果然被激怒了,他立即下令得多空军对伦敦及其他一些城市进行轰炸。这次德军根本不分军事和民用设施,几乎所有的房子都遭殃了,很多人们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被炸死了。希特勒凶残的本性毕露无遗。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在轰炸的同时希特勒还从前线调回一批战斗机保卫柏林的安全,他也害怕英军的报复。就这样希特勒正中了丘吉尔的“围魏救赵”之计。当希特勒正在进行气势汹汹的报复行动的时候,英国空军生产基地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新飞机,飞机场也得到修复,皇家空军至此又有了与敌人周旋的能力。正因为丘吉尔精妙绝伦的一记,使得英国军事力量起死回生,也正因为之后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国拖入了致命的持久战中。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围魏救赵”的计谋在二战战场上还有多次的显现。在盟军计划诺曼底登陆时,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争夺制空权,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认为应当切断德国在大西洋的后勤补给线,这样一来德军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但当时美国的一个空军将领史巴兹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觉得应该放弃正面进攻,派出空袭分队直接攻击德国本土,轰炸德军石油运输线和炼油设施,那才是德军的生命线。可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史巴兹只能执行统帅的命令,派他的军队轰炸德国在法国和德国的直接供应线。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史巴兹是个倔脾气,虽然执行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但心里还是不服气。没过多久,史巴兹就想艾森豪威尔请示说道:“我可以继续执行你的命令,但你必须给我一支军队让我去打击德国境内的石油供应线,如果你不同意的话我就辞职”,艾森豪威尔拗不过史巴兹的倔脾气只好答应。史巴兹带着美军第八航空队直接深入德国本土去打击德国的石油设施和石油供应线,结果盟军以极小的代价就使德军高层惊慌失措。现代战争没有石油就等于没有血液,没有石油空军就不复存在,德国方面不得不把全部空军力量收回去保卫本土。就这样一下使得诺曼底上空的空中优势全部倒向盟军这一边,这也是诺曼底登陆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条件。

面对死亡边缘的英国,丘吉尔一计“围魏救赵”,最终拖死希特勒

小编认为“围魏救赵”的计谋产生于战争,但它绝不仅仅只限战争中使用,只会的力量是随机应变的。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商场,或者对于我们的人生,谁不希望以低成本小代价的投入得到高收益 高回报的结果呢?

对于这两次在战场的“围魏救赵”您有什么观点,请在评论处留言。关注“晓宇说史”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