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有五大博物館之一,看到故宮博物院肯能很多人以為是北京的故宮,其實不完全是這樣。故宮博物院有兩座,一座是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座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雖然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存放數量沒有北京的多,但是從精品佔有程度上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不能相提並論的。說起臺北故宮博文院的文物它們是如何不遠萬里越過臺灣海峽來到臺灣呢?那真是一段辛酸的歷史,戰火 土匪 軍閥 盜賊等等讓文物遷徙之路充滿了艱難。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辛亥革命後,1912年,清王朝最後一名皇帝溥儀退位。退位之後,這位末代皇帝並沒有被立即趕出宮外,而是被允許暫時在皇宮中居住。溥儀意識到他在宮中的日子不多了,於是和宦官勾結開始將皇宮的金銀珠寶,珍貴字畫偷運出京。僅僅從1922年7月到12月,溥儀總共盜出歷代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而事實上還有大批隋 唐 宋 元的珍品被盜出,這些並沒有登記在冊。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到了1924年直奉大戰,馮玉祥殺進北京,派手下一員大將殺進故宮把溥儀趕出皇宮,此後馮玉祥開始清理皇宮的珍稀國寶。1925年10月10日正是對外掛牌更名為故宮博物院,這時候的故宮承襲了宋 元 明 清四朝宮中收藏,囊括了歷代皇室 宮廷的稀世珍品。藏品之多,品種之豐富,盛極一時。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然而這樣的場景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僅僅6年之後這批國寶就將面臨巨大威脅。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短短的時間日軍就把整個東北佔領,虎視眈眈地把目光指向北京。為了不讓"火燒圓明園"的悲劇重演,國民政府下令將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從上海到南京、從長沙到貴州、從漢口到重慶、在從寶雞到樂山,隨著日本侵華戰火的蔓延,國寶文物也不可倖免地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於盼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故宮博物院人員才著手將藏在各地的寶物運回南京,所幸的是文物保存完好,無一損壞。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就在這時候,這些寶物又一次面臨威脅,中日戰爭結束了但是國內戰爭開戰了。到1948年,隨著國內形勢逆轉,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大勢已去,只能退守到臺灣。1948年12月,國民黨分三批將存放在南京的部分文物運往臺灣。由於文物數量太大,國民黨只能挑選其中的一部分精品帶走,這些文物可以說是"精品中的精品 國寶中的國寶"。從此中華瑰寶被迫天各一方,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2000餘箱仍封存雲南京。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寶物到達臺灣之後,妥善安全的保存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就在臺北市邊上的一個山洞基礎上擴建成一個更大的倉庫,裡面安裝上各種各樣的防潮除溼設備,至此這批稀世珍寶才有了一個安全的藏身地點。在寶物登記造冊的同時位於臺北山腰處的博物院也開始大興土木,1965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建成,這批極品國寶才得以公開展示。

中華瑰寶大遷徙,一段辛酸的歷史,保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任職期間曾組織人員花費十多年時間將遷臺文物一件一件進行清理盤點。這位老人家還特意做了標記,凡是從大陸運到臺灣的文物都以一個"故"字命名,而對後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購及捐贈的文物則以"新"字命名。秦老曾經說過,這樣編排一目瞭然,這些"故"字號的文物最終還是要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其實這何嘗不是所有炎黃子孫共同的心願呢。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處留言,關注"曉宇說史" 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