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看五千年不如前看五十天

後看五千年是背書是記憶,前看五十天是創造是創新。

一、後看五千年是學習歷史,學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鑑,總結經驗教訓。單純的為了記憶歷史,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由於歷史是人類社會的運動軌跡,是已經發生過的,不能再有絲毫更改,是既成事實。但是由於記載歷史的版本不同,寫歷史的主觀態度不同,史書並非歷史事件的一成不變的回放。即使如此,歷史是人類社會進化的產物,總體上符合曲線運動的進化規律。

科技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對其發展的歷史軌跡,記錄還是比較客觀的。科技史是科學技術進化的記載。對其記載很少摻雜個人感情,基本上符合實事,不足部分是個別技術失傳,還有一些不重要的民間技術可能沒有收錄價值而遺漏。總體來看技術的收錄是客觀的,只是全面性稍有欠缺,大的發明絕對不會漏掉。

對於社會發展史,普通人只是學習,很少能夠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運用到社會中去,只有很少部分領導人才有這個機會,平常人能在理論上學會辨是非,知興衰,學習古人追求上進的精神基本夠了。主要作用是培育社會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堅強的凝聚力,統一的是非觀,榮辱觀,基本上是偉人的實踐工具。

科技則不同,發明的是產品,是方法,人人都可以參與。科技照樣遵循著自身進化的規律,新技術不斷淘汰老技術,在運動過程中實現技術的整體更新換代。

二、無論是人類歷史還是科技發展史,如果不能超脫歷史,而是把歷史經驗當成了絲毫不能改變的定勢思維,後看五千年,還不如不看,還不如從零開始。但現實的人又不可能脫離歷史,這就需要超越時代,超越自己。要超越時代的人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寥寥無幾。

1、思想能夠穿越時空幾千年 ,到今天還大放異彩的就那麼幾位:中國的姜子牙,老子,孔子,孫子等人,歐洲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就宗教理論而言 ,最深沉的是釋迦牟尼的佛經。近代中國基本上沒有理論大家,歐洲的馬克思主義是當時哲學的最高階段 ,時至今日還沒有任何人超越。像盧梭,孟德斯鳩的政治學說,只適應資本主義階段,生命力幾百年而已,當然也屬傑出人物。科學家的理論更新換代比較迅速 ,比如,達爾文《進化論》,哥白尼《日心說》生命力沒有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長久。這些理論都是指向未來的,有些發明創造,只是一個環節,經不起時間的洗滌,很快被更新掉了。不管如何,任何新思想,新發明都是指向未來的,只是層次的區別。

2、智能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這是生產力質變的標誌。既然生產力發生了質變,它要求生產力的結構形式也要發生根本變革。這個結構形式就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即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如何設計社會結構呢?當然是根本創新經濟學。這是指向未來的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的設計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論還沒有變為現實,已經過時淘汰,至多是一步臺階。

3、交通事故,交通汙染,交通擁堵,交通浪費,加上城市化迅猛發展,已經迫切要求城市結構必須根本優化設計。因為幾萬人的小城市,古代蓄力為主的牛馬車輛,城市結構是否優化意義不大。水漫街,電線,電纜,下水,上水的複雜程度,隨著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的崛起,迫切需要優化地下設施的結構,再也不能胡挖亂掘了。設計城市地上地下結構必須千年萬年無需根本調整,這是系統成熟階段的共同特徵——穩定。銀河系穩定多少億年了?地球穩定多少億年了?這是一切系統的共性。資本主義階段是系統活動的高潮階段,接下來就是穩定階段的開始,就是科學結構的根本創立。

4、其餘的是為生產力服務的技術。都是臺階 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是多變的內容與穩定的結構的本質區別。當生產力發展到臨界點的時候,社會結構與城市結構才會根本改變。這些技術,包括核聚變技術,基因技術與克隆技術 ,電腦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 ,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量子計算技術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