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三八”大案犯罪团伙伏法记实32

在1号楼西面入口处有一个收发室,一位老工人反映:当天晚上他早来了一会儿, 大约5点半左右,他看见有一高两矮3个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人从门口经 过,走进1号楼第一单元门洞里。他刚吃了带来的晚饭后,忽听外面有人高喊“救命”, 从院里跑了出来,地上有火亮,可是并没看见后面有人追赶……

侦察员们分析,收发室老工人看见的“一个人跑”、“地上有火亮”,就是犯 罪分子枪击逃跑的被害人老张时的情景。

1号楼1单元8楼的一位男主人在大约5时35分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从门洞出来后 向东走去;3楼的一位男主人在大约5时40分的时候,下班回来往楼上走,在3楼缓步 台看见站着两个人在交谈;3楼另一户的女主人也在缓步台上看见了人,不过她看到 的不是两个,是3个;2单元7楼的一位女主人和4楼的一位男主人在下班后上楼时, 在3楼缓步台上看见两个人站在那里,有对话……

难道犯罪分子会有5个人吗?不是的。侦察员们分析,这几名犯罪分子在1单元、 2单元之间有窜动。这样做可以避免长时间守候在同一个地方,引起人们怀疑。 调查中获知,当天晚上5点半左右,省电视台的老赵拉着两箱苹果开车回来,快 走到1号楼拐角的车棚子时,大灯向前面照去,看见有个戴安全帽的人站在那里,他 避开灯光,用手挡一下脸;当老赵搬着苹果箱上楼时,又看见过道上有两个戴安全 帽的人……

住在2号楼7层的一对夫妇,在大约6点钟左右,看见两辆双轮摩托车从院里开出 来,车上坐着3个人,一直冲着北门开出去……

在现场西面和平南大街和北面辽源路交汇的路口南侧,有一个摆摊修理自行车 的工人,他说,从去年6月以来,一直有一个人在马路对面玛莉蓝大厦的树下长时间 地站着,看样子像在等人。他骑一辆红色摩托车,黄色车牌……

案发时,因为正是下班时间,那些曾目击犯罪分子的人们一般都没怎么注意, 也没有多想。有的以为那几个人是搞装修的,有的以为他们是在查门牌号找人。 调查情况初步表明,犯罪分子是装束相同的3个人,他们作案前在现场一带或聚 或散,活动、守候。据此看来,这是一起有预谋、有准备的抢劫案件。

10月20日,于凌舜在刑警支队主持召开议案会议,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总队长刘 守军参加了会议。会议室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3·8”串案历次案件的现场平面 图,加上会场上严肃紧张的气氛,不亚于战争时期制定重大战役作战方案的指挥官 会议。 于凌舜说,据分析,犯罪分子对被害人到银行取款进行了跟踪。我们可以观看 那几家银行营业窗口的录像带,放给侦察员和有辨认条件的目击者,从中发现嫌疑 人。于凌舜特别指出,要找被害人取款时在画面上出现过两次以上的人,或者出现 在两家银行录像带上的人……

刑警支队技术一处副处长李学民说,“3·8”串案犯罪团伙以往的作案手段是 杀害司机抢劫出租车,可是这次作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出租车司机被害、车 辆被抢的报告。 刑警支队支队长张宝华说,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有了改变,他们使用了自备的交 通工具———摩托车。我们的工作可以从查摩托车入手。

22日,杨加林来到刑警支队,参加了于凌舜主持的又一次议案会议,与同志们 共商破案大计。议论中,那个在现场附近修自行车的工人提供的情况,格外引起了 大家的注意。

宋晓晶副支队长说,修车人说的那个在玛莉蓝大厦树下站着的年龄大的人,从 去年6月以来多次在那里等候。站在他那个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场的西、北两个 进出口。这个人应该是“踩点”的人。 于凌舜说,历次“3·8”案件中,都明确反映出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现在 可以肯定,这个年龄大的人就是犯罪分子。

市交警支队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刘景伦副支队长和和平区分局局长陈相忠提 出,现场上出现的两辆摩托车是重要的侦查线索,应该将全市80型以上的摩托车资 料全部调出来,彻底查一查。

于凌舜说,要在摸底中注意以车挂人,车、人结合。

杨加林说,在50左右岁这个年龄骑摩托车的人不多,我们的工作面不会太宽。 显然,那个从去年6月以来经常在玛莉蓝大厦拐角处的树下“等人”、骑一辆红 色两轮摩托车、年龄比较大的人,已经露出了狐狸尾巴,被公安机关牢牢地套住了。 提供这一重要线索的人,就是那位姓周的修车工人。

修车工人周师傅

俗话说:“善恶终有报。”似乎冥冥之中,修车工人周师傅注定要成为“3·8” 串案犯罪团伙的“克星”。

21日那天早晨,刑警支队专案一大队探长单强,带领他的组员在现场一带继续 路访,走到港澳证券大楼,看见在楼的拐角处,一位修车工人刚刚打开工具箱,做 着一天工作的准备。单强心里一动,朝着他走了过去:“老师傅,你每天早晨几点 出来呀?”

后来知道,那位修车工人还不到50岁,显得老相些。他抬头看了看和颜悦色的 单强,虎头虎脑胖乎乎的,一张讨人喜欢的娃娃脸,身边还有几个青年,便笑着说: “哦,我每天都是在这个时候出来。”

“贵姓?”

“免贵姓周。你们是……”

“我们是公安局的。”单强亮明了身份,“周师傅,前天这地方出了个案子, 你知道不?”

“我听说了,抢钱……”

“你总在这里修车,看没看见这样的人:头戴安全帽,上身穿蓝色工作服,骑 着摩托车……”单强根据已经掌握的,尽量把嫌疑人的情况说得详细些。

没等单强说完,周师傅就说:“哎,他呀,我看见过!那个人大约50来岁,身 高约在一米七吧,长得比较黑,比较瘦,小眼睛,高直鼻,一字嘴……”

单强愣了,惊异地看了看伙伴们,他们也是一脸惊愕。

“前天下午大约4点钟的时候,你说的这个人就在马路那面站着。”周师傅继续 说,用手往对面一指,“那不,他就站在玛莉蓝大厦树下,骑的是一辆红色的摩托 车……”

单强像在茫茫荒漠之中发现了一泓清泉,忙说:“周师傅,你把情况细点说……”

“细点说?好,我细点说。那辆摩托车有4成新,座套是黑色的,前后车牌子是 黄色的,后面没有工具箱,货架上有一根旧内胎,那是准备拴东西用的……前天下 午4点多钟他就在那边站着。大约半个小时后,从东边走过来一个人,和他一样打扮, 戴安全帽,穿蓝色工作服。他们两个嘀咕一阵,穿过马路,往我这边走来了。我想 和那个岁数大点的打个招呼,可是他们两个人只顾说话了,和我擦身而过,往南边 走了……”

“你和他打招呼干什么?”

“哎呀,我都把他看熟啦!好几个月了,他经常在我对面那边站着,有时候一 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你说他是在等人吧,可我从来没看见他等到过谁!”

原来如此!单强和同志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浮现出微笑。他们此刻 在脑海里想象得出,每当周师傅没有活儿的时候,就坐在板凳上休息,环顾四周, 看着满大街的行人和车辆解闷儿。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在马路对面长时间站着的那 个人就会很容易地进入他的视野,被他看个脸熟。不过,这也只是一面熟,对方似 乎并没注意到他。 作为探长,单强认为有必要让周师傅出具一份证言,便说:“周师傅,请你给 我们写个材料吧。”

“写材料?”

“对,就是把你刚才说的写一写。”

“这……”

“怎么?”

“你看,我也拉家带口的,在这还得干活儿呢!” 单强理解周师傅的难处。从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位下岗工人,妻子是农村户 口,家中生活并不宽裕。公安机关破案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耽误了人家谋生啊!

“周师傅,你在这修车,一天能挣多少钱?”

“也就二三十块吧。”

单强从衣兜里取出10元钱,递了过去:“周师傅,对不起,我们今天占用你一 个小时,影响你的工作了。这10元钱,算是给你的一点补偿吧!”

“这……”

“哎,拿着吧!”探组的同志都说。

周师傅见单强等人一片诚意,就把钱收起来了。为公安机关写了一份证实材料。 单强收起材料,说:“周师傅,我姓单,刑警支队的,咱们就算认识了,感谢 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后,还可能麻烦你。”

“谈不上麻烦,你们干公安抓坏人也不容易呀!”

“周师傅,如果你再看见那个人,还能认出他来不?”

“认出来了!他平时穿得不怎么样,可是前天,他忽然换了一件崭新的蓝色工 作服,还戴个安全帽,像什么单位发的。我看着他就想,嚯,这家伙还阔起来了!”

“如果把他放在10个人里面,你能不能把他认出来?”

“别说10个人,你就是把他放在100个人里,我也能一眼就把他认出来!”

终于找到线索,案件有了转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