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練琴」 還可怕的,是耳朵「聽不見」!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在人們的感官系統中,耳朵應當屬於最為特殊的一個。它是一個被動接收信息的器官,無論在你有意,或者無意時,聲音總能輕易的“入侵”你的大腦。但是,往往在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自己“聽不見”自己演奏(唱)的聲音的奇怪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在練琴時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在了手指上,以至於對自己演奏的聲音缺乏關注度,造成了“聽不見”的情況。當孩子在創造音樂時沒有了聆聽,再多的練習,也可能是徒勞。

聆聽,是提升孩子樂感的必經之路

想讓孩子學會聆聽自己的演奏的先決條件,是讓孩子具備良好的音樂感知力,也就是樂感。

提升樂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聆聽大量的優秀音樂,通過優秀音樂作品的薰陶,提高孩子的音樂審美;

第二,樂感不僅僅是一種對音樂天生的感悟,音樂知識的積累,也能夠從理論的層面,使孩子對音樂有著更深層次、更具體的感悟;

第三,音樂老師的引導,是讓孩子正確聆聽音樂的重要條件。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聆聽,讓孩子的練習事半功倍

孩子們練琴,練的無非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另一個是音樂表現力。在練習手指技術時,大多數琴童都會將精力花費在練習手指技巧上,而忽略了聆聽的重要性。手指技術雖然練習的是手指機能,但是隻有學會了用耳朵去辨別自己在練習過程中,聲音是否清晰,均勻,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調整,提高練琴效率,因而獲得進步。而不是不管練習是否正確,只依靠手指做著無目的、無要求的運動。

除了練習手指技術外,音樂表現力也是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輕重緩急,風格把握,旋律走向,和聲色彩,無一不需要通過聆聽來做出調整。沒有聆聽的音樂,是沒有生命的。

耳朵先“聽到”聲音

手指才能更好地演奏

未有聲而先聞聲?這裡的聲音指的當然不是平時我們能用耳朵聽到的聲音,而是一種內心聽覺。這種內心聽覺是一種對演奏的預想——手指彈奏之前,先在心裡對音響效果做出的預設,繼而,手指根據這一預設來演奏出內心期待的聲音效果。

這種能力,不僅能夠大大提高練習效率,也能大大降低比賽、演出時的失誤率,使孩子在彈奏之前有充分的準備和思考時間。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引導他們灌輸,讓孩子養成提前思考的習慣。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音樂的價值,在於聆聽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沒有聆聽,聲音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音樂也會失去它原本的價值。對於聆聽者而言,音樂的價值在於它能通過人們的耳朵,傳遞一種美的感受,淨化人們的心靈;對於音樂演奏者來說,聆聽能夠提升音樂的質量,給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們帶來更美的體驗。

歡迎轉發

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比“不练琴” 还可怕的,是耳朵“听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