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如果不被兒子弒父奪權,最終能不能平定海內坐穩江山

安祿山已經攻破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獲得了唐朝最主要的領土,並且在洛陽稱帝,兵強馬壯,原來唐朝的很多人都叛投了他。可惜最後卻被他兒子殺死,最終“壯志難酬”,沒能讓他“大燕帝國”延續下去。

這件事不能不讓後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安祿山沒有被他兒子殺死,他繼續清除唐朝殘餘勢力,讓他大燕帝國穩定下來並延續下去,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安祿山如果不被兒子弒父奪權,最終能不能平定海內坐穩江山


(反賊安祿山)

我的觀點是,就算安祿山不被他兒子殺死,他反唐成功的幾率也是不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安祿山就算不被他兒子殺死,他也是廢物一個,不能發揮作用了。

安祿山本來就有眼病,他在洛陽稱帝以後,史料記載他已經雙目失明。除此外,他因為肥胖,還患有嚴重的疔瘡,連走路都很難受,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說,他的身體已經完全垮掉。

同時,由於身體垮掉,讓他精神也垮掉。史書上說他那時候久居於深宮之中,而且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鞭打身邊的侍衛,誅殺大臣。甚至對他自己的太子安慶緒,也沒有好臉色,多次說要廢他殺他。

皇帝的脾氣暴躁,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他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氣,身邊的人會對他越來越不滿。再加上安祿山是從一個大臣通過造反獲得帝位的,本身沒有什麼威信。就算有威信,也是通過暴力維持的威信。也就是說,就算他兒子安慶緒不殺他,大臣也可能殺他,後宮宦官也可能殺他。他被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退一步說,就算安祿山不被殺,他這個皇帝的存在,只會造成朝廷更大的混亂,而不是說他要存在,才能坐穩江山。(當然了,安慶緒也並非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有性格問題,更沒威信,他當皇帝也不見得比安祿山好)。


安祿山如果不被兒子弒父奪權,最終能不能平定海內坐穩江山


(奸臣楊國忠)

第二、安祿山得不到當時社會的認可,無論豪強地主、士人,還是老百姓,都反對他。

安祿山起兵反唐當皇帝,在古代是非常特殊的,完全可以稱作是個案。在古代,農民起義造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一是活不下去了,二是官逼民反。諸侯造反,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朝廷腐敗,二是拯救百姓。總之都有很正義的(或者名義上是正義)的理由。而且都是群起造反,天下大亂。

安祿山當時正處在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正如杜甫說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一副小康生活的圖景。這樣的安逸日子,誰願意輕易破壞呢?

再說,他當時造反,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是為了誅殺楊國忠。就算他這個旗號是對的,然而,楊國忠已經被逃跑的軍隊砍死了,你還有什麼理由繼續造反呢?再說。如果真正是“清君側”,你怎麼會匆匆忙忙稱帝呢?唐朝的天子還在那裡呢,你匆匆忙忙稱帝,不是過早就暴露了你的野心嗎?

所以說,安祿山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不得人心的。


安祿山如果不被兒子弒父奪權,最終能不能平定海內坐穩江山


(安史之亂)

第三,唐朝還有足夠的力量對付安祿山,僅憑軍事安祿山都不是唐朝的對手。

前期唐朝之所以一路勢如破竹殺到長安,都會因為唐玄宗犯了“輕敵”和“猜將”的錯誤。若不是輕敵,對安祿山稍微提防,安祿山也不至於打得那麼順。此後又犯了猜忌將領的毛病。否則,只需要讓高仙芝、封常清守住潼關不出戰,各地勤王部隊陸續殺到,安祿山遲早是個死。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一點,安祿山軍隊的整體實力,是比不過唐朝軍隊的。

而安祿山內部又不團結,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史朝義殺史思明,這些傾軋,都是安祿山軍隊內部極為不團結的表現。就算安祿山不死,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他只會讓矛盾更深,根本不能夠維護團結。

因此,安祿山就算不被兒子殺,反唐成功率也是很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