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修身之道,惟善為寶。為善之道,自治為先。蓋道在內而不在外;修在己而不在人。惟事事內觀,時時返照,過則改之,善則加勉。庶明善誠身,永為天地之肖子,聖賢之完人,而不至有所缺矣。足見為善者只問己之修省,不問人之從違。如責人而不自責,觀外而不觀內,雖一時小忿,積而至於大怨,縱能十分解散,而不至於成仇。

老子《道德經》: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然內無返躬自責之道,懲忿窒欲之功,雖能解之於外,而不能釋之於隱微,安能清淨無塵,瀟灑自樂,而復乎本然自善之天地哉?故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惟聖人持身接物,處己待人,一以修己為主,而人之是非好惡,概不計較。譬如合同契約,分左右而執之,永以為憑,明爾無我虞,我無爾詐之意。聖人執德如執左契,只修諸己不責諸人,此所以與天地同其大也。

是謂“有德者司契”。無德之人,重外輕內,常以察察為明,而人之恩怨必較,此為“無德者司徹”。夫“司徹”者,以考過為事,全不自省而民弗從,何如司契者責己重,責人輕,而人無不相孚以信!可知責人者輕己,己之善難完;責己者輕人,己之善克復也。人底於善,而天心眷顧,自億萬年而不杇。《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即太上“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謂歟?

聖人之學,惟洗心退藏於密。以外之善好醜,是非從違,一概不計。所以汰慮沉思,凝神默照,以至於心明性見,欲淨理純,上與天合德,歷萬古而不磨。其功始於守中,其成由於胎息,內亦知之乎?古人言胎息,學人莫是看作外息外氣,的是凡息停時,那丹田中真陰真陽,元神元氣,融會一團,混成一氣,氤氤氳氳,蓬蓬勃勃,若開若闔,若有若無。視不見,聽不聞,想象之而有跡,恍惚之而有形者,此殆人生之始氣。

心得之而有體,性得之而有用,人非此氣不能生。欲成上品之仙,亦離不得此氣為之主。古云人生之始,因理有氣,因氣有形,此天地生人之順道也。返還逆修者,實從形形色色中,慢慢運起陽火陰符,收歸五明宮內,而以太乙祖氣,天然神火烹之,即可化形而為一氣。又由此氣一煉,即可化氣成神。於此固守虛無,保養靈陽,即不還於無極之初,可以出則成形,入則無跡。道有何異於人哉?總之此個胎息,即返到父母媾精一團氣血之候。人能養此胎息,日夜以無為有為、無思有思之真意,保寧之,團聚之,即結成靈胎而為元神。

迨至十月形全,脫殼而出,上透頂門,直衝霄漢,可以驂鸞鶴,上雲霄,遨遊天外,飛昇玉京,直頃刻間事耳。然此胎息,雖從凡人色身中煉出,卻又不是凡精氣凡神結成;煉丹者雖離不得後天有形有色之精氣以為之本,卻又不全仗於此也。蓋後天精氣,皆有形質,便有氣數,生死輪迴,勢所不免。又況粗精粗氣,盡屬蠢鈍之物,焉能有靈?要不過藉此凡色身中所有之頑物,千燒萬煉,取出那點清淨無塵、至靈至神之精氣神,以為真一之氣,而返之於我,以成仙胎神丹耳。

所謂抽鉛添汞之說,不過如此。其餘著形色,皆非道之正宗。古之雲:“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是知欲結神丹,成就不老之軀,非養胎息不能;欲得胎息凝結於虛無丹田中,非結得有胎,它亦不肯來歸。而純純乎動靜與俱,若有一點凡氣夾雜,凡神外馳,則神必外遊,氣必外洩,不能如子母夫婦,聚而不散也,知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