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兒科醫生緊缺的問題?

顏丶顏


針對兒科醫生嚴重不足,全省兒科服務能力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現實,近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網站公佈《廣東省兒科服務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計劃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名。同時,行動計劃還提出,鼓勵社會資本辦兒童醫院。


行動計劃指出,支持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設置兒科學本科專業招收兒科專業醫學生,並逐步擴大兒科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另外,確保每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臨床醫學兒科專業不少於350名,三年內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1000名以上。

此外,將加強兒科醫療及兒童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廣州、深圳等常住人口達千萬級的城市,至少設置1所三級兒童醫院,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地級市設置1所三級兒童醫院,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設置兒童醫院。

醫生待遇方面,行動計劃明確,要確保兒科醫務人員收入不低於本單位同級別臨床醫務人員收入平均水平。對兒科醫務人員職稱晉升方面予以傾斜,兒科專業人才在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取得中級職稱後在粵東西北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連續工作滿10年,且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可經省基層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直接認定為基層副高級職稱。

同時,行動計劃還指出,將構建基層兒科全科團隊與專科或綜合醫院、中醫院兒科專科醫生組成聯合簽約團隊,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兒科全科與專科或綜合性醫院、中醫院兒科專科形成雙向轉診。引導和鼓勵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兒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兒童醫院和兒科診所。

三年行動計劃內容(部分)

千名兒童床位數:2.2張

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0.69名

常住人口達千萬級城市:設置≥1所三級兒童醫院

常住人口超過500萬城市:設置1所三級兒童醫院

常住人口超過300萬城市:設置兒童醫院

信時記者張秀麗


大洋網


兒科醫生緊缺實際是個偽命題。舉個例子講,以前孩子生病,主要是頭痛腦熱,抱去門診,都是門診大夫來看。比如一個門診有三個大夫,有一個比較擅長治兒童感冒發燒,我們姑且稱為"兒科大夫"。但這個兒科大夫又不是專給小孩看病,成人的病也看。我們都知道,上世紀中國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生了很多孩子,一家有四個小孩以上很正常,但沒有提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相反,現在小孩人數大大少於以前,兒科醫生竟然短缺,不符合常理。這是因為過去鄉村赤腳醫生普遍,赤腳醫生就是現在的全科醫生,雖然有的人指責他們水平不高,但不可否認,他們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常見病。我們沒見過兒科赤腳醫生、成人赤腳醫生的分法,只能說某個鄉村醫生比較擅長治療兒科。那麼現在我們比較來看,就會發現問題的實質,兒科醫生短缺,我們轉換一個思路,就是患兒"看病難"的問題,這跟成人"看病難"是一類問題,實質都反映的是分級診療的缺失。患者不在社區醫院就診,盲目湧向大醫院,導致社區醫院清閒,大醫院忙得要死,這不僅是患者觀念問題,更是現行醫療體系將優質資源往大醫院集中、壓縮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空間的體制性問題,是計劃經濟的公有壟斷性在醫療資源分配上的反映。有的專家建議,發展大醫院、超大醫院來解決"看病難",這是錯誤的,正確的是應該堅持分級診療,在社區層面就應該多配備全科醫生。現在有人提出,要發展"兒科醫生",那麼我們繼續追問,"兒科醫生"去哪裡呢?很明顯要去大醫院,因為社區裡沒有那麼多患病兒童需要治療。這實質就是以發展大醫院來解決患兒"看病難"問題。大醫院解決不了成人"看病難",還能解決患兒"看病難"嗎?而且不少兒科專業醫生,在醫院後勤工作,如果平日裡兒科真缺人,醫院放著緊缺人才不用,放到後勤消磨時光,不是傻嗎?所以我認為,對兒科醫生的發展要適度,即使發展,也應該以罕見病、疑難病為主,向比較專門化的方向,比如兒外科、兒童消化、兒童呼吸等專門領域發展,這是大醫院要做的事。對於發燒感冒等常見病,應強調分級診療,完全可以加強全科醫生兒科知識、能力培訓做到,否則兒科醫生在社區,兒童上學沒有來看病的,又看不了成人病,豈不是資源浪費嘛!不過,像我這樣高人的正確觀點,有關部門從來不會接受,就算知道錯了他們也會繼續,但這損害的只能是國家社會的利益。


貓貓呵呵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待遇,這個沒讀過書的都知道,如果是市場決定的價格,那兒科醫生現在的待遇估計能跟美國醫生相媲美,可是在中國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遏制著臨床醫生的待遇問題,包括兒科醫生。那麼點兒科醫生要撐起這麼龐大的兒童數量,“那些人“不惜以犧牲下一代的健康問題也不願意以一種更快的途徑去發展更多的兒科醫生。


淘氣的獨行者


所有的醫生都缺 只是兒科醫生更棘手一點 醫療大環境不好 醫患關係不和諧 造就了目前的惡劣後果 國外的醫生是上流人士 國內的醫生是服務員 缺少了人情冷暖 更多的成了買賣經濟關係 作為患者就認為 我給你錢你就要給我服務好 不然我讓你吃不了逗著走 完全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來看病的 作為醫生 好吧 既然你是來享受優質服務的 那麼 什麼級別就掏什麼錢 反正是交易我跟你又不沾親不帶故的 賺錢成了硬道理 媒體上報道的傷醫事件越來越多 情節越來越惡劣 護士給寶寶扎針幾次沒有成功 這在醫學上本來就很正常 老人和小孩的針本來就難扎 再老練的護士長都不敢保證自己一針就能紮好 小護士卻遭受家屬暴打 此類事件報道屢見不鮮 還有被家屬踢流產的 最可怕的是被砍死的 試想一下 在這種高風險的醫療環境下 誰去兒科 無疑是把自己和家庭推向了沒有定數的深淵 如果是你 你願意嗎


花間淚


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如果某樣“商品”稀缺,供不應求,那就會漲價,漲價後利潤高了,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這個行業生產這個商品,這樣就不稀缺了,價格就又下降了。

但我國的醫療行業,實行的是政府定價,從業者沒有定價權,這樣稀缺後卻不能漲價,市場的調節無法起作用,最後稀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所以答案就是放開定價權,讓醫生自己給自己定價,漲價後利潤高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從事醫療行業,這樣就不稀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