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降降温?观众吐槽宫斗剧缺乏深度

曾经宫廷争斗的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的主流剧集,比如:武媚娘传奇、倾世皇妃、美人心计、宫锁心玉、甄嬛传、芈月传等等都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大喊过瘾,不过当这些宫斗剧演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多少会有点视觉疲劳,所以有一段时间电视剧市场上宫斗剧沉寂了下来。

随着一段时间的冷却后,这个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再次燃起了观众对宫斗剧的热情,因为这两部剧确实有些比较特别,有自己特点的地方,制作水平也比较精良,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到位,所以赢得了相当的口碑。

给《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降降温?观众吐槽宫斗剧缺乏深度

但是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这样的剧集,在受到热捧的同时,宫斗剧也迎来了对它的质疑声音。很多观众对于宫斗剧的剧情、人物设定、内涵等方面都表示槽点很多。而被广泛吐槽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剧情拖沓,内容冗长

热播的《延禧攻略》长达70集,而《如懿传》更是达到了87集之多,要看完这两部剧,非得几个月时间不可。以前的宫斗剧30几集就能把一个勾心斗角的故事讲完,而现在的剧情真的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去演吗?观众表示其实有很多剧情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推动作用。既然不需要那么多篇幅去讲的故事,为什么要拍那么长呢?可能是因为电视剧集每一集都能卖到钱的原因吧,集数多了自然可以多些利润。

给《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降降温?观众吐槽宫斗剧缺乏深度

《延禧攻略》前期节奏还是比较快的,剧情的发展干净利落,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然而到了后半段就比较拖沓了,感觉把一个本来无足轻重的袁春望硬生生的演成了一个反派大boss,一个小小的太监就算智商再高,也不应该能把王爷和皇后教唆成那样的,他的目的性也很不明确,仿佛就为了个主角魏璎珞增加点过关难度而已。

二.剧情模式化,比较俗套

实际上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的,宫斗剧还能怎样演,无法就是主角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主角光环一路淘汰对手,过关斩棘,最终赢取高富帅,达到人生的巅峰。所以当这一套路看多了以后,大家只要知道谁是主角,基本上就能猜到剧情会怎么发展。

而且在看了《甄嬛传》等珠玉在前的宫斗剧后,观众对于宫中的手段基本也知道得差不多了,怎么陷害、怎么栽赃都是一个套路,缺乏了新鲜感的观众自然就难以买账。就人物设定方面来看,《延禧攻略》里的角色也有一些跟《甄嬛传》里的人物类似,都带着相同的任务来的,比如高贵妃就很像华妃。

给《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降降温?观众吐槽宫斗剧缺乏深度

而《延禧攻略》刚开始吸引人,是因为主角魏璎珞反常规的性格,她自称“天生脾气暴、不好惹”,跟以往剧中女主剧白莲花或者傻白甜的设定完全不同,让人感到了新鲜感,于是都被吸引。但是到了后期,似乎也变得常规起来。观众戏称宫斗剧有三宝:嚣张跋扈的妃子、外表单纯心机婊、拔刀相助大人物。细细想来,这三个特点似乎确实在每部宫斗剧中都存在着。

这些不断重复的元素,也让很多观众觉得乏味,看到一个人物出场,心里基本上都能猜到这个角色在剧中起到什么作用,最后的命运会如何。试问一切都被自己猜到的剧,看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三.娱乐性强,但缺乏内涵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很多影视作品都是以娱乐观众为主旋律,只要观众看得开心,看得过瘾,保证了收视率就是一部成功的聚集,而真正能引发观众思考的东西是否是正面和积极的呢?

在宫斗剧热播的今天,有很多宫斗剧里的手段都被“专家”编写成书籍来作为职场和营销学上的“知识”来卖弄,把剧中的心机当做“成功的方法”来供人学习,这就有点可怕了,这样下来,会引发一些年轻人错误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一种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心态,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什么好处。

给《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降降温?观众吐槽宫斗剧缺乏深度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激发人性向善的一面,增加人的社会责任感,而情节过于事故、血腥、阴暗是不利于人性塑造的,如果剧情再离谱、不切实际一些,则更会让年轻缺乏社会经验的观众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把在电视剧里学到的手段当做日常跟人相处的方式和准则,这样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大的国土面积,各种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作为电视剧题材来拍摄的剧是很多的,现在市场上也确实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电视剧集,但是真正能火爆的并不算太多,除了深受爱幻想的年轻人喜欢的仙侠剧、宫斗剧以及中生代观众喜欢的家庭剧外,其他的真的乏善可陈。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当时还不出名的黄渤出演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我是想不起来了,讲述的是农民工讨薪难、生存难的故事,就相当能激起社会反思,我觉得只有类似这样的影视作品多了,我们的观众才能从国产电视剧集中汲取到好的东西,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