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降降溫?觀衆吐槽宮斗劇缺乏深度

曾經宮廷爭鬥的電視劇是中國電視劇市場上的主流劇集,比如:武媚娘傳奇、傾世皇妃、美人心計、宮鎖心玉、甄嬛傳、羋月傳等等都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大喊過癮,不過當這些宮鬥劇演到一定程度後,觀眾多少會有點視覺疲勞,所以有一段時間電視劇市場上宮鬥劇沉寂了下來。

隨著一段時間的冷卻後,這個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再次燃起了觀眾對宮鬥劇的熱情,因為這兩部劇確實有些比較特別,有自己特點的地方,製作水平也比較精良,演員的表演也都很到位,所以贏得了相當的口碑。

給《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降降溫?觀眾吐槽宮鬥劇缺乏深度

但是並不是所有觀眾都喜歡這樣的劇集,在受到熱捧的同時,宮鬥劇也迎來了對它的質疑聲音。很多觀眾對於宮鬥劇的劇情、人物設定、內涵等方面都表示槽點很多。而被廣泛吐槽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劇情拖沓,內容冗長

熱播的《延禧攻略》長達70集,而《如懿傳》更是達到了87集之多,要看完這兩部劇,非得幾個月時間不可。以前的宮鬥劇30幾集就能把一個勾心鬥角的故事講完,而現在的劇情真的需要這麼長的篇幅去演嗎?觀眾表示其實有很多劇情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推動作用。既然不需要那麼多篇幅去講的故事,為什麼要拍那麼長呢?可能是因為電視劇集每一集都能賣到錢的原因吧,集數多了自然可以多些利潤。

給《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降降溫?觀眾吐槽宮鬥劇缺乏深度

《延禧攻略》前期節奏還是比較快的,劇情的發展乾淨利落,讓觀眾看得十分過癮,然而到了後半段就比較拖沓了,感覺把一個本來無足輕重的袁春望硬生生的演成了一個反派大boss,一個小小的太監就算智商再高,也不應該能把王爺和皇后教唆成那樣的,他的目的性也很不明確,彷彿就為了個主角魏瓔珞增加點過關難度而已。

二.劇情模式化,比較俗套

實際上這一點也是沒有辦法的,宮鬥劇還能怎樣演,無法就是主角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主角光環一路淘汰對手,過關斬棘,最終贏取高富帥,達到人生的巔峰。所以當這一套路看多了以後,大家只要知道誰是主角,基本上就能猜到劇情會怎麼發展。

而且在看了《甄嬛傳》等珠玉在前的宮鬥劇後,觀眾對於宮中的手段基本也知道得差不多了,怎麼陷害、怎麼栽贓都是一個套路,缺乏了新鮮感的觀眾自然就難以買賬。就人物設定方面來看,《延禧攻略》裡的角色也有一些跟《甄嬛傳》裡的人物類似,都帶著相同的任務來的,比如高貴妃就很像華妃。

給《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降降溫?觀眾吐槽宮鬥劇缺乏深度

而《延禧攻略》剛開始吸引人,是因為主角魏瓔珞反常規的性格,她自稱“天生脾氣暴、不好惹”,跟以往劇中女主劇白蓮花或者傻白甜的設定完全不同,讓人感到了新鮮感,於是都被吸引。但是到了後期,似乎也變得常規起來。觀眾戲稱宮鬥劇有三寶:囂張跋扈的妃子、外表單純心機婊、拔刀相助大人物。細細想來,這三個特點似乎確實在每部宮鬥劇中都存在著。

這些不斷重複的元素,也讓很多觀眾覺得乏味,看到一個人物出場,心裡基本上都能猜到這個角色在劇中起到什麼作用,最後的命運會如何。試問一切都被自己猜到的劇,看起來還有什麼意思呢?

三.娛樂性強,但缺乏內涵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很多影視作品都是以娛樂觀眾為主旋律,只要觀眾看得開心,看得過癮,保證了收視率就是一部成功的聚集,而真正能引發觀眾思考的東西是否是正面和積極的呢?

在宮鬥劇熱播的今天,有很多宮鬥劇裡的手段都被“專家”編寫成書籍來作為職場和營銷學上的“知識”來賣弄,把劇中的心機當做“成功的方法”來供人學習,這就有點可怕了,這樣下來,會引發一些年輕人錯誤的職業觀念和價值觀念,培養一種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的心態,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沒有什麼好處。

給《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降降溫?觀眾吐槽宮鬥劇缺乏深度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激發人性向善的一面,增加人的社會責任感,而情節過於事故、血腥、陰暗是不利於人性塑造的,如果劇情再離譜、不切實際一些,則更會讓年輕缺乏社會經驗的觀眾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把在電視劇裡學到的手段當做日常跟人相處的方式和準則,這樣會適得其反。

實際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那麼大的國土面積,各種資源都十分豐富,可以作為電視劇題材來拍攝的劇是很多的,現在市場上也確實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電視劇集,但是真正能火爆的並不算太多,除了深受愛幻想的年輕人喜歡的仙俠劇、宮鬥劇以及中生代觀眾喜歡的家庭劇外,其他的真的乏善可陳。

我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部當時還不出名的黃渤出演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字我是想不起來了,講述的是農民工討薪難、生存難的故事,就相當能激起社會反思,我覺得只有類似這樣的影視作品多了,我們的觀眾才能從國產電視劇集中汲取到好的東西,才能對社會進步起到推動作用,而不僅僅是為了娛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