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一、 总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什邡市的核心价值和战略定位,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域空间格局优化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塑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将什邡市建设成为生态友好、舒适宜居、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精致生活城市。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远景展望2050年。

3.规划空间层次

本版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工作层次。

市域范围指什邡市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在该区域重点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范围北至京什东路北段,东至京什东路南段以东700米,南至长江路东段以南400米,西至北京大道以西650米。在该区域重点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蓉北休闲智造区,精致生活田园城

充分发挥什邡在生态环境质量、休闲度假资源、城市品质特色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围绕吸引集聚人才和培育专业化功能来谋划未来的长远发展,建设成为成都北部具有强大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和高品质田园城市,按照“蓉北休闲智造区,精致生活田园城”的总体战略定位来指导什邡未来在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2.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要求,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全面落实国家新发展理念,将什邡市建设为创新驱动的活力城市,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精致生活的幸福城市,生态绿色的田园城市,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精致小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三、 发展战略

1.交通融入战略:多种方式直连成德,有效缩短时空距离

建成复合对外交通体系,缩短与成都、德阳的时空距离,全面融入成都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实现30分钟到达成都中心城区,10分钟到达德阳,45分钟到达成都双流机场。

铁路:由成兰铁路、成德快铁及广岳铁路构成“两纵一横”的铁路客运系统,与国家及区域高速铁路网衔接,并远景预留成德快铁绵竹支线

高速公路:由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以及什广高速-什茂高速构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系统。

机场:在什邡市隐丰镇规划建设二类通用机场,是成都平原通用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融入战略:守护成都上风上水,推动成什政府合作

加快淘汰污染落后产能,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创新方向发展。继续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化工、冶金企业,支持引导优质化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实施产业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所有工业园区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加强污水排放监测,建立实时污水排放监测平台。控制农业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石亭江西侧划定绿化隔离带。加强磷石膏堆场管控和治理。推动大气、水环境区域联防联治。

推动成都与什邡构建基于环境价值的政府合作模式。什邡方面,继续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严格保护成都上风上水,助力成都环境品质提升。成都方面,加快有利于什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成什合作产业园,推动科教资源、公共服务、政策资源向什邡转移。

3.产业融入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区域产业合作

坚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立更加植根区域的新型产业体系。重点扶持植根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与燃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培育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食品烟草、现代化工、休闲康养、绿色高效农业),形成稳固全市经济的基础产业。瞄准成都功能外溢可能,争取吸引层次较高的拓展型产业(服务外包、科教研发、国际贸易、文化创意)。

明确区域产业合作策略,加快融入大都市区的产业体系。引进特定领域的教育科研机构,集聚所需的人才。先吸引有号召力的大企业,以企引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重点领域的合作。与专业机构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城市。

4.城市品质提升战略:建设幸福家园城、山水田园城、魅力人文城

强化城市公共服务优势,高标准建设家园中心。巩固什邡市在医疗、教育方面的优势,重点提升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体育设施的均好性、养老设施建设水平。以10分钟步行距离、服务人口1.5-2万人为标准,构建步行“社区生活圈”每个社区生活圈建设一个家园中心,集中布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行政服务功能、居民自治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保护观山视廊,构建水网体系,彰显山水城市特色。什邡城依水而建,斜向望山,契合古蜀时期营建城池所遵循的山水礼制特征,是古蜀营城理念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内部重点保护6条观山视线通廊,明确重点高度控制区域和控制要求。开展引水入城工程,以现状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为主体,鸭子河为主要水源,构建“三纵、二横、多节点”的城市水系网络,形成具有防涝、景观、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的城市水体系统,增强城市蓄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特色魅力,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强化城田融合格局,彰显田园城市特色。构建9条串联城市和周边田园的绿廊,形成由城市不同区位便捷进入周边绿色田园的连续性宜人空间,成为城市与自然相融合的绿色纽带。加强外围田园控制,打造美丽自然风光。加强周边田园地区的保护,避免城市无序蔓延。成片种植多样化植物,以本土品种为主,突出当地特色,彰显大地景观。按100-200米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适度整合村庄用地,加强村庄景观风貌引导,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村田景观。积极引进田园综合体项目,提供丰富的游憩娱乐活动。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划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边界,保护边界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控制保护边界周边建筑高度及风格。打造由亭江路和筏子河构成的“十字”城市文化轴线,增加文化场所,强化城市记忆,展示城市文化底蕴。

四、全域空间格局

1.市域空间格局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融入成德绵区域发展,在充分考虑地理空间特征和现状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加强城市与区域的联系,完善城市内部空间组织,按照“融入区域、中心辐射、两区联动”的空间发展思路,形成“一心、两轴、两区”的市域空间结构。

“一心”为什邡中心城区,是市域综合服务和旅游集散中心,承担辐射服务全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两轴”为北京大道城镇发展轴和成什德城镇发展轴,串联市域重要城镇和区域中的重要城市。

“两区”分别为北部生态保育和休闲康养区、南部城镇密集发展区,突出两区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并注重在公共服务、旅游休闲、交通体系等方面促进两区的联动发展。

2.市域城镇体系

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的三级城镇体系,培育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集约紧凑的宜居城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舒朗有致的美丽乡村相互支撑、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城乡空间形态。有序引导镇撤并,优化资源配置,撤并元石镇、回澜镇、禾丰镇、南泉镇。

城镇村发展引导一览表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3.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

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城乡产业分工,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进园区,乡村地区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延长农业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动城乡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按照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调整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开展农宅环境、公共空间环境、道路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风貌品质。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保护和修缮古民宅、古巷、古桥等古迹和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推进北部山区发展降容提档

突出生态保育功能。北部山区发展要把生态保育置于优先位置,突出九顶山自然保护区、蓥华山风景名胜区、天鹅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山区整体生态保育和废弃矿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等生态修复建设。

合理迁移部分山区居民。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质安全性、经济发展机会等因素,响应国家异地扶贫政策,按照自愿原则,引导部分山区居民迁移至平坝地区,以货币补偿、实物补偿、就业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山区迁移居民。

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休闲康养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山区居民生活改善相协调、与山区生态化发展相促进,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促进北部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服务融合发展,适度发展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功能。

4.引导南部城镇密集地区协同发展

南部城镇密集发展区是什邡市主要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区,要以融入区域、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中心城区、各功能区、大小城镇、乡村地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强、功能区高度专业化、小城镇各具特色、乡村充满活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5.推动中心城区精明增长,塑造高品质特色空间

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布局、存量更新。城市空间形态保持原有的圈层紧凑式格局。使城市不同片区的功能联系更加紧密,人民生活更加便捷,城市运营效率更高。加快现有城市空间框架内的闲置地利用和存量更新。通过城市更新重点植入文化功能、开敞空间、新兴业态。增量空间主要用于远期发展大都市区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建立“老城区-外围新区”联动发展机制。老城区加强存量空间盘整,植入绿地开敞空间和文化功能,引导人口向城市新区疏解,以便促进老城保护和新区开发。

提升服务品质:集聚高端设施、均衡社区服务。继续引进培育高水平的医疗、教育、体育、文化、商业设施,引导高端服务设施向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专业化次中心集聚,进一步巩固强化城市在生活服务方面的优势,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构建便捷、均好的高品质社区服务体系。以10分钟步行距离,即0.6-0.8公里左右为服务半径,构建 “社区生活圈”,培育多种功能复合的邻里中心,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塑造空间特色:望山见水、城田融合。保护古蜀礼制格局,塑造良好的观山视廊。重点保护蓥华山路、广青公路、京什东路等道路视廊,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等水系视廊,控制两侧建筑高度,避免廊道上建筑过高导致视线遮挡。实施引水入城,构建水网体系。实现蓝绿交织的空间形态,并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完善水网系统,通过岸线改造和设计提高亲水性和景观效果,依托滨水高品质空间培育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功能。保护和强化城市周边田园风光特色,构建多条城市绿廊和生态游憩绿环。提升城区与周边优美田园风光的联系,缩短城市居民与生态空间的空间距离,塑造特色田园景观。

明确建设时序:分期发展,匹配动力。什邡市的城市发展未来将受大都市区发展阶段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五个功能专业化、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区,引导城市分区分期开发,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动力变化,提高用地的集约性和功能的专业化程度。近期城市仍将以内生动力为主,引导城市开展内部更新改造,并向东适度发展,充分利用城东片区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并提升对经开区南区和北区的服务能力。中期来自区域的工业化发展动力将逐步增强,引导城市向南部区域发展,促进城市与工业区的互动融合发展。远期来自大都市区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外溢机会逐渐增多,重点引导城市向西发展,培育教育科研、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区域专业化功能。

构建“一环、多廊、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环:生态游憩绿环。环绕老城区、整合城市水网和绿廊的生态游憩绿环,既能为城市各片区居民提供相对均衡的绿色开敞空间,也是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框架基础。

多廊:9条融合城田空间的绿廊。构建9条串联城市空间和周边田园空间的城市绿廊,构建由城市不同区位便捷进入周边绿色田园的连续性宜人空间,成为城市与自然相融合的绿色纽带。依托各个绿廊,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打造特色化的绿地形态以及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为城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服务。

一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保持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保护并强化老城中心的活力和特色,通过城市更新疏解人口和一般城市功能,重点植入文化功能和绿地开敞空间,培育成为商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尺度宜人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辐射服务市域城乡居民。

两轴:筏子河、亭江路文化特色轴。培育两条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发展轴,整合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功能,使市民和游客在步行尺度下和日常活动中深度体验什邡的城市文化特色魅力。筏子河重点培育水文化、休闲文化、城市记忆等功能。亭江路西侧重点培育现代城市文化功能,亭江路东侧重点培育宗教和古蜀文化特色。

五、绿色生态空间

1.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市域生态要素和历史文化脉络,传承“山•水•林•田•城”生态基底,构建“一带、一区、六廊、多片” 网络状生态安全格局。“一带、一区”为龙门山生态安全控制带和北部山区生物及景观多样性保护区;“六廊”为市域主要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包括石亭江、斑鸠—鸭子河、小石河以及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等六条水系廊道;“多片”为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区。

2.生态修复

水系生态修复。强化平原河道河滩地及岸线生态修复。综合运用水生植物系统、生态砾石床、生态滤水坝、河道沙洲等生态修复技术,重塑河流水系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确保水质长效保持。严格控制河道挖沙采沙行为。

湿地生态修复。强化水系湿地生态保护,降低水资源开发强度,构建完善的自然湿地保护系统。结合河道整治进行生态岸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湿地,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环境。

山体生态修复。加强山体自然生态保护,对开矿挖路等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基质改良、植被恢复等方式进行山体修复、山体复绿和山体荒坡绿化恢复。严禁开山采石、毁林种果等破坏行为。

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山区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建设。构建生物廊道,保护区域生物交错带、重要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3.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到2020年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远期到203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重要河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达到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标准,其他地区达到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标准。

石亭江(河源—金河段)水质控制目标为Ⅰ类水质标准,石亭江(金河—红白段)水质控制目标Ⅱ类,石亭江(红白—金轮段)水质目标为Ⅲ类;鸭子河(什邡段)水质目标为Ⅲ类;城区二十支渠、筏子河、二十一支渠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

城区区域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相应标准。

4.空间分区管制

依据什邡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按照刚弹结合、强调功能和空间复合利用的原则,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类主体功能区域,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六、高效生产空间

1.五大现代制造基地引领,打造动能转换主引擎

经开区北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产业。实施腾笼换鸟策略,建立园区准入门槛,淘汰一批高污染、低产出企业,盘活存量用地。

经开区南区:高效、清洁型制造业示范。布局用地效益高、高端人才比例高的清洁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设立大学科技园,鼓励在校师生创业。

师古、双盛工业园:专业化制造基地。师古工业区重点培育现代化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工业。双盛工业区重点培育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智能制造。

通航产业园发展航空制造、通用航空服务业等。

2.推动更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中心城区和什邡西站布局现代服务业

中心城区有序发展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呼叫后台、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业。远期随着本地高校的发展和人才不断引进,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服务,继续引进专业型科研院所,形成区域的专业化科研中心。

什邡西站建设物流中心,培育国际贸易物流功能。将什邡西站作为市域主要的物流中心,与马祖物流中心错位发展,重点利用公铁联运优势,积极配合青白江国际铁路物流港承担区域物流集散功能。

3.构建特色化四大旅游片区,推进全域旅游休闲产业

高山旅游区。开展高山徒步探险、高山科考等生态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与强度,避免对生态保护区域的破坏。

峡谷旅游区。发展面向大众的山岳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包括避暑度假、峡谷观光、峡谷水上项目等。

沿山旅游区。是面向中高端收入群体的高品质旅游项目集聚区,发挥沿山地区生态承载能力较强、可进入性佳的优势,重点发展精品休闲康养项目。贯通雪门寺-五马-白鹿-通济、洛水-龙居-红岩-敖平两条区域性山前旅游通道,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主要开发乡村旅游、精品旅游、体育旅游、森林康养、李冰文化等项目。

平坝休闲旅游区。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发展城市休闲、城郊游憩、文创旅游、工业旅游、都市农业旅游等,打造若干主题鲜明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形成两级旅游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建成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承担旅游集散、旅游服务、形象宣传、智慧旅游等功能。建设湔氐、蓥华两个次级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沿山旅游、峡谷旅游的游客集散、中转、服务中心。

4.培育七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发挥农业基础优势,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粮油、有机蔬菜、川芎、晒烟、食用菌、猕猴桃、红白茶7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巩固成都平原重要农产品基地的地位,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包括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孵化器等。

七、宜居生活空间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什邡市民的生活品质,构建高水平、便捷均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生活舒适、便捷、丰富。高标准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修复水系,营造见蓝见绿、疏朗宜人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治理方式创新,保障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1.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构建优质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形成由“主中心—专业次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高品质、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老城综合服务主中心。承担行政、文化、体育、商业等功能的综合型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商业活力、文化特色、高端服务的城市主中心,服务全市和区域。

3个专业次中心分别是雍湖康养次中心、城南智创次中心和城西现代服务次中心。雍湖康养次中心重点为城东片区提供综合型生活服务,并为全市和区域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养老、康体等服务。城南智创次中心重点为城南片区提供综合型生活服务,为集聚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等功能,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城西现代服务次中心重点为城西片区提供综合型生活服务,并提供服务于区域的教育培训、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功能。

多个家园中心。作为居住区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培育面向周边居住区的生活性服务,主要集聚商业、文教体卫等功能。

2.住房体系

规划2035年居住用地986.5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34.5%,人均居住用地为32.9平方米。规划形成5个居住片区、16个居住区的城市居住结构。

老城片区严格控制居住用地增量。中心城区其他区域适度增加居住用地,东部片区近期优先供应居住用地,西部和南部在中远期加大居住用地供给,北部片区适度增加居住用地供给。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边布局。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建设小街区、开敞式、有活力的社区。

3.绿地系统

构建田园城市特色、覆盖率高、高品质、人性化的绿地系统,以绿地系统的高品质建设推动城市整体品质提升。

突出田园城市特征,加强公园系统与田园城市融合。建立城市绿廊及绿环。加强城区与田园之间的生态联系,将生态廊道从田园引入城中,形成城区骨架绿地网络,为各片区生态空间提供基础保障。

提升绿地覆盖范围。满足居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在社区公园设立可停留空间,并配置景观小品或植物配景。

提高公园人性化水平、品质和特色。建设高质量综合公园。提升各片区公园内游憩空间品质,配植乔灌草多元化植物,避免过度空旷的空间;公园内配件商业及文化设施,丰富游览体验;加强公园绿地可达性,公园入口间距不超过300米。

打造特色专类公园。依托本底资源建设花田公园、体育公园、遗址公园等,丰富城区旅游资源,依托公园提供公共服务并展示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公园绿地规模。到2035年,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满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394.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80%,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13.15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315.4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52平方米。中心城区实现社区公园300米全覆盖。

4.城市更新

开展全方位的城市更新,延续老城文脉、增绿提质,充分发挥土地经济效益,提供充分的文化与公共空间,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八、城市景观风貌

1.总体风貌定位

以“山水田园城,精致蜀韵都”为总体风貌定位,打造尺度精致、舒适宜人的理想家园。针对什邡的城市特点,着重体现“见山傍水”的城市底蕴、“田园融城”的营城理念、“精致宜人”的街巷尺度及“古蜀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展示。

2.城市景观格局

规划形成“三轴、五水、一区、一环、多廊”的景观结构体系。

构建三条主要观山廊道。依托以铁路周边绿带、筏子河景观带、二十一支渠带状公园为主预留观山视廊,建立城区与龙门山脉的视觉联系,强化山与城之间的关系。控制城区观山视廊,保证城市与山体的视觉联系,山城交融。

打造五条生态水系。保留筏子河、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三条水系,新建沿雍城北路水系及沿湔江西路水系,构建城区生态本底,为市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提供空间载体。在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周边鼓励水系周边空间以硬质铺装为主,周边城市混合功能的开发,布置沿街商业,加强周边城市活力。在雍城北路、湔江西路水系周边建设软质景观,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场所。

保护老城文化宜居片区。在蓥华山路、雍城西路、湔江西路、上鼓楼街围合的老城区内,保护并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精致的街巷尺度,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间。腾退老城区内污染工业及棚户区,更新为公园、广场及文化展示空间,进一步提升老城内部文化底蕴,加强城区文化魅力。

建设城区生态游憩绿环。依托二十一支渠带状公园、铁路防护绿地、及雍城北路和湔江东路两侧带状公园,形成的生态保育及游览功能为主,兼具文化展示功能的城市绿环。构建城区生态本底及各个片区之间的空间联系,为慢行交通、文化展示、公共服务提供空间载体。

塑造城田生态绿廊。依托城区外围田园空间河道、铁路、主干路两侧的公园绿地及防护绿地,形成的九条具有游憩、生产、保育等功能的绿廊。提供花田、体育公园等特色化功能,构建城区内部与外部田园之间的多元联系,引绿入城。

九、综合交通体系

1.市域交通

发展目标:提高市域联系强度,实现市域公路网络化、现代化、均衡化,市域平均出行时间达到30分钟以内。

交通布局。形成“四横四纵”的干线公路网络,满足市域高效、便捷、安全的出行需求。四横:山前旅游通道(S216)、川西环线(S401)、S107、G350。四纵:洛小路、北京大道、昌平快速路、沿江货运通道。

2.中心城区交通

发展目标:以“高效、便捷”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中心城区发展,中心城区任一点至市中心的出行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中心城区居民的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交通布局。什邡城市道路系统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在什邡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两环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系统。主干路密度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两环:由外向内依次为北京大道-京什东路环,雍城北路-雍城西路-雍城南路环。四横:由北向南依次为亭江西路-亭江东路,金河南路、沱江路、嘉陵江路。三纵:西向东依次为广青路、文兴路、丰收路-蓥华山路。次干路是中心城区的主要集散通道,规划密度达到2.0公里/平方公里。为提高地块可达性,支路网密度按照4.5-6.5公里/平方公里进行规划控制。城市总体路网密度应达到8-10公里/平方公里。

十、市政防灾系统

1.市政基础设施

供水:中心城区以八角水库为主要水源、人民渠为次要水源、地下水为应急和备用水源,北部山区各镇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南部平原地区各镇以地下水和本地地表水为主要水源;扩建什邡市第三水厂,总规模达16万吨/日。

排水: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扩建城南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9万吨/日。城市排水通道主要为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筏子河南段以及蓥华山路雨水主干管渠等。

电力:建立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设施建设,预留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廊道,实现多种气(电)源、区域联网的能源供应保障系统。构建以500千伏什邡变以及220千伏环网为骨架的电力网络系统,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2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6座、扩建3座。

燃气:以中石化马井气田、新场气田,新彭线、中石化新大线等为主要气源,中石油德成线为应急备用气源。城区外围建设DN200~ DN250次高压燃气环状管网供气;建设至开发区次高压燃气管;建设至红白镇次高压燃气管;建设隐峰门站至中石化次高压燃气管。

环卫设施: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对海诺尔垃圾焚烧厂进行技改,并扩建到日处理能力达500吨/日。

2.综合防灾

建设综合韧性防灾体系,提高城乡防灾能力,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公共安全。红白镇、蓥华镇、冰川镇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中心城区及其他镇设防标准为7度;城乡建设按相关要求合理避让地震断裂带。建立健全救援疏散避难系统,合理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等开敞空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高标准建设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石亭江上游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下游平原区为50年一遇;鸭子河为50年一遇;城区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筏子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构建覆盖城乡、职能完善、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消防体系。中心城区规划建设4座消防站,乡镇地区新建4座小型消防站,各消防站按照规范要求配备相应的人员及消防站装备。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住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