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一、 總則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把握什邡市的核心價值和戰略定位,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全域空間格局優化和城鄉協調發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塑造優越的人居環境和營商環境,將什邡市建設成為生態友好、舒適宜居、特色鮮明、品質卓越的精緻生活城市。

2.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7-2035年,其中近期為2017-2020年,遠期為2021-2035年,遠景展望2050年。

3.規劃空間層次

本版總體規劃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工作層次。

市域範圍指什邡市的行政轄區範圍,總面積約820平方公里。在該區域重點編制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中心城區範圍北至京什東路北段,東至京什東路南段以東700米,南至長江路東段以南400米,西至北京大道以西650米。在該區域重點編制中心城區總體規劃。

二、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1.戰略定位:蓉北休閒智造區,精緻生活田園城

充分發揮什邡在生態環境質量、休閒度假資源、城市品質特色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重點圍繞吸引集聚人才和培育專業化功能來謀劃未來的長遠發展,建設成為成都北部具有強大競爭力和鮮明特色的現代產業基地和高品質田園城市,按照“蓉北休閒智造區,精緻生活田園城”的總體戰略定位來指導什邡未來在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2.發展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階段要求,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相適應,全面落實國家新發展理念,將什邡市建設為創新驅動的活力城市,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精緻生活的幸福城市,生態綠色的田園城市,成為成都平原城市群極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精緻小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

三、 發展戰略

1.交通融入戰略:多種方式直連成德,有效縮短時空距離

建成複合對外交通體系,縮短與成都、德陽的時空距離,全面融入成都大都市區綜合交通體系。實現30分鐘到達成都中心城區,10分鐘到達德陽,45分鐘到達成都雙流機場。

鐵路:由成蘭鐵路、成德快鐵及廣嶽鐵路構成“兩縱一橫”的鐵路客運系統,與國家及區域高速鐵路網銜接,並遠景預留成德快鐵綿竹支線

高速公路:由成綿高速公路複線、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以及什廣高速-什茂高速構成“兩橫一縱”的高速公路系統。

機場:在什邡市隱豐鎮規劃建設二類通用機場,是成都平原通用機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2.環境融入戰略:守護成都上風上水,推動成什政府合作

加快淘汰汙染落後產能,引導化工產業向高端創新方向發展。繼續加快淘汰汙染嚴重的化工、冶金企業,支持引導優質化工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儘快實現轉型升級。構建工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實施產業生態化改造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加強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所有工業園區汙水進行集中處理。加強汙水排放監測,建立實時汙水排放監測平臺。控制農業養殖和農業面源汙染。石亭江西側劃定綠化隔離帶。加強磷石膏堆場管控和治理。推動大氣、水環境區域聯防聯治。

推動成都與什邡構建基於環境價值的政府合作模式。什邡方面,繼續加大對汙染企業的治理力度,嚴格保護成都上風上水,助力成都環境品質提升。成都方面,加快有利於什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立成什合作產業園,推動科教資源、公共服務、政策資源向什邡轉移。

3.產業融入戰略: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區域產業合作

堅定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建立更加植根區域的新型產業體系。重點扶持植根區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航空與燃機、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培育成為未來的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食品菸草、現代化工、休閒康養、綠色高效農業),形成穩固全市經濟的基礎產業。瞄準成都功能外溢可能,爭取吸引層次較高的拓展型產業(服務外包、科教研發、國際貿易、文化創意)。

明確區域產業合作策略,加快融入大都市區的產業體系。引進特定領域的教育科研機構,集聚所需的人才。先吸引有號召力的大企業,以企引企。設立專項資金鼓勵重點領域的合作。與專業機構合作,積極宣傳推介城市。

4.城市品質提升戰略:建設幸福家園城、山水田園城、魅力人文城

強化城市公共服務優勢,高標準建設家園中心。鞏固什邡市在醫療、教育方面的優勢,重點提升文化服務設施數量、體育設施的均好性、養老設施建設水平。以10分鐘步行距離、服務人口1.5-2萬人為標準,構建步行“社區生活圈”每個社區生活圈建設一個家園中心,集中佈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行政服務功能、居民自治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

保護觀山視廊,構建水網體系,彰顯山水城市特色。什邡城依水而建,斜向望山,契合古蜀時期營建城池所遵循的山水禮制特徵,是古蜀營城理念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內部重點保護6條觀山視線通廊,明確重點高度控制區域和控制要求。開展引水入城工程,以現狀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為主體,鴨子河為主要水源,構建“三縱、二橫、多節點”的城市水系網絡,形成具有防澇、景觀、文化展示等複合功能的城市水體系統,增強城市蓄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市景觀特色魅力,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強化城田融合格局,彰顯田園城市特色。構建9條串聯城市和周邊田園的綠廊,形成由城市不同區位便捷進入周邊綠色田園的連續性宜人空間,成為城市與自然相融合的綠色紐帶。加強外圍田園控制,打造美麗自然風光。加強周邊田園地區的保護,避免城市無序蔓延。成片種植多樣化植物,以本土品種為主,突出當地特色,彰顯大地景觀。按100-200米控制道路兩側的建築。適度整合村莊用地,加強村莊景觀風貌引導,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村田景觀。積極引進田園綜合體項目,提供豐富的遊憩娛樂活動。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展示利用,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劃定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邊界,保護邊界內的歷史文化資源,控制保護邊界周邊建築高度及風格。打造由亭江路和筏子河構成的“十字”城市文化軸線,增加文化場所,強化城市記憶,展示城市文化底蘊。

四、全域空間格局

1.市域空間格局

為落實城市戰略定位、融入成德綿區域發展,在充分考慮地理空間特徵和現狀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加強城市與區域的聯繫,完善城市內部空間組織,按照“融入區域、中心輻射、兩區聯動”的空間發展思路,形成“一心、兩軸、兩區”的市域空間結構。

“一心”為什邡中心城區,是市域綜合服務和旅遊集散中心,承擔輻射服務全域發展的重要作用。

“兩軸”為北京大道城鎮發展軸和成什德城鎮發展軸,串聯市域重要城鎮和區域中的重要城市。

“兩區”分別為北部生態保育和休閒康養區、南部城鎮密集發展區,突出兩區在發展路徑上的差異化和特色化,並注重在公共服務、旅遊休閒、交通體系等方面促進兩區的聯動發展。

2.市域城鎮體系

構建“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系,培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形成集約緊湊的宜居城區、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和舒朗有致的美麗鄉村相互支撐、和諧共融、相得益彰的城鄉空間形態。有序引導鎮撤併,優化資源配置,撤併元石鎮、回瀾鎮、禾豐鎮、南泉鎮。

城鎮村發展引導一覽表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3.城鄉統籌與鄉村振興

堅持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優化調整城鄉產業分工,進一步推動工業企業進園區,鄉村地區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建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延長農業產業鏈、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推動城鄉交通網絡、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按照特色資源優勢、環境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調整優化村落和人口布局。開展農宅環境、公共空間環境、道路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風貌品質。實施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行動,保護和修繕古民宅、古巷、古橋等古蹟和傳統藝術、民俗技藝、人文典故、地域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3.推進北部山區發展降容提檔

突出生態保育功能。北部山區發展要把生態保育置於優先位置,突出九頂山自然保護區、鎣華山風景名勝區、天鵝森林公園、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加強山區整體生態保育和廢棄礦山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等生態修復建設。

合理遷移部分山區居民。基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地質安全性、經濟發展機會等因素,響應國家異地扶貧政策,按照自願原則,引導部分山區居民遷移至平壩地區,以貨幣補償、實物補償、就業培訓等方式妥善安置山區遷移居民。

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高水平休閒康養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山區居民生活改善相協調、與山區生態化發展相促進,發揮自然生態優勢和民俗文化特色,促進北部山區特色生態農業與旅遊休閒服務融合發展,適度發展與綠色生態發展相適應旅遊休閒、健康養老等功能。

4.引導南部城鎮密集地區協同發展

南部城鎮密集發展區是什邡市主要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區,要以融入區域、提升城市競爭力為目標,加強中心城區、各功能區、大小城鎮、鄉村地區聯動發展,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中心城區綜合服務能力強、功能區高度專業化、小城鎮各具特色、鄉村充滿活力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5.推動中心城區精明增長,塑造高品質特色空間

堅持精明增長:緊湊佈局、存量更新。城市空間形態保持原有的圈層緊湊式格局。使城市不同片區的功能聯繫更加緊密,人民生活更加便捷,城市運營效率更高。加快現有城市空間框架內的閒置地利用和存量更新。通過城市更新重點植入文化功能、開敞空間、新興業態。增量空間主要用於遠期發展大都市區的專業化服務功能。建立“老城區-外圍新區”聯動發展機制。老城區加強存量空間盤整,植入綠地開敞空間和文化功能,引導人口向城市新區疏解,以便促進老城保護和新區開發。

提升服務品質:集聚高端設施、均衡社區服務。繼續引進培育高水平的醫療、教育、體育、文化、商業設施,引導高端服務設施向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和專業化次中心集聚,進一步鞏固強化城市在生活服務方面的優勢,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構建便捷、均好的高品質社區服務體系。以10分鐘步行距離,即0.6-0.8公里左右為服務半徑,構建 “社區生活圈”,培育多種功能複合的鄰里中心,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塑造空間特色:望山見水、城田融合。保護古蜀禮制格局,塑造良好的觀山視廊。重點保護鎣華山路、廣青公路、京什東路等道路視廊,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等水系視廊,控制兩側建築高度,避免廊道上建築過高導致視線遮擋。實施引水入城,構建水網體系。實現藍綠交織的空間形態,並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完善水網系統,通過岸線改造和設計提高親水性和景觀效果,依託濱水高品質空間培育娛樂休閒、文化體驗、公共服務等功能。保護和強化城市周邊田園風光特色,構建多條城市綠廊和生態遊憩綠環。提升城區與周邊優美田園風光的聯繫,縮短城市居民與生態空間的空間距離,塑造特色田園景觀。

明確建設時序:分期發展,匹配動力。什邡市的城市發展未來將受大都市區發展階段的影響,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將中心城區劃分為五個功能專業化、各具特色的城市片區,引導城市分區分期開發,以適應不同階段的城市發展動力變化,提高用地的集約性和功能的專業化程度。近期城市仍將以內生動力為主,引導城市開展內部更新改造,並向東適度發展,充分利用城東片區良好的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並提升對經開區南區和北區的服務能力。中期來自區域的工業化發展動力將逐步增強,引導城市向南部區域發展,促進城市與工業區的互動融合發展。遠期來自大都市區的專業化服務功能外溢機會逐漸增多,重點引導城市向西發展,培育教育科研、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區域專業化功能。

構建“一環、多廊、一心、兩軸”的城市空間格局。

一環:生態遊憩綠環。環繞老城區、整合城市水網和綠廊的生態遊憩綠環,既能為城市各片區居民提供相對均衡的綠色開敞空間,也是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慢行系統的重要框架基礎。

多廊:9條融合城田空間的綠廊。構建9條串聯城市空間和周邊田園空間的城市綠廊,構建由城市不同區位便捷進入周邊綠色田園的連續性宜人空間,成為城市與自然相融合的綠色紐帶。依託各個綠廊,構建慢行交通系統,打造特色化的綠地形態以及體育、文化、休閒、娛樂等功能,為城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的遊憩服務。

一心: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保持單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保護並強化老城中心的活力和特色,通過城市更新疏解人口和一般城市功能,重點植入文化功能和綠地開敞空間,培育成為商業繁榮、文化特色鮮明、尺度宜人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輻射服務市域城鄉居民。

兩軸:筏子河、亭江路文化特色軸。培育兩條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發展軸,整合文化、休閒娛樂和商業功能,使市民和遊客在步行尺度下和日常活動中深度體驗什邡的城市文化特色魅力。筏子河重點培育水文化、休閒文化、城市記憶等功能。亭江路西側重點培育現代城市文化功能,亭江路東側重點培育宗教和古蜀文化特色。

五、綠色生態空間

1.生態安全格局

基於市域生態要素和歷史文化脈絡,傳承“山•水•林•田•城”生態基底,構建“一帶、一區、六廊、多片” 網絡狀生態安全格局。“一帶、一區”為龍門山生態安全控制帶和北部山區生物及景觀多樣性保護區;“六廊”為市域主要河流水系生態廊道,包括石亭江、斑鳩—鴨子河、小石河以及人民渠、紅巖渠、大寨渠等六條水系廊道;“多片”為分佈在平原地區的基本農田保護片區。

2.生態修復

水系生態修復。強化平原河道河灘地及岸線生態修復。綜合運用水生植物系統、生態礫石床、生態濾水壩、河道沙洲等生態修復技術,重塑河流水系生態系統,恢復水體自淨能力,確保水質長效保持。嚴格控制河道挖沙採沙行為。

溼地生態修復。強化水系溼地生態保護,降低水資源開發強度,構建完善的自然溼地保護系統。結合河道整治進行生態岸線建設,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溼地,恢復溼地自然生態環境。

山體生態修復。加強山體自然生態保護,對開礦挖路等破壞的山體進行生態修復。通過基質改良、植被恢復等方式進行山體修復、山體復綠和山體荒坡綠化恢復。嚴禁開山採石、毀林種果等破壞行為。

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山區水源涵養和生態維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建設。構建生物廊道,保護區域生物交錯帶、重要生境和生物多樣性。

3.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

到2020年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遠期到2035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以上,重要河流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100%。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達到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標準,其他地區達到二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標準。

石亭江(河源—金河段)水質控制目標為Ⅰ類水質標準,石亭江(金河—紅白段)水質控制目標Ⅱ類,石亭江(紅白—金輪段)水質目標為Ⅲ類;鴨子河(什邡段)水質目標為Ⅲ類;城區二十支渠、筏子河、二十一支渠水質控制目標為Ⅲ類。

城區區域各聲環境功能區噪聲等效聲級限值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規定的相應標準。

4.空間分區管制

依據什邡的自然地理特徵和社會經濟基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本原則,嚴格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域,按照剛彈結合、強調功能和空間複合利用的原則,劃定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三類主體功能區域,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生態保護紅線。

六、高效生產空間

1.五大現代製造基地引領,打造動能轉換主引擎

經開區北區: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航空航天、建材、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產業。實施騰籠換鳥策略,建立園區准入門檻,淘汰一批高汙染、低產出企業,盤活存量用地。

經開區南區:高效、清潔型製造業示範。佈局用地效益高、高端人才比例高的清潔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領域的關鍵零部件製造以及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設立大學科技園,鼓勵在校師生創業。

師古、雙盛工業園:專業化製造基地。師古工業區重點培育現代化工、傢俱製造、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工業。雙盛工業區重點培育現代化工、裝備製造、智能製造。

通航產業園發展航空製造、通用航空服務業等。

2.推動更高質量發展,重點在中心城區和什邡西站佈局現代服務業

中心城區有序發展服務外包、科技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呼叫後臺、業務流程外包和軟件業。遠期隨著本地高校的發展和人才不斷引進,重點發展科技研發服務,繼續引進專業型科研院所,形成區域的專業化科研中心。

什邡西站建設物流中心,培育國際貿易物流功能。將什邡西站作為市域主要的物流中心,與馬祖物流中心錯位發展,重點利用公鐵聯運優勢,積極配合青白江國際鐵路物流港承擔區域物流集散功能。

3.構建特色化四大旅遊片區,推進全域旅遊休閒產業

高山旅遊區。開展高山徒步探險、高山科考等生態旅遊活動,嚴格控制開發規模與強度,避免對生態保護區域的破壞。

峽谷旅遊區。發展面向大眾的山嶽生態觀光旅遊為主,包括避暑度假、峽谷觀光、峽谷水上項目等。

沿山旅遊區。是面向中高端收入群體的高品質旅遊項目集聚區,發揮沿山地區生態承載能力較強、可進入性佳的優勢,重點發展精品休閒康養項目。貫通雪門寺-五馬-白鹿-通濟、洛水-龍居-紅巖-敖平兩條區域性山前旅遊通道,提升區域交通的便捷性。主要開發鄉村旅遊、精品旅遊、體育旅遊、森林康養、李冰文化等項目。

平壩休閒旅遊區。旅遊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融合,發展城市休閒、城郊遊憩、文創旅遊、工業旅遊、都市農業旅遊等,打造若干主題鮮明的精品文化旅遊項目。

形成兩級旅遊服務體系。中心城區建成為旅遊集散服務中心,承擔旅遊集散、旅遊服務、形象宣傳、智慧旅遊等功能。建設湔氐、鎣華兩個次級旅遊集散中心,作為沿山旅遊、峽谷旅遊的遊客集散、中轉、服務中心。

4.培育七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發揮農業基礎優勢,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糧油、有機蔬菜、川芎、曬菸、食用菌、獼猴桃、紅白茶7大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鞏固成都平原重要農產品基地的地位,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一批示範項目,包括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農業孵化器等。

七、宜居生活空間

以人民為中心,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圍繞什邡市民的生活品質,構建高水平、便捷均好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10分鐘社區生活圈,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實現生活舒適、便捷、豐富。高標準建設城市綠地系統、修復水系,營造見藍見綠、疏朗宜人的城市環境。推動城市治理方式創新,保障城市品質持續提升。

1.城市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構建優質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形成由“主中心—專業次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高品質、多層次、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提升城市服務品質。

老城綜合服務主中心。承擔行政、文化、體育、商業等功能的綜合型中心,打造成為具有商業活力、文化特色、高端服務的城市主中心,服務全市和區域。

3個專業次中心分別是雍湖康養次中心、城南智創次中心和城西現代服務次中心。雍湖康養次中心重點為城東片區提供綜合型生活服務,併為全市和區域提供高品質的醫療、養老、康體等服務。城南智創次中心重點為城南片區提供綜合型生活服務,為集聚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等功能,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城西現代服務次中心重點為城西片區提供綜合型生活服務,並提供服務於區域的教育培訓、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功能。

多個家園中心。作為居住區服務中心和鄰里中心,培育面向周邊居住區的生活性服務,主要集聚商業、文教體衛等功能。

2.住房體系

規劃2035年居住用地986.5公頃,佔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34.5%,人均居住用地為32.9平方米。規劃形成5個居住片區、16個居住區的城市居住結構。

老城片區嚴格控制居住用地增量。中心城區其他區域適度增加居住用地,東部片區近期優先供應居住用地,西部和南部在中遠期加大居住用地供給,北部片區適度增加居住用地供給。居住用地優先在軌道車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佈局。新建居住區推廣街區制,建設小街區、開敞式、有活力的社區。

3.綠地系統

構建田園城市特色、覆蓋率高、高品質、人性化的綠地系統,以綠地系統的高品質建設推動城市整體品質提升。

突出田園城市特徵,加強公園系統與田園城市融合。建立城市綠廊及綠環。加強城區與田園之間的生態聯繫,將生態廊道從田園引入城中,形成城區骨架綠地網絡,為各片區生態空間提供基礎保障。

提升綠地覆蓋範圍。滿足居民500米可達社區公園。在社區公園設立可停留空間,並配置景觀小品或植物配景。

提高公園人性化水平、品質和特色。建設高質量綜合公園。提升各片區公園內遊憩空間品質,配植喬灌草多元化植物,避免過度空曠的空間;公園內配件商業及文化設施,豐富遊覽體驗;加強公園綠地可達性,公園入口間距不超過300米。

打造特色專類公園。依託本底資源建設花田公園、體育公園、遺址公園等,豐富城區旅遊資源,依託公園提供公共服務並展示歷史文化資源。

提升公園綠地規模。到2035年,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滿足《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規劃綠地與廣場用地394.4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3.80%,人均綠地與廣場用地13.15平方米。其中,公園綠地315.4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10.52平方米。中心城區實現社區公園300米全覆蓋。

4.城市更新

開展全方位的城市更新,延續老城文脈、增綠提質,充分發揮土地經濟效益,提供充分的文化與公共空間,有序疏解舊城區人口,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強化城市綜合服務能力。

八、城市景觀風貌

1.總體風貌定位

以“山水田園城,精緻蜀韻都”為總體風貌定位,打造尺度精緻、舒適宜人的理想家園。針對什邡的城市特點,著重體現“見山傍水”的城市底蘊、“田園融城”的營城理念、“精緻宜人”的街巷尺度及“古蜀文化”的資源保護與展示。

2.城市景觀格局

規劃形成“三軸、五水、一區、一環、多廊”的景觀結構體系。

構建三條主要觀山廊道。依託以鐵路周邊綠帶、筏子河景觀帶、二十一支渠帶狀公園為主預留觀山視廊,建立城區與龍門山脈的視覺聯繫,強化山與城之間的關係。控制城區觀山視廊,保證城市與山體的視覺聯繫,山城交融。

打造五條生態水系。保留筏子河、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三條水系,新建沿雍城北路水系及沿湔江西路水系,構建城區生態本底,為市民多樣化的活動需求提供空間載體。在筏子河、二十一支渠、二十支渠周邊鼓勵水系周邊空間以硬質鋪裝為主,周邊城市混合功能的開發,佈置沿街商業,加強周邊城市活力。在雍城北路、湔江西路水系周邊建設軟質景觀,為周邊居民提供遊憩場所。

保護老城文化宜居片區。在鎣華山路、雍城西路、湔江西路、上鼓樓街圍合的老城區內,保護並展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依託精緻的街巷尺度,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間。騰退老城區內汙染工業及棚戶區,更新為公園、廣場及文化展示空間,進一步提升老城內部文化底蘊,加強城區文化魅力。

建設城區生態遊憩綠環。依託二十一支渠帶狀公園、鐵路防護綠地、及雍城北路和湔江東路兩側帶狀公園,形成的生態保育及遊覽功能為主,兼具文化展示功能的城市綠環。構建城區生態本底及各個片區之間的空間聯繫,為慢行交通、文化展示、公共服務提供空間載體。

塑造城田生態綠廊。依託城區外圍田園空間河道、鐵路、主幹路兩側的公園綠地及防護綠地,形成的九條具有遊憩、生產、保育等功能的綠廊。提供花田、體育公園等特色化功能,構建城區內部與外部田園之間的多元聯繫,引綠入城。

九、綜合交通體系

1.市域交通

發展目標:提高市域聯繫強度,實現市域公路網絡化、現代化、均衡化,市域平均出行時間達到30分鐘以內。

交通佈局。形成“四橫四縱”的幹線公路網絡,滿足市域高效、便捷、安全的出行需求。四橫:山前旅遊通道(S216)、川西環線(S401)、S107、G350。四縱:洛小路、北京大道、昌平快速路、沿江貨運通道。

2.中心城區交通

發展目標:以“高效、便捷”運輸網絡支撐和引導中心城區發展,中心城區任一點至市中心的出行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中心城區居民的平均出行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

交通佈局。什邡城市道路系統分為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在什邡中心城區規劃形成“兩環四橫三縱”的主幹路系統。主幹路密度達到1.5公里/平方公里。兩環:由外向內依次為北京大道-京什東路環,雍城北路-雍城西路-雍城南路環。四橫:由北向南依次為亭江西路-亭江東路,金河南路、沱江路、嘉陵江路。三縱:西向東依次為廣青路、文興路、豐收路-鎣華山路。次幹路是中心城區的主要集散通道,規劃密度達到2.0公里/平方公里。為提高地塊可達性,支路網密度按照4.5-6.5公里/平方公里進行規劃控制。城市總體路網密度應達到8-10公里/平方公里。

十、市政防災系統

1.市政基礎設施

供水:中心城區以八角水庫為主要水源、人民渠為次要水源、地下水為應急和備用水源,北部山區各鎮以地表水為主要水源,南部平原地區各鎮以地下水和本地地表水為主要水源;擴建什邡市第三水廠,總規模達16萬噸/日。

排水:完善城鎮汙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採用雨汙水分流制;擴建城南汙水處理廠,總規模達9萬噸/日。城市排水通道主要為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筏子河南段以及鎣華山路雨水主幹管渠等。

電力:建立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推進能源設施建設,預留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廊道,實現多種氣(電)源、區域聯網的能源供應保障系統。構建以500千伏什邡變以及220千伏環網為骨架的電力網絡系統,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座、擴建2座;新建110千伏變電站6座、擴建3座。

燃氣:以中石化馬井氣田、新場氣田,新彭線、中石化新大線等為主要氣源,中石油德成線為應急備用氣源。城區外圍建設DN200~ DN250次高壓燃氣環狀管網供氣;建設至開發區次高壓燃氣管;建設至紅白鎮次高壓燃氣管;建設隱峰門站至中石化次高壓燃氣管。

環衛設施: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對海諾爾垃圾焚燒廠進行技改,並擴建到日處理能力達500噸/日。

2.綜合防災

建設綜合韌性防災體系,提高城鄉防災能力,提升城市韌性,保障公共安全。紅白鎮、鎣華鎮、冰川鎮抗震設防標準為8度,中心城區及其他鎮設防標準為7度;城鄉建設按相關要求合理避讓地震斷裂帶。建立健全救援疏散避難系統,合理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學校等開敞空間建設應急避難場所。

高標準建設城市防洪排澇系統,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石亭江上游段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下游平原區為50年一遇;鴨子河為50年一遇;城區二十支渠、二十一支渠、筏子河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構建覆蓋城鄉、職能完善、功能齊備的現代化消防體系。中心城區規劃建設4座消防站,鄉鎮地區新建4座小型消防站,各消防站按照規範要求配備相應的人員及消防站裝備。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

(什邡市住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