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如果有朋友问我:这几年工作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肯定是:财务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

在看文章或视频时,我们总会被一系列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似乎有梦想什么都可以。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梦想都敌不过现实。

而现实最好的反映,就是数据。

而目前相对客观的数据,就是财务报表。

在分析这些数据时,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核心点:第一,分析什么;第二,怎么分析。

(一)

分析什么:假设投资一家包子店

我们把问题具象化:如果想要投资楼下一家包子店,应该关注哪些指标?

第一,那肯定是它的营业额吧。

平均每天能卖多少笼包子?一个月实现多少销售额?

——这些都是规模指标。

第二,当然是赚多少钱了。

每笼包子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员工,每人每月要支付多少钱。还有租金多少,交多少税。这样收入减去各项花销,最后省下的就是利润了。

——这是盈利指标。

第三,包子店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个怎么说?

比如老板当初开店时,借了亲戚30万。而突然亲戚家里遇到困难,想要收回借款。

这就麻烦了!包子店账上只有10万可以用,那么如果不得不还钱,只能卖掉了!

那如果当初开店完全是自掏腰包,那就不存在这个风险了。

——这背后对应的就是风险指标。

比较常用的是资产负债率,简单计算,就是用「借的钱」处以「包子店账上有多少钱+卖了店可以得到多少钱」。

第四,包子店的经营能力。

这个比较有意思。

比如 A 店一年收入 100 万,B 店一年收入 50 万,那是不是 A 就做得更好了?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是这样的。

但如果 A 店的面积,是 B 店的 3 倍,那结果还是如此吗?

——这就要考虑运营指标了。

也就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我们经常会用到「周转率」来衡量,比如同样的投入,一个能赚 20 万,另一个能赚 30 万,很明显,后者更优秀。

这四个指标,从四个维度来考察一家企业的基本面:规模反映的是它的大小,利润反映的是最后能赚多少钱,负债反映的是风险,运营反映的是效率能力。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 某企业财务分析框架

(二)

如何分析 :需要跟谁比?

好了,知道了这些指标,那么我们该怎么来分析一家企业呢?还是以包子店为例。

第一,和自己比。

一方面是看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比如这两年每年虽然都在赚钱,但去年是10万,今年是赚8万,那就要小心了,它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另一方面是看后几年的发展。这个就麻烦了,既要分析周围人群是否有增长,又要分析吃包子的习惯会不会被小面替代。

第二,和其他包子店比。

虽然这家包子店每年都赚10万,看起来挺不错的。但另一家同样大小的店,每年赚20万,那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差异发生了。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 比较方案

(三)

延伸 :用财务思维分析日常

前面都很枯燥,我们来点好玩的,用这个思维来分析一些日常现象。

1. 月入10万的人,真的好厉害吗?

请他回答:这个月月入10万,那前几个月呢?

是的,很多人会把自己某个极端值拿出来炫耀,给人的假象就是:啊,月入10万,那么一年就是120万,好厉害哦!

但是,很可能他也就是这个月爆发了,其他月份就几千。那还是那么厉害吗?

比如,天猫去年双十一交易额是1682亿元,那是不是每天都这么多?

——所以,分析时,加入历史数据,会让我们更清晰真实情况。

2.今年个人业绩好,明年也是如此吗?

我们需要理性判断,个人的业绩支撑风险程度。

怎么说?

比如某人今年能完成业绩,核心原因是他朋友的帮助,那么第二年如果那个朋友突然出国,那似乎就面临业绩风险了。

又比如,很多人想跳槽,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觉得自己在原单位做得好,那么自然就可以在新单位如鱼得水。

但问题是,业绩的支撑到底有多少来自公司提供的平台,有多少来自于自己本身能力?如果平台支持占比较大,那么就需要三思而后行。

——这里借鉴的就是风险指标,评估支撑完成某件事时,各个因素的占比情况。

3. 你的成绩,是不是来自于特别努力?

某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老板会预期他接下来将取得更高的业绩。但是,在评估时,必须考虑付出的程度。

比如他的这份成绩,是靠每天加班到凌晨三点、全年无休才取得。

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不能够提升效率,或者得到更多的支持,那么来年的业绩最多也只是持平。

——这里借鉴了运营能力,个人的时间是有限资源,而业绩是产出。

所以,面对一个个数字,我们有必要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可持续性。

如此,才能不被假象迷惑。

注:本文对各项财务指标做了简化解释,想要获取更专业的内容,请百度一下:)

附:研究思维系列文章

(一)思维篇

(二)行业/企业分析

(三)访谈技能

(四)辅助工具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