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工作後最大的收穫

如果有朋友問我:這幾年工作收穫最大的是什麼?

我的答案肯定是:財務思維。

為什麼這麼說?

在看文章或視頻時,我們總會被一系列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似乎有夢想什麼都可以。但事實是,很多時候夢想都敵不過現實。

而現實最好的反映,就是數據。

而目前相對客觀的數據,就是財務報表。

在分析這些數據時,我們需要明確兩個核心點:第一,分析什麼;第二,怎麼分析。

(一)

分析什麼:假設投資一家包子店

我們把問題具象化:如果想要投資樓下一家包子店,應該關注哪些指標?

第一,那肯定是它的營業額吧。

平均每天能賣多少籠包子?一個月實現多少銷售額?

——這些都是規模指標。

第二,當然是賺多少錢了。

每籠包子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員工,每人每月要支付多少錢。還有租金多少,交多少稅。這樣收入減去各項花銷,最後省下的就是利潤了。

——這是盈利指標。

第三,包子店承擔風險的能力。

這個怎麼說?

比如老闆當初開店時,借了親戚30萬。而突然親戚家裡遇到困難,想要收回借款。

這就麻煩了!包子店賬上只有10萬可以用,那麼如果不得不還錢,只能賣掉了!

那如果當初開店完全是自掏腰包,那就不存在這個風險了。

——這背後對應的就是風險指標。

比較常用的是資產負債率,簡單計算,就是用「借的錢」處以「包子店賬上有多少錢+賣了店可以得到多少錢」。

第四,包子店的經營能力。

這個比較有意思。

比如 A 店一年收入 100 萬,B 店一年收入 50 萬,那是不是 A 就做得更好了?很多朋友可能覺得是這樣的。

但如果 A 店的面積,是 B 店的 3 倍,那結果還是如此嗎?

——這就要考慮運營指標了。

也就是利用資源創造價值的能力。我們經常會用到「週轉率」來衡量,比如同樣的投入,一個能賺 20 萬,另一個能賺 30 萬,很明顯,後者更優秀。

這四個指標,從四個維度來考察一家企業的基本面:規模反映的是它的大小,利潤反映的是最後能賺多少錢,負債反映的是風險,運營反映的是效率能力。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 某企業財務分析框架

(二)

如何分析 :需要跟誰比?

好了,知道了這些指標,那麼我們該怎麼來分析一家企業呢?還是以包子店為例。

第一,和自己比。

一方面是看前幾年的發展情況。比如這兩年每年雖然都在賺錢,但去年是10萬,今年是賺8萬,那就要小心了,它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另一方面是看後幾年的發展。這個就麻煩了,既要分析周圍人群是否有增長,又要分析吃包子的習慣會不會被小面替代。

第二,和其他包子店比。

雖然這家包子店每年都賺10萬,看起來挺不錯的。但另一家同樣大小的店,每年賺20萬,那就要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差異發生了。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 比較方案

(三)

延伸 :用財務思維分析日常

前面都很枯燥,我們來點好玩的,用這個思維來分析一些日常現象。

1. 月入10萬的人,真的好厲害嗎?

請他回答:這個月月入10萬,那前幾個月呢?

是的,很多人會把自己某個極端值拿出來炫耀,給人的假象就是:啊,月入10萬,那麼一年就是120萬,好厲害哦!

但是,很可能他也就是這個月爆發了,其他月份就幾千。那還是那麼厲害嗎?

比如,天貓去年雙十一交易額是1682億元,那是不是每天都這麼多?

——所以,分析時,加入歷史數據,會讓我們更清晰真實情況。

2.今年個人業績好,明年也是如此嗎?

我們需要理性判斷,個人的業績支撐風險程度。

怎麼說?

比如某人今年能完成業績,核心原因是他朋友的幫助,那麼第二年如果那個朋友突然出國,那似乎就面臨業績風險了。

又比如,很多人想跳槽,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覺得自己在原單位做得好,那麼自然就可以在新單位如魚得水。

但問題是,業績的支撐到底有多少來自公司提供的平臺,有多少來自於自己本身能力?如果平臺支持佔比較大,那麼就需要三思而後行。

——這裡借鑑的就是風險指標,評估支撐完成某件事時,各個因素的佔比情況。

3. 你的成績,是不是來自於特別努力?

某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老闆會預期他接下來將取得更高的業績。但是,在評估時,必須考慮付出的程度。

比如他的這份成績,是靠每天加班到凌晨三點、全年無休才取得。

這就意味著,如果他不能夠提升效率,或者得到更多的支持,那麼來年的業績最多也只是持平。

——這裡借鑑了運營能力,個人的時間是有限資源,而業績是產出。

所以,面對一個個數字,我們有必要仔細分析產生的原因,以及背後的可持續性。

如此,才能不被假象迷惑。

注:本文對各項財務指標做了簡化解釋,想要獲取更專業的內容,請百度一下:)

附:研究思維繫列文章

(一)思維篇

(二)行業/企業分析

(三)訪談技能

(四)輔助工具

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工作后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