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金融体系是维持着每个国家市场运作的根本,谈金融体系就离不开银行;谈银行就离不开实体经济业跟“繁荣昌盛”的房地产市场。然而高房价的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了我们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纵观这场从08年就开始,每年每个月都在上升的房价,给了我们这么一个“错觉”:房价难道就真的是一涨不复返吗?房说君今天在网上看到有位网友分享出的一个“杀猪”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时间一旦到了点,房价会跌的更惨!

高房价背后的“隐忧”,它不止让我们买不起这么简单,还把年轻人的购买消费力给牢牢的“钉”在上面。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以前,在老家的乡下养了几头猪,从小猪仔开始就一直养着。每天三餐都会定时定点的敲着盆子,几头猪就会摇晃着脑袋开开心心的过来吃饭。都给好的它们吃,不舍得喂饲料,每天拌猪食都要耗掉不少时间,还要安排不重样儿。猪每天就是吃饱了睡,睡饱了了吃,没事就在院子里、鱼塘边跑一跑闹一闹。所以猪从它们记事起就过着这种神仙的日子,盆响吃饭,没事睡觉玩。后来,到过年了,又敲盆,猪们也开开心心的以为吃饭了。这时牵走了一头,把它杀了成了过年的主菜,它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剩下的猪照样开开心心的继续过日子,压根没当回事儿。后来家里人每逢过生日,小孩子满月,端午中秋团圆,在每次就敲盆后都会牵走一头杀掉。直到最后一头猪的时候,它依旧还是很开心,一听盆响就晃着脑袋跑来了,直到绳子捆上抬进厨房的那一刹那,才从它眼里看出无限的惊慌来。

以上便是这个网友的故事原文,这些猪它们的思维已经固化了:每天盆响了就吃饭,睡醒了就院里逛逛。但身边慢慢的有同伴少了都依旧没当回事,直到最后捆上绳子抬进了厨房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其实房说君看着目前越来越高的房价,我也在不尽的担忧;我担忧并不是刚需的人给不出首期来买房,而是担忧越来越多的人拿出了首付买下了房子并入住后,它们每个月的工资将会有一大半“被”交了房贷,这样将会逐渐的把他们的购买力给“钉”在了房子上。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消费是生产的最好动力”这是一句来源于经济学的解释,很贴切的形容了消费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消费拉动了需求,所以才让生产的流水线源源不断的输送产品,继而拉动了就业、实体经济的增长。可是时下的年轻人,毕竟以工薪一族居多而且他们的收入也有限,如果房价继续再这么沐浴着阳光再“生长”下去的话,这些年轻人他们即使给的起那3成的首期,每月的房贷也足以消耗他们大部分的“购买力”,试想想如果市场的消费力慢慢的被削弱了,那生产的动力会在哪?

要是早把房子交回给市场,让市场的规律自行去运作,房价不早就降下来了。这是真的吗?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前几天看到有网友在我的文章下方留言说,如果早把房子交还市场,不人为过多的干涉,房价一早就下来了。房说君不认同这个观点,还记得在1929年——1933年间,美国“经济大萧条”吗?因为西方国家信奉的是市场经济,所以把商品完全交由市场自行运作。完全没有任何规划、计划的生产,最终就导致了农场主宁可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把小麦跟玉米当柴火烧也不愿低价出售这样的“产能过剩”时代,也因此而掀开了美国“市场计划经济”的序幕。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试想下,如果把房子抛回给市场而不加干预的话,只会让它更加“疯狂”的生长。大家都可劲的来起房子出售,短时间内“不限量”的供应来让那些有需求的人得到了满足,房价也会随之下降一些。但长期来看,大量的“热钱”涌入了楼市之中,最终会导致房价在回调后出现更大的“V字”大反弹,同时也会因为更多的人买房而加速耗尽他们的“财富”,让用于市场上的购买力再进一步被削弱。更加的打击实体经济。所以人为的“适度”计划干预市场,是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的。

房价真会一涨不复返吗?网友“杀猪”故事隐喻:时间一到跌更惨!

房说君有话说:房地产只是金融体系服务的其中一项,更多的应该是趋向于实体经济的方面,只有当实体业、制造业发展了才能更好的带动市场来前行,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相反,如果当越来越多的市场“购买力”被束缚在房子之上的时候,企业就会因为盈利负数而开始慢慢的裁员,那这些每月还背着“房贷”要还,且又将面临失业的年轻人他们拿什么还?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大规模的抛售,只要时间点一到那房价就是会跌的更惨,因为这个时候“泡泡”终于诞生了,虽然我们很乐意看到房价下跌但却怎么不会乐意看,它是以这种局面来出现。所以莫让网友“杀猪”的故事隐喻的那样,当事情走到了最坏的那一个地步,你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时的恐慌就真的没有什么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