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斯坦福大學著名教育學教授Carol Dweck做了一系列實驗,旨在揭開一個謎題:為什麼有些孩子遇到難題或挫折以後開始抱怨、退縮,甚至裝作自己對失敗不屑一顧,而有些孩子卻興致盎然,對打敗他們的難題感到興奮、著迷?

Dweck教授通過大量研究發現:真正起作用的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一個孩子認為成功、能力、品質是先天決定的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習得的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前者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而後者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通過訪談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Dweck教授指出,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是任何領域通往成功的基礎,這些人能夠主動挑戰更高的要求,不斷突破能力的天花板,從而不斷進步。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成長型思維呢?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在幼年的時候父母的誇獎和批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weck教授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給兩組孩子們一道簡單的題,他們做出來以後,一d組孩子被誇聰明,一組孩子被誇努力。這麼簡單的區別,卻讓孩子產生了非常不一樣的行為結果。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被誇聰明的孩子在接下來的試驗中相對更加不願意選擇更難的題目,為了維護聰明的形象,他們喜歡選擇那些簡單的題目讓他們繼續成功;而且,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們覺得難題超越了自己的聰明程度,聰明程度又不是立刻可以改變的;甚至,他們更容易撒謊,謊稱自己解出了難題。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沒有這些思想負擔,對他們來說,因為努力更寶貴,所以選擇更難的題才是更會被認可的;他們也更會堅持不懈地嘗試,因為解不出來的原因是"不夠努力";最後,他們對結果也沒有那麼看重,所以更傾向於坦然地面對成敗。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困難時的腦電波都不同)

所以我們看到,家長的誇獎有時候不僅不會幫助孩子,還有可能無形中為孩子灌輸了固定型思維。那怎麼才能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呢? 簡單來說,誇努力、誇過程、誇成長,而不是誇天賦、誇結果或誇表現,並且儘量使用描述型而非評論型誇獎。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你這麼努力,真棒!(誇努力)——你太聰明瞭(誇天賦)

★"你花了半個小時時間,嘗試了各種辦法,一直沒有放棄"(誇過程)——"你做對了"(誇結果)

★"你比上次進步多了"(誇成長)——"你做得很好"(誇表現)

★"你自己在獨木橋上走了五步沒掉下來,這是一個突破!"(描述型)——"你太厲害了"(評論型)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樣說話太麻煩了。聰明、漂亮、得了第一、正確地回答了問題、快速地完成了任務都是家長常用的誇獎話術,但是大家仔細想想下面幾個問題:

我們真的要強調第一這個結果很重要嗎?

那要小心孩子下一次覺得自己得不到第一就不參加遊戲了。回答得正確與否真的很重要嗎?那可能孩子發現他不確定自己是否知道正確答案的時候就不去探索了。做得快真的那麼重要嗎?那下一次那個落在最後但靠自己努力最終完成了任務的孩子可能在中間就要放棄了!如此等等…… ?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所以誇第一、正確和速度都是簡單但膚淺的誇獎,真正的鼓勵是對孩子過程的讚美和成就的描述。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好的誇獎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孩子做好一個很難的拼圖以後是這樣說的:

"你花了半個小時時間,嘗試了各種辦法,一直沒有放棄,最後在媽媽沒有幫忙的情況下做好了這個這麼複雜的48塊的拼圖,太棒了!你知道嗎,這就是堅持!是一種特別好的品質。"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這段誇獎之所以誇得好,是因為它遵循了三個原則,描述性誇獎、誇可改變的品質和總結成一個詞:

●這句話裡描述了孩子整個過程中努力的細節,比如"嘗試了各種辦法"、"一直沒有放棄",也描述了取得的成就"這麼複雜的48塊的拼圖",這些對細節的描述是對孩子如何正確的做出這樣的成就的方式的總結。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這段話的最後告訴孩子"這就是堅持",這是一種可以改變的品質,而不是天賦。類似的品質還有合作、創意、勇氣、熱心、責任心、信用、參與精神、開放、虛心、細心等等。

把孩子做得最好的部分總結成"堅持"這個詞,讓孩子很輕鬆的就在實際經歷中理解了堅持這個有點抽象的詞的含義,並且通過這樣的強化,讓他們覺得這樣的品質是他們可以做到的,從而建立了自信。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這裡主要談了誇獎,其實如果理解了成長型思維的理論,批評也應該遵守一樣的規律,避免給孩子灌輸固定型心智,也就是說,不要把錯誤歸結為孩子品質有問題、能力有問題,比如"這孩子怎麼這麼笨/調皮/貪玩/嘴饞/不愛學習……"

這一類型的話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正確的方法是告訴他具體錯在哪裡,特別是告訴他們如何改正,對小一點的孩子甚至要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做,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你真聰明,你真棒……”這孩子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如此坑他?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鼓勵和批評是每個家長最重要的法寶。用好這些法寶,讓孩子形成一生受用的思維習慣,是每個家長都應該為孩子做的努力。試著運用一下"成長型思維",沒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就是個語言習慣而已,來一起試試吧!

你的言語裡藏著,你孩子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