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病床上坚持给学生上课,他36年耕耘在西北大地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土壤打交道,我还会坚持下去,为大西北的绿水青山奋斗一生。我还会带领更多年轻人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争取让我们的下一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的肺腑之言,他也因为这句话扎根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运动轨迹,他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做出杰出贡献,将科学报国、严谨治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播撒给一代代知识分子。

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病床上坚持给学生上课,他36年耕耘在西北大地

以坚韧之心深植西北黄土

生长在南方鱼米之乡的邵安明,1982年怀揣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杨凌求学。当时的杨凌是一个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简陋、每年都有大量科研人员“孔雀东南飞”的荒凉之地。但他却在毕业后留了下来,针对西北旱区的特点,拓展了土壤干层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黄土高原植物——水分关系实验获得的大量数据,邵明安终于研究出来根据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困扰该领域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问题,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土壤物理学界的肯定。

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病床上坚持给学生上课,他36年耕耘在西北大地

科研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1992年11月,邵明安被公派到美国开展合作研究,其间转而攻读博士学位。毕业时,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态度坚决。毕业答辩刚一结束,邵明安就乘机飞回国内,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

西农大水保所研究员王力说,邵明安自1996年回国至今,仅在神木站就培养出硕博研究生50余名。“邵老师总说‘科研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经常去神木站指导学生的实验,让远离家乡的同学们感受到温暖。

为绿水青山奋斗一生

邵明安经常工作到凌晨,夜深人静时,他往往还要修改学生们的论文,整理科研项目的汇报材料。去年4月的一天,在连续几个通宵指导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过后,邵明安准备驾车去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但车辆刚一发动,他心脏骤停、陷入昏迷。20多分钟后,他才在血泊中苏醒,发现汽车撞在停车场的墙上,油箱险些被撞坏,命悬一线。

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邵明安曾在住院期间在病床上为学生讲授“土壤物理学”,曾挂着心脏和血压动态监测仪为研究生做关于“如何更好地做科学研究”的报告。同学和同事经常劝邵明安多休息、注意身体,邵明安总说:“人的一生太短暂,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放弃美国的优厚条件,病床上坚持给学生上课,他36年耕耘在西北大地

扎根西北,无悔青春!邵明安几十年来为我国生态建设默默付出,在他身上展现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良心与责任,同时秉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校训,在未来,邵明安还会继续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为实现他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