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配不配被稱爲中國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有人說,如果讓孔子來過現在的教師節,他是個不合格的老師!

因為他的升學率太低。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傑出者十人。也就是說三千學生裡,考上重點大學的才十個人,即2.4%的升學率。

因為他不熱愛崗位,動不動就去出國開講座,一有機會就想跳槽去從政。

他還違反師德規範,公然向學生索要錢物:“交十條幹肉,我就給你教知識。”

甚至還辱罵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私學先驅,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有教無類

春秋末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緊缺的時代。

孔子在這樣的時期,提出了“有教無類”。選擇了傳授知識,成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就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弟子還分別來自不同的階層。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也有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

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而孔子所說:“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這便是孔子對“有教無類”的實踐。

同時,孔子的教育活動,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

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

你說,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對學生實施的教學方法,先是對學生有充分的瞭解,再因材施教,讓學生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

同樣是一個“仁”。不同的弟子在孔子這裡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孔子對得意弟子回顏說:“克己復禮為仁。

這也是“仁”字最權威、最經典的解釋了。

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對子貢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貢利口巧辯,有志於仁,每天想要博施濟眾,但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教他應該從自身做起,可以說教給子貢一個“仁之方”。

孔子對司馬牛說:“仁者其言也訒。

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遲鈍。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是在告誡他,促使他以後注意改正缺點。

孔子對“仁”的不同解釋,都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回答的,學生可以具體到自身。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你說,孔子是不是個有教育方法的好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我非生而知

孔子從來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

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

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所以他通過《詩》《書》《禮》《樂》等文獻來教育學生。

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

最著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一起坐車回鄉,一個小孩在路上用磚石泥土做了一個城池,擋住了去路。

孔子要小孩給他讓一下路,小孩卻說:“先生,車應該給城池讓路,而不是讓城池給車讓路,你說是嗎?”孔子聽了,大吃一驚,感慨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你說,孔子是不是學到老的好老師呢?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孔子配不配被稱為中國第一個老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係。

“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

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

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曲子,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其中的志趣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已經熟習其中的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知道樂曲的作者啊。”

孔子默然沉思,良久後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睛深邃遠望,如同統治著四方諸侯,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

師襄子離開座席連行兩次拜禮,說:“我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這就是孔子對學和思的實踐。你說,孔子不是個好老師嗎?

孔子一生所收弟子三千多人,三千多人脫盲是個什麼概念?

這三千人再收弟子,弟子再收弟子呢?

所以尊孔子為聖人是很應該的,在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上,孔子功不可沒。

你說孔子還不是好老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