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业态:农场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集中保育和教育的机构,传统幼儿园管理相对封闭、严格。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会在幼儿园里度过长达三年的时光,幼儿园也因此承担着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公立也好,私立也罢,都会对整个幼儿时期的教学体系仔细规划,既要兼顾幼儿的心性,又要将教学体系设置的知识与趣味性兼容并蓄,可以说幼儿园在孩子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如何打造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幼儿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一步。

乡村新业态:农场幼儿园

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是国家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重要产物。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全家老小、三五成群,亦或是公司集体出动,大大小小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场也成了人们所青睐的短途旅游目的地。

乡村新业态:农场幼儿园

单看两个产业也许不会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在新的产业模式和创新思维经营理念下诞生了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农场+幼儿园模式。休闲农业的长久发展需要有稳定的体验群体,那如果针对某一特定族群规划农场,是否会让农场的发展更具可能性呢?国外一些开放式的幼儿园就采用了农场+幼儿园的模式,或许能从中给予我们一些行业启示。

越南农场幼儿园

该幼儿园是由越南知名建筑事务所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设计,他的作品往往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也体现在这个农场幼儿园中。

屋顶上铺有草坪,种植植物、蔬菜;三个环形又围成三个庭院,同样种有草地和树木。幼儿园占地面积很广,达到 1.06 万平方米,因此小朋友们有很多户外活动空间,可以非常亲近然。在草地上自在地奔跑、游戏,又能学习农业、参与到农业种植中。

德国农庄幼儿园

2015年4月初,位于加托夫(Gatow)的“四田农庄”幼儿园正式开业,它是柏林首家农庄幼儿园。幼儿园搬到了农场主的大房子旁边。幼儿园现在有一个班,能容纳十五个孩子左右。

农庄幼儿园的目标是,让城里的孩子每天都能亲身经历农场的运作,了解农民如何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教育,柏林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受到这种教育。

联邦自然和森林幼儿园协会的文化教育学者韦卜克·瓦姆博尔德认为:“越来越多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远离大自然,特别是那些城市里的儿童。许多家长认为这是一种缺憾。”因此,像四田农庄这样的自然幼儿园其实是在家长的倡议下成立的。

美国霍桑山谷幼儿园

在一个干冷的冬日清晨,霍桑山谷华德福学校的一群幼儿园孩子拿着食物回收桶到霍桑山谷农场探险。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承担了一项有趣的任务——将吃剩的早餐收集起来去喂猪。猪每天都能享用到美食,而孩子们实践了一项健康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营养物质循环。幼儿园的孩子们不需要听老师用科学术语做解释,在行动中他们会感受到这是怎么回事。

通过照顾小牛,每位参与者都学会了尊重栖息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学生们还会通过绘图、水彩、粘土塑形来描述农场地形。班上同学们沿着在学校后身奔流的阿嘎沃玛克溪一路跋涉,探索它曲折的流径。幼儿园还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不同的主题环节,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时期的收获。

乡村新业态:农场幼儿园

在霍桑山谷学校,就能发现当学习环境建立在一个有很多工作的农场中时,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通过40 年的探索,霍桑山谷成了孩子和成人的一片沃土,人们在亲自动手的学习实践中培养了关系,收获了丰厚的人生意义。多年来,随着实地学习的价值日益被认可,农场附加了许多教育、培训和研究项目。农场学习中心提供农夫强化培训,“农场与艺术”是面向全州孩子的课后项目,通过“孩子会做饭”、“夏日露营”、“农场探险”等多样化的活动将孩子和成人带入农场生活。

农场+幼儿园模式的行业启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远离农村、远离大自然,一些城里的孩子更是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平日里所吃的稻米、果蔬是如何生长、如何收获的,也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喂养小动物,失去了与大自然相处的乐趣。

国外农场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法,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知识、体验从来都不是在封闭式的环境里传与受的,开放式的环境能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为感同身受。农场+幼儿园的模式,一方面让幼儿园的教育品质得到了创新性的升级,增强了吸引力;另外农场中引入幼儿园也解决了农场淡季的经营尴尬,为农场增加了人气,创造了多元的经营收入,可谓一个模式盘活了两个产业,让两个产业互为驱动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