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日軍是唐朝軍隊的4倍,爲何最後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Kiss_譽


白江口一戰,雖然在世界戰爭史上默默無聞,但是對於中古時期的東亞政治格局,卻具有深遠影響:它為朝鮮半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此戰中的戰敗國日本再次意識到自己和中國之間的巨大差距。

學習追趕中華帝國,成為這個扶桑島國持續千年不曾除去的心魔。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進入了它們的三國時代,百濟,新羅,高句麗,互相勾心鬥角,連年征戰。而與朝鮮半島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對朝鮮半島這個登上亞歐大陸的最佳跳板虎視眈眈,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窺伺與侵略,成為了東亞地區諸多大事件的源頭。在白江口之戰發生之前,朝鮮三國,北方高句麗最為強大,南方新羅、百濟與日本從南北朝時期就有政治互動。

而戰爭的導火索,則是高句麗聯合百濟侵犯新羅,同時北犯遼西!

660年,百濟在高麗支持下侵犯新羅,新羅國王向唐朝求援。唐高宗吸取了此前隋朝和太宗時期的教訓,準備一攬子解決這個東北邊陲的後患,其中高麗是朝鮮半島最具野心的國家,所以終極目的是想通過這次戰爭,把整個半島的不穩定因素給一鍋端,唐朝制定的方針是:

欲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

660年8月,唐朝大將蘇定方從山東半島出海,從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登陸,菜刀切西瓜一般把百濟王朝幹翻在地,百濟國王太子出城投降。滅掉百濟之後,唐朝把百濟劃分成五個都督府,安排劉仁願留守。想不到百濟遺民不死心,他們固守剩下的周留城,661年又從日本把前朝太子扶余豐立為王,還想東山再起,並且圍困唐朝軍隊。唐朝隨後出動大將劉仁軌,再次把百濟軍隊擊敗。百濟不死心,向高麗和日本搬救兵,663年9月,唐朝和新羅聯軍與日本和百濟的聯軍在白江口上展開大戰,經過幾天的激戰,唐朝和新羅聯軍完勝。此戰證明當時唐朝的軍事戰爭能力遠遠超過島國日本。

白江口一戰之後,百濟徹底亡國,新羅在唐朝扶持下壯大,日本滾回老家,數百年不敢有非分之想(日本很喜歡這個模式,勝了做狼,輸了裝狗)。

但是在鐵錘看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後面的尾聲其實更值得我們中國人嚴肅思考:
首先看朝鮮方面:

公元666年,唐軍和新羅趁高麗內訌,政局不穩的時候出兵討伐高麗,668年高麗亡國,此時受到唐朝扶持的新羅金家一家獨大,想不到新羅也是個白眼狼,在翅膀硬了之後,暗中支持高麗遺民反抗唐朝軍隊,直到最後和唐朝帝國撕破臉,直接兵刀相見。最後唐朝把安東都護府撤回遼東,新羅金氏王朝逐漸統一了朝鮮半島,這是朝鮮半島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封建王朝。

其次看日本方面:

日本戰敗之後,清醒認識到自己和唐朝的差距,這個國家是非常擅長拿來主義的,這次最明顯的表現是大規模的派出了遣唐使,學習中國各方面的先進文化。有些幼稚的學者認為這是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又何嘗不是在培養了另外一個更加殘忍陰險的白眼狼呢?

總結:白江口一戰,深刻影響了唐朝之後的東亞各國政局,推進了朝鮮半島統一的歷史進程,為東亞地區謀得了數百年的相對和平生活。但是也暴露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這些因素在中華帝國強盛的時候無足輕重,但是一旦時局變化,這些因素就會慢慢凸顯出他們的猙獰面目。

我是看慣風雲與風月的鐵錘,歡迎你的到來,喜歡的話就轉發吧。


鐵錘歷史


唐高宗即位後,決心繼承其父唐太宗的未竟之業——討伐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和百濟兩個王國。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率大軍水陸並進進入朝鮮半島,首先滅掉了百濟,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對付百濟的殘餘勢力,主力部隊夜班師回國。次年,蘇定方再次率軍進入朝鮮半島,矛頭直指高麗。可惜由於海軍戰敗,陸軍久圍平壤不克,師老兵疲無奈之下只得從高麗退兵回國。只留下劉仁軌率一部分兵力堅守百濟故地——熊津,在百濟復國勢力的圍攻下,苦苦堅守一年多,直到663年國內派出的孫仁師率領的援軍趕到,這才裡應外合,將死灰復燃的百濟勢力打得奄奄一息。

663年8月,日本接到百濟人的求救信,決定派兵進入朝鮮戰事,派出4萬海陸軍分乘1000艘戰船前來救援百濟。當月26日,日本援軍與與劉仁軌率領的準備在白江口與陸軍會師的唐朝海軍狹路相逢。

面對擁有1000艘戰船的4萬日軍,劉仁軌所部僅有1.3萬人和170艘戰船,兵力懸殊,但是唐軍的武器裝備卻遠遠優於日軍。

因為是第一次交戰,還是遭遇戰,雙方都搞不懂對方的套路。一開始只是試探性的接觸,互有勝負。

等到搞清楚對方的斤兩後,這次準備大規模決戰。日軍決心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以穿插分割的方式圍殲唐軍,而唐軍則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發揮遠戰特長,嚴陣以待。

8月27日,決定未來東北亞數百年曆史的中日兩國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在朝鮮半島西南端的白江口打響了。

日軍按照既定部署,憑藉兵力和戰船的數量優勢向唐軍發起全面進攻。劉仁軌則不慌不忙,站在旗艦甲板上密切注視日軍動向,命令唐軍各艦碰見日軍遠以弓箭射擊,近以長槍對刺、大刀對劈。日軍以巨大的傷亡代價終於靠上了唐軍艦隊,立即以船小機動靈活的特點向唐軍鉅艦間穿插,企圖分割包圍唐軍。唐軍戰艦上的拋石機隨即開始怒吼,將一顆顆火球雨點般扔到日軍戰船上。日軍猝不及防,幾百艘戰艦被唐軍的火球集中燃起大火,艦上日軍被燒死和被唐軍射死的不計其數,中傷跳海的日軍則在海上痛苦呻吟,鬼哭狼嚎聲響徹整個白江口海面。

整整一天,唐軍以火海對人海,接連打退日軍的四次進攻,日軍損失慘重,整個海面上漂滿了日軍屍體和焚燬的戰船殘骸。遭受重創的日軍殘部倉皇撤出白江口海面向日本退卻,此後將近1000年內再不敢跑到東北亞同中國叫板。

取得全勝的劉仁軌也懶得理睬狼狽而逃的日軍,按照既定部署率軍登陸與陸軍一道徹底消滅了百濟的反抗勢力。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樣的風平浪靜。唯一不同的,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海戰即將上演。倭軍(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大寶律令》後才稱日本)一千餘艘戰艦,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共計五萬餘人,氣勢洶洶的向熊津江口殺來。不料,卻被大唐劉仁軌不足萬人的軍隊,打的大敗,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百濟投降,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戰”。

一、“量”多“質”差,艦船落後

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場大海戰中,倭軍坐擁戰船千艘,五萬之眾,防守的唐軍戰艦不過二百餘艘,人數更剛過萬餘。那為何,在人數、戰艦數量上都處於碾壓的倭、百聯軍,居然會在這場戰爭中完敗呢。首先,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戰爭並不是依靠數量取勝,更不是靠無腦“暴兵”取勝,而是依靠著軍隊“質量”。雖然倭軍在數量上碾壓唐軍,可唐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戰船的質量上都“反碾壓”倭軍。

首先,我們來看兩國的士兵。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歷二十餘年的貞觀之治,北逐突厥、西討高昌,正是國勢鼎盛,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此時的倭國剛剛在中大兄皇子(日後的天智天皇)的領導下推行“大化改新”,剛剛邁入“律令國家”的行列,甲兵裝備都還在初級階段,不過是由各地豪族糾合起的烏合之眾,對上裝備精良又久經戰陣的唐軍,自然是落於下風。

其次,就是海戰中至關重要的“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不及唐軍,連戰船也完全遜於大唐。唐軍雖然只有戰艦170艘,可均是樓船、艨艟。樓船高達三層,巨大無比,勘察7世紀海上的“航母”,艨艟則包覆牛皮,用以衝撞敵船。日本呢,儘管有著千艘戰艦,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長不過20米,寬則7米,和樓船、艨艟比起來,簡直就像小漁船。其後的戰爭中,也再次證明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小漁船”被唐軍的“航母”們一艘艘包圍、擊沉,猶如一場屠殺。

二、戰術失當,前後失顧

當然,軍隊的素質與質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有時只要戰術周密、指揮得當,還是華麗可以“屌絲逆襲”,以弱勝強。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倭國(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主帥,望著自己所統領的千艘“戰艦”,再看了看對面唐軍區區兩百艘戰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們的大軍(皇軍)繼續前進,他們就會後退逃跑!”

正是在這樣的滿目自信下,倭軍千艘戰船就毫無組織,亂哄哄的向唐軍的樓船、艨艟發起了衝鋒,企圖用衝擊戰術擊垮唐軍。可是,倭軍的這些“小漁船”對唐軍的衝鋒,就像蚊子叮一個包般,毫無作用。再加上倭軍戰艦的爭先恐後、毫無組織,千艘戰船都擁擠在狹窄的熊津江口,宛若巨大的“停船場”,唐軍戰艦也迅速抓住戰機,包圍倭軍,個個擊破。

三、君臣離心,臨陣殺將

倭國軍隊素質、裝備底下,戰鬥指揮一團亂麻就算了,自己內部居然還不團結,臨陣殺將,堪稱作死。

白江口之戰前,倭國盟友百濟國內發生政治動盪。百濟國王扶余豐因為其大將鬼室福信戰功卓著,害怕他會殺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給他扣了頂謀反的”大帽子“將其誅殺。可這個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濟國內最能打的將軍,更是百濟、倭國抗擊唐軍的棟樑。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倭國不僅痛失將才,更是鬧得百濟國內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後塵。

倭國、百濟聯軍坐擁著如此”質量“的軍隊、如此”自信滿滿“的主帥,再加上內鬥不斷,臨陣殺將的“豬隊友”,如果不輸給唐軍,那恐怕才是歷史最大的笑話了。白江口一戰也徹底打消了倭國東亞最強的美夢,天智天皇驚呼於大唐的強大,立馬將倭國改名“日本”,並派出使者向大唐學習。

馬鈺:《朝鮮白江口之戰──中日曆史上的首次軍事交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歷史研習社


說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我們都會想到近代史上的抗日戰爭,其實中日之間的戰爭由來已久且次數眾多,比如清朝時的甲午戰爭,明朝時的萬曆壬辰倭亂,而最早的交鋒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那就是白江口之戰了。

白江口之戰也稱白村江之戰,發生於663年8月27日至28日兩日,對戰雙方是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交戰地點是白江口,也就是今韓國錦江入海口,這次戰鬥主要是水戰,當時的倭軍(當時的日本稱為倭奴國,為東漢光武帝賜名)有4萬2千人,戰船800艘以上,而唐軍為1萬3000人,戰船170艘 ,雙方的兵力和戰船數量的比較上,倭軍是佔有很大優勢的。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的八月,唐朝將領劉仁軌率水軍先行至白江口,倭國水軍很快也趕了過來,唐、倭兩路水軍對峙,這個時候的倭軍打起仗來還很不要命,他們向唐軍發起進攻,劉仁規就讓大船向兩邊散開,倭寇還真就從中線上殺了進去,結果很快被包了餃子,雖然唐軍船隻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那時我國的造船技術相對於倭國還是很高超的,傳值非常的高大和堅實,倭國的船則很小又簡陋,所以波濤中兩船一碰,就把他們的船碰壞了,而且倭人的武器和護甲的裝備也很落後,唐軍在高大的船隻上箭雨之下,倭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劉仁規還讓唐軍放起了火箭,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唐軍四戰皆捷,倭軍大部分在戰鬥中喪命。







同時陸地上的交戰唐軍也大勝百濟和倭奴聯軍。百濟王室帶領守軍和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投降於唐軍和新羅聯軍聽憑發落。

這是中日之間在軍事上的第一次交手,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將兵力、和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雖然它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這次戰爭卻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軍事與外交格局,之後的日本人認識到了自身與唐朝的巨大差距,開始虛心地向唐朝學習,所以這次戰爭也啟發了日本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思想和行動。



科普大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弄清戰爭背景,唐初時的朝鮮並不是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像我們所認識的高麗,而是分成了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高句麗就是隋煬帝一直征討導致隋朝亡國的那個國家,高句麗因為忌憚大唐的實力,像唐稱臣,但後來內亂後高句麗新國王,聯合百濟進攻新羅,唐太宗下令征討高句麗和百濟,唐軍出征7萬人,在征討中傷亡2千人,高句麗兵被殺4萬人。本來太宗準備直接滅了高句麗,但不幸的是唐太宗在此期間因病去世。

過了幾年高句麗賊心不死,又一次和百濟進攻新羅,高宗下令討伐,這時候倭國坐不住了,因為一旦百濟和高句麗被滅,日本海岸線基本就在大唐控制下,所以日本派出四萬多人和上千艘戰船參戰,唐軍直接進攻百濟,百濟被滅後,唐軍就留幾千人受在百濟,百濟見主力走了,又一次造反,唐軍將領劉仁願被困,劉仁軌率新羅軍馳援,屢出奇兵,百濟叛軍內亂首領被殺,劉仁軌率水軍到白江口,準備攻城,倭國水軍也趕到白江口與大唐水軍對峙,唐軍數量上明顯劣勢,兵力大概1:4。

大唐水軍數量不佔優勢,但是大唐造船技術遠比倭國好,船很堅固,船沿也比倭國的高,距離遠用箭射,倭國護甲也比不上大唐,還沒靠近先死一片,據說這次大戰又上演了一次“火燒赤壁”,上萬倭寇被燒死淹死。倭國打不贏大唐很正常,數量再多,在訓練有素的唐軍面前只不是靶子,海戰本該分散開增加攻擊面,但是幾百艘船卻擠到一塊,唐軍立刻就想到對付的辦法,在和倭國打這一仗之前,在中國各種戰爭都已經打了上千年,記載經驗的兵書被翻爛了,所以倭國慘敗是必然。


玄坤


首先是日本遠征,國力和唐朝差距太大;其次,是豬盟友軍中譁變;再有,出兵名不正言不順。最後也是最主要的,趕上了大唐名將如雲的年代,武器裝備和戰船噸位和大唐都沒法比。先看看白江口之戰的原因。

我們斗轉星移,直接把時間跳到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年間。當時高句麗是東北亞地區的小霸王,大將淵蓋蘇文大權獨攬,與百濟國聯合侵犯新羅國。新羅國勢單力薄,只能求助大唐帝國。大唐當時是國際仲裁者,肯定給小弟撐腰。於是蘇定方率十三萬大軍水陸並進征討百濟。戰鬥結果,大唐勝。18天打殘百濟,百濟宣告亡國。

唐軍押解百濟君臣一萬兩千餘人回國。在半路上,百濟敗將鬼士服信召集舊部譁變。唐軍措手不及,留守的唐軍或戰死或被俘。10月,鬼士服信把一百多名唐軍戰俘送到倭國。蠱惑倭國聯合百濟殘部與大唐開戰。倭國二話沒說,同意。

倭軍兩萬三千人,戰船四百多艘,耀武揚威的殺向硝煙瀰漫的半島。在半路上,百濟內部爭鬥,鬼士服信被百濟風障王子給殺了。以至於百濟軍心動搖。而我方大唐軍隊連連報捷,猛攻百濟殘部。

在名將劉仁軌的率領下,唐水師一萬多人,170餘艘戰船,行至白江口遭遇到倭國和百濟聯軍。於是雙方擺開陣勢,中日第一次海戰,白江口之戰打響了。

戰鬥共較量了四個回合。前三個回合焦灼,雙方沒有取得決定性戰果。第四回合分出了勝負。首先,劉仁軌命唐軍大船分左右兩路撞擊倭軍小船。,使倭軍指揮系統混亂。然後唐軍又給小日本兒來了個“火燒赤壁”。倭軍四百餘艘戰船盡數被焚燬。燒死燒傷不計其數。最終倭軍不得不丟盔棄甲,慘敗而回。唐軍控制了半島局勢。

公元666年。大唐名將李績率軍進攻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進行有效統治。

白江口 一戰,倭國感受到了盛唐的強大,以後幾百年,都派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經驗和技術。

壯哉!威威大唐。我們會一直驕傲歷史上的強漢盛唐。但那些華夏的屈辱史我們也要以史為鑑。這才是我們看歷史,愛歷史,學歷史的原始初衷。衝仔只是歷史初級愛好者,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第一次交戰,唐軍以絕對的實力碾壓倭軍。此戰讓日本對中國敬畏一千多年,以後日本謙卑的向唐朝學習,“偷學”我們的技術和文化,可以說白江口一戰徹底的讓倭國認識誰才是真正的強國。

當時的白江口之戰,無論是唐軍從武器的裝備,船隻的製造,和火器的運用,都超過倭國太多了,因此這場戰役是實力懸殊的戰爭,唐軍用自己的高科技打敗了倭國。公元663年,野心膨脹的倭國染指朝鮮半島,妄圖打破朝鮮半島三國平衡的目的。倭國聯合百濟4.7萬人,艦船800艘進攻新羅。唐高宗派劉仁軌聯合新羅1.2萬人,艦船170艘迎敵。雙方在白江口相遇。從人數上來說,倭國聯軍是比唐朝聯軍多,因此倭國自信心爆棚,首先進攻。只是倭國的都是小船,唐軍可都是大船啊,結果就是試探性進攻被打了回去。倭國決定使盡全力進攻,唐軍讓開中路讓倭國進入,然後從兩邊進行包圍,倭國所有主力都被唐軍給圍堵住了,激烈的大戰拉開序幕。

倭國對上了唐軍才發現自己很弊屈,感覺唐軍就是開外掛似的,幾乎是被壓著來打。倭國的小船對上唐軍的大船,還沒有接觸,唐軍就用先進的火箭猛射了幾輪,幾輪火箭射下來,倭國挺多士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火燒死。等到終於衝破火海,和唐軍短兵相接時,才知道自己的裝備和對方是多麼大的差距。唐軍當時用的是橫刀,改良自漢代的環首刀,環首刀就是當時霍去病大破匈奴用的刀。唐朝改進了技術,讓橫刀更加的堅韌鋒利,因為刀中有一層鋼芯,這在當時可是妥妥的很科技啊!倭國的武士刀刀身薄刃,很鋒利,橫刀對上武士刀,才真正的讓倭國認識到橫刀的厲害。打個比如,唐軍的橫刀可以砍破盔甲,砍骨頭,砍樹木完全不成問題,而武士刀雖然很鋒利,用來切肉很爽開,至於對上橫刀只有被砍斷的份,兩者都不在一個檔次上。這讓倭國士兵很鬱悶啊,自己的刀像豆腐一樣被砍斷,還打個什麼嘛!最鬱悶的是武士刀砍到了唐軍的盔甲竟然砍不破,而橫刀很輕鬆就砍破了自己的盔甲,讓倭國士兵喪命,這場仗還真是一邊倒的戰爭啊!唐軍穿的盔甲是明光鎧甲,這個鎧甲防禦力好比倭國士兵的盔甲強多了。因此白江口一戰,雖然說倭國的士兵數量多,可是對上裝備精良的唐軍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滿地找牙啊!

白江口一戰,唐軍徹底把倭國趕出朝鮮半島,奠定了往後一千多年的東亞格局。而這一戰也讓倭國真正認識到和唐朝的差距,從此向唐朝派遣唐使,謙卑的“偷學”唐朝的技術和文化,成為一個好學生,公元701年,倭國改名日本。雖然白江口之戰過去了這麼多年時間,但是依然留給我們很多意義,最重要一個就是,對付日本人,只有徹底碾壓他們,日本人才服你,才向你學習,否則他們往往會反咬你一口!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大唐帝國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白江口之戰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正處於前三國時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末尾,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鼎足而立,紛爭撻伐。其中,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雙方曾發生多次摩擦,隋煬帝就曾征討過高句麗。後來中原地區唐建隋滅,而高句麗內部也發生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句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於是,唐朝的打城門就勸唐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其後,太宗皇帝數次討伐高句麗,起初連戰連捷,但最終因天氣原因作罷。

公元648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罷。

唐太宗影視劇形象

公元655年(唐高宗統治期內),新羅國(前文提到朝鮮半島三國之一)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此次戰役,唐朝大勝,滅亡百濟,大軍班師回京,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在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估計比較疑惑,這說的是唐朝與朝鮮半島啊,和日本有什麼關係呢?

唐高宗影視劇形象

原來,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聚百濟舊民造反。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余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不僅這樣,他們還派使者想當時日本的大和朝廷求援,而當時的日本天皇則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白江口之戰

劉仁願的留守軍被圍,唐廷派大將劉仁軌救援,此時,唐帝國的軍隊與日本軍隊就要正面相遇了。

公元663年8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白江口戰役局勢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軍和新羅軍隊的合擊,被殺得人仰馬翻。當時,倭人好像還沒養成臨敗自己用刀掏肚子的習慣,一系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發落。就這樣,幾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古代畫冊中的倭寇形象

白江口之戰是短暫的,而其帶來的影響卻深刻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局勢。

對大唐方面,聯合新羅滅亡東北亞小霸王高句麗,將遼東地區納入國家統治,維護了大唐在東方的霸權。

對日本方面,日本國力大損,各地豪族怨聲載道,大和朝廷大力推進律令制改革,並大量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學習。唐風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終於迎來了“唐風文化時代”。

畫冊中的日本遣唐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唐帝國軍隊的制勝法寶之一便是弓箭和唐橫刀,唐軍強弓硬弩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說,而當唐朝將士與日本武士近距離廝殺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橫刀。

據史料記載,這種集漢族人民智慧與技藝的名刀,源自於漢代環首刀,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鋼包鐵工藝和分段淬火技術打造,其刀刃的鋒利度和刀身的柔韌性是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而唐橫刀造價亦是十分昂貴,據說,一把上等唐橫刀的造價為一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

現代工藝復原的唐橫刀

在大唐帝國的規制中,大將領兵最多是兩萬名士兵,普通將軍最多是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而在這一萬兩千五百人中,必須配備一萬把橫刀,這種殺人利器也就成了唐軍的標配武器,這直接反映了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當然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國經濟實力的強大。

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中華冷兵器


白江口之戰,唐軍加上新羅聯軍,大概是兩萬人,日本加上百濟,接近5萬,沒有4倍那麼誇張。而且,這個是海戰,戰鬥地點是白江口(今天韓國的錦江入海口),海戰勝負,裝備的作用比陸戰要大,哪怕是冷兵器時代,同樣如此。那個年代,中國的大型戰船,主要是樓船,古人說,檣如城,就是說,船舷的高度和結構,象城牆。日本呢,主要是浮舟,低挨,優點是製造簡單,比較抗風浪。這樣,當雙方戰船接觸後,唐軍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弓箭手可以居高臨下的射擊,日本船必須仰射。第二個是方便唐軍的拍杆發揮作用。拍杆的主要原理是將重物安裝在大木上從船的高處放下,然後用繩索收回,重複使用,適合對付靠近樓船的小船。下面附一張隋代五牙樓船的復原圖(隋唐時代比較接近了,手頭的唐代樓船圖片沒有這個合適。),可以清晰看到首尾的拍杆和檣如城這兩個特點。



說完兵器,再講講戰鬥過程。畢竟偉人說,不能唯武器論。

劉仁軌率領唐水軍從山東榮城出發,具有一定的戰術突然性。歷史記載,日軍堵塞江口,百濟騎兵在岸上來回奔馳。顯然,日軍是無準備的。唐軍戰船一字擺開,封鎖江口。日軍船隻決死突陣,但是,以倉惶之師,零散的衝擊堂堂之陣,結果也可想而知。天公作美,日軍處於下風,唐軍的火箭逞威,日軍戰船被火勢所逼,紛紛後撤,但後面的戰船仍在向前突擊,場面一片混亂,《日書本紀》記載,艫軸不得旋。日軍海軍全軍覆沒。

海軍覆沒,日本陸軍成了無源之水,命運也就註定了,百濟的復國迷夢也破滅了。鑑於問題只是白江口之戰,就不多做發揮了。

爪機打字不容易。。。


和螺螄


日本長時間偏安於島上,跟大陸聯繫雖然有,但是並不是特別緊,尤其是不可能和內亞地區的技術來源聯繫特別緊,這個導致日本的政治制度以及軍事技術方面都比較落後,而這一次日本軍隊貿然的和唐軍對抗,失利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唐軍。我想我們也不要把那個勝利看得特別重,美國在獨立戰爭的時候和英國還打成那樣,但是你能去獨立戰爭的時候,美國軍隊的表現認為美國軍隊始終不如是不如英軍,甚至現在也不如英軍嗎?肯定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組織都有他弱小的時候,不丟人!

日本進入鎌倉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武家封建時代,日本的軍力國力已經極大增長,足以和東亞大陸的政權抗衡!之後發生了所謂神風,也就是蒙古兩次東征日本的失敗和在所謂的元末明初的黃巾之亂的時候出現的韓林兒和劉福通派遣使者東渡扶桑,借精兵於日本的事情!日本武士能夠打敗忽必烈時代的蒙古軍隊,也就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