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向全体读书人伸出名利的橄榄枝

科举制产生于隋,当时“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已经弄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地步,做官完全被豪门贵官所垄断,为救此弊,隋大业间出现了科举。

科举制产生于隋,当时“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已经弄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地步,做官完全被豪门贵官所垄断,为救此弊,隋大业间出现了科举。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考试,而且是书面考试。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代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还要有名人推荐,例如王维就受到过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从而得中进士。白居易中进士也因受到著名诗人顾况的推荐。因为有了“推荐”这个关口,使得寒门出身和没有背景的读书人很难脱颖而出,又由于进士出身的官员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每科取士的数量又很少(一般是二三十人),因此竞争极为激烈,走门子、请托成风。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寒微,因此,宋代的科举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裁抑子弟、选拔寒士”进入统治层的基调,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推进科举的公正性,吸引更多读书人积极投入科举考试。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从宋代开始流行的《神童诗》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不是一句空话,的确有许多平民出身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集团。一些历史学家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例如,北宋能入《宋史》的官员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明清两代平民出身的比例也大体如此。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两代一直坚持以八股取士,然而八股取士另一效应是使科举进一步向贫寒人士开放。“八股”题目大都来自《四书》,学作八股只要熟读《四书》,再读一些八股的选本(所谓制艺范文)就可以了。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汉代以“策论”取士(察举中的笔试),唐代是“诗赋”宋代是“经义”,这些体裁都对作者文化素质要求很高,不仅有才,还要饱学。应试者非博览群书不可,古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寒士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书籍?因此,八股出身的官员很多知识面狭隘,范进中进士后,主持地方考试,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古代文学的知识还不如当今的小学生。

科第之荣令人“酷慕”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通过科举,统治者给考中者以极高的荣誉,许多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并确立一条为全社会所尊重的出仕做官的道路。

科举使得许多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一点在《儒林外史》中有着生动描写。处在社会底层的范进,平时连衣食都解决不了,可是随着中举报单的到来,银子有了,土地有了,房子有了,奴仆有了,真是一步登天,这怎么不激起人们艳羡?从宋代开始,考中进士的可以直接授官,作为官本位的中国,做官不仅是个人最佳出路,也是光宗耀祖之事。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通过科举,统治者给考中者以极高的荣誉,清朝公布殿试名次的“传胪大典”尤为隆重。它在皇宫正殿——太和殿举行,皇帝亲临,满洲亲贵都要参加,唱名公布成绩(传胪)后,状元、榜眼、探花(一二三名),赐法酒,簪花披红,赐马由中道正门(所谓“神门”,平时只有皇帝能走)出宫,前有鼓乐彩旗执事开路,经东长安街、东单、东四到新街口顺天府衙门、参加为他们特设的宴会,然后再用鼓乐送他们回府。

那时参加考试的汉族士子多住在南城宣武门外,这个过程等于跨马围绕着皇城走了一圈,北京市民都要出来看看状元的风采。进士发榜后官方还有一系列款待活动,热闹非常,很吸引全社会的眼球。对科举和状元的崇拜崇拜至今尚未消失。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考试确立一条为全社会所尊重的出仕做官的道路。那时唯有考出来的官才被视为正途,其他都是歪门邪道。《儒林外史》的马二先生把“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看作人生的“了局”,做官的“正途”,因为这是凭个人本事做的官,光明磊落。

科举考试给读书人带来的利益与荣誉吸引全社会。有些在中国生活久了的外国人也对科举生艳羡之心。《春冰室野乘》中说清末在中国作海关总税务司长的英国人赫德的儿子赫承先“酷慕中国科第之荣”,也学习写八股,练台阁体的书法,要求参加癸巳(1893)科的乡试,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从中可见科举制影响的深远。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设计精巧只为皇权

科举是个选官制度,统治者却以此来拉动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成为一元的,单向度的。同时,它不仅保障了皇权的绝对性,又使得皇帝有选贤任能的名声。然而科举只是设计精巧,但纯粹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而设计的。

它通过极小的成本、把极少的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选入官僚队伍,让他们发迹变泰,从而震撼了整个社会(当时称为“平地一声雷”)。科举是个选官制度,统治者却以此来拉动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成为一元的,单向度的。这种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孔孟之绪言”,领悟经典的“精微之奥旨”。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统治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作为学习的唯一内容。这种教育不是靠单一的灌输完成的,更多的还是靠科举考试的导向,把读书人甚至全社会不知不觉引导到这个道路上来。

有的人盛赞科举把出身于底层的人士纳入统治集团,这是个事实。但要记住,这些人并非是作为民间代表进入统治者集团的,而是皇帝恩赐结果。科举考试整个过程都是突出皇帝深恩厚泽的,最后定榜的殿试往往皇帝要亲临的。经过这次考试进士们往往自诩为“天子门生”。作为最初进入统治集团的进士只是天子脚下的小臣。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从理论上说皇权社会中只有皇帝有权,连身边的大臣也是皇帝授权。可是在现实中授权既久,大臣就成为真正的有权者,形成所谓的“大权旁落”“太阿倒持”现象。因此皇权专制制度下要不断地淘汰大臣、进用小臣。小臣从何而来?如果没有科举,小臣多是皇帝或君主的佞幸。有了科举就能够制度化地不断地把民间出身的小臣选拔到中枢来,顶替位高权重的大臣。

例如清代中了进士后,再经过一次选拔,把年轻的、素质较好的送入庶常馆,做翰林庶吉士,再学习三年。然后这些人留在翰林院,翰林院成为储材之所,翰林们被提拔的机会特别多,经过六七年就可能在六部九卿中担任重要职务,再过几年就可能成为这些部门的最高领导,有的成为大学士或进军机处。清代中枢里的汉员,绝大多数是进士出身。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大官不断出局,小官不断出头。科举制度不仅保障了皇权的绝对性,又使得皇帝有选贤任能的名声。

为皇权服务的科举制,赚得英雄尽白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