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364~366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364)

解析

本条论述热厥的脉证与治法。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364~366

滑脉主阳,多见于阳盛或邪实之证。伤寒手足厥逆而见滑脉,知非虚寒,而属里热阳郁。邪热深伏,阻遏阳气不达四肢,而使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厥冷。此因里有热而致厥,是谓“热厥”,亦称“阳厥”。所谓“里有热”,即指热郁阳明。阳明既热,虽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烦渴饮冷、汗出等证,亦意在言外。本条只言脉象,并以脉断证,可知此之脉滑,实为热厥辨证之眼目。脉滑说明里有热,但并来敛结成实,故其治宜清不宜下。用白虎汤既可清解阳明郁热,又可生津养液,使里热清,阴阳和,则厥逆自解。

上条所言脉促而厥,是属阴寒盛,其治当灸;本条所论脉滑而厥,是属里热盛,其治当情。两条虽然都有脉数而手足厥冷的共同见证,但仔细推敲,疾病的性质却完全相反,治疗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两条并列论述,实有相互对比和鉴別的意义。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65)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个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析

本条论述血虚寒厥的脉证治法。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364~366

“手足厥寒”,即手足厥冷,若与脉微欲绝同见,则属阳衰阴盛之证,其治当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若与脉细欲绝同见,则细主血虚,故属血虚感寒,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成血虚寒厥。其治当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妇四逆汤用当归配芍药补肝养血以调荣;用桂枝、细辛通阳疏肝以散寒;桂枝配归、芍又可调和营卫气血;大枣、甘萆补脾胃、生津液,兼制细辛之过散;而通草通利阴阳以利血脉。

少阴阳虚寒厥与厥阴血虚寒厥,同厲里虚寒证。但由于病机不同,其治疗也不相同。少阴重在真阳,以阳虚为主,故治用四逆汤大辛大热之品,药少力专,回阳宜急;而厥阴主藏血,体阴用阳,故重在养血以滋肝,而忌辛燥之品以劫其阴,所以用当归四逆汤以归芍养血柔肝,并取其药多义广,善能温通血脉的作用。

经验证明,当归四逆汤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雷诺氏综合征”见肢端麻木厥冷疼痛,其脉细者;亦治较严重的冻疮疼痛;疝气痛;妇女痛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痹证关节痛;以及头目牵引作痛等等,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并每能获得满意疗效。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366)

四(赵本四上有“当归”二字)逆加吴茱英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牧,擘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解析

木条承上条,论述血虚寒厥兼内有久寒的治法。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364~366

血虚寒厥治以当归四逆汤,已如上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内”指内脏而言,包括肝或肝胃等脏器;“久寒”,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中焦寒饮呕吐,脘腹疼痛等证,治宜当归四逆加吴菜萸生姜汤养血通脉、而经脏两温。

本方方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前脱“当归”二字,应按赵本补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暖肝散寒、温胃化饮,更用“清酒”煎药,以增强其温通散寒的效力,达成经脏两温之效。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364~366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