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坤,震,艮,離,坎,兌,巽。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用來紀年的,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華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大家都知道六十一甲子,如果按照排列組合,應該是10X12=120種,怎麼是60?

這是因為,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進行排列組合時,並非所有的地支都和所有的天干相配。是按照每輪排列組合後下一輪隔空一個對應排列的配法,第一年是甲子,然後是乙丑,丙寅......,第二輪,甲直接配寅,因此不可能有甲醜這種年份出現。以此類推,每次都是空一個向後,這樣,後推六次之後,第七次又回到甲子。開始另一個六十甲子的循環。

天干和地支實際上是古代的六十進位法,同時,因為有時間上的意義,和周易有了結合點。後來,五行學說不斷的發展,和周易相關聯在一起,天干和地支就有了各自的五行屬性。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古人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干支紀年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地支紀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干支紀月

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農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60個月合5年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農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訣為證: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節氣時間段 中氣 近似農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實例推算時:大致是農曆立春起,下一年立春止。這裡的時刻是東經120度標準時。

干支紀日

同紀年法一樣,60日一循環。干支紀日法已確知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長的紀日,對於核查史實所發生的準確時間有重要價值。現今在一般日曆中雖不註記,但確定“屬伏”仍然沿用,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屬伏。

《論干支》

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

蔡邕月令章句雲:「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幹名也。」

天干有十

詩緯推度災雲:

甲者,押也。春則開也。冬則闔也。鄭玄注禮記月令雲:「甲者,抽也。」。

乙者,軋也。春時萬物皆解孚,甲自抽軋而出也。」。

丙者,柄也。物之生長各執其柄。鄭玄雲:「丙者,炳也。夏時萬物強大,炳然著見也。」。

丁者,亭也,亭猶止也,物之生長,應將止也。

戊者,貿也。生長既極,極則應成,貿易前體也。

己者,紀也。物既始成,有條紀也。鄭玄雲:「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謂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也。

庚者,更也。

辛者,新也,謂萬物成代改更復新也。鄭玄雲:「謂萬物皆肅然改更,秀實成新也。」。

壬者,任也。

癸者,揆也。陰任於陽,揆然盟芽於物也。鄭玄雲:「時維閉藏萬物,懷任於下,揆然萌芽也。」。

地支有十二

子者,孳也。陽氣既動,萬物孳萌。三禮義宗雲:「陽氣至孳養生。」

醜者,紐也。紐者,系也。續萌而細長也。故曰:「孳蒙於子。紐芽於醜。」三禮義宗雲:「言居終始之際。故以紐結為名。」

寅者,移也。亦云引也。物芽稍吐,引而申之,移出於地也。淮南子云:「寅,螾動生也。」三禮義宗雲:「寅者,引也。肆建之義也。」

卯者,冒也。物生長大,覆昌於地也。淮南子云:「卯,茂也。茂然也。」三禮義宗雲:「卯,茂也。陽氣至此,物生滋茂。」

辰者,震也。震動奮迅去其故體也。三禮義宗雲:「此月之時,物盡震動而長。」

巳者,巳也。故體洗去,於是巳竟也。三禮義宗雲:「巳,起也。物至此時,皆畢盡而起。」

午者,仵也。亦云咢也。仲夏之月,萬物盛大,枝柯咢佈於午。淮南子云:「午者,忤也。」三禮義宗雲:「午,長也,大也。明物皆長大也。」

未者,昧也。陰氣巳長,萬物稍衰體,薆昧也。故曰:「薆昧於未。」淮南子云:「未,味也。」三禮義宗雲:「時物向成,皆有氣味。」

申者,伸。伸猶引也,長也,衰老引長。淮南子云:「申,呻也。」三禮義宗雲:「申者,身也。物皆身體成就也。」

酉者,老也。亦云熟也,萬物老極而成熟也。淮南子云:「酉,飽也。」三禮義宗雲:「酉,猶也。猶倫之義也,此時物皆縮小而成也。」

戌者,滅也,殺也。九月殺極,物皆滅也。三禮義宗雲:「此時物衰滅也。」

亥者,核也,閡也。十月閉藏萬物皆入核閡。三禮義宗雲:「亥,劾也。言陰氣劾殺萬物也。」

地支別名:

爾雅歲次雲:「太歲在寅,名攝提格。」淮南子注云:「格,起也。萬物承陽而起。」

卯,名單閼,單盡閼止也。言陽氣推萬物而起,陰氣盡止也。

辰,名執徐。執,蟄也。徐,舒也。言伏蟄之物,皆散舒而出也。

巳,名大荒落。荒,大也。言萬物熾盛而大出,落落而佈散也。

午,名敦樣。淮南子云:「敦盛樣壯也,言萬物盛壯也。」

未,名協洽。淮南子云:「協和也,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也。」

申,名芚涒灘。淮南子云:「涒灘,大脩也。言萬物皆脩其精氣也。」

酉,名作鄂。淮南子云:「作鄂,零落也。言萬物皆陊落也。」戌,名掩茂。掩蔽也。茂,昌也,言萬物皆蔽昌也。

亥,名大淵獻。淵藏獻迎也。言萬物終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陽也。

子,名困敦。困混也,敦沌也。言陽氣混沌,萬物芽孳也。

醜,名赤奮若。奮起也。若,從也。言陽氣奮迅,萬物而起,無不順其性。赤,陽色也。春秋緯雲:「大陰所在之名。」

陰陽

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地認識到,自然界眾多事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具有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繫、相互作用和不斷的運動,正是世間萬事萬物得以生長,變化、消亡和重新生長的根源。正因為這樣,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易經·繫辭傳上》也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說得更具體:“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結合具體事物,運用陰陽這種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道”來作“綱紀”性的概括,就是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明為陽,暗為陰;動為陽,靜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出為陽,入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向為陽,背為陰;表為陽,裡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成為陽,敗為陰;乃至雄為陽,雌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直至無窮無盡,網羅萬象。大至天地日月,小至每一具體物象的表裡內外,靡不都在牢籠之中,所以有“神明之府”之稱。

要妙在於,不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並且在兩個方面的任何一方,又都可以用陰陽來作再一次的劃分,以至無窮。太極圖是《易經》描述的宇宙模式圖樣,這一圖像外表的圓形,代表著天地混沌原始狀態,由無極生出的太極。圖中分為黑白兩方,就是所謂太極生兩儀的陰陽兩個方面,其中明亮的白色代表陽,陰暗的黑色代表陰。然而神奇的是,白色的一方竟有著一個小小的黑點,而黑色的一方也同樣有著一個小小的白點,這就明白無誤地向人們展示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對於這種道理,《素問·金匱真言論》舉一晝夜的時間為例進行劃分,則就更加具體了:“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這種陰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現象,說明天地萬物的陰陽並不是絕對割裂的,而是分中有合,閤中有分的。

由於陰陽兩種力量的對壘和相互滲透,因此它們彼此之間是互相牽制消長的。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就是這種盛衰消長的對壘,構成了客觀世界的動態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時變化為例,從冬至到夏至白晝一天天地長起來,氣溫也一天天地升高起來,說明了這段時期正處在一個陽長陰消的過程之中。反之,從夏至到冬至,黑夜開始一天天地長起來,氣溫也一天天地降了下去,這又說明,這一時期正處在陰長陽消的階段。古人所謂“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就是這一陰陽交互消長、你來我往規律的具體體現。

陰陽變化規律不僅體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長、你來我往上,還在極大程度上體現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上。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對另一方的依存,就沒有什麼陰陽可言。比如沒有明就無所謂暗,沒有熱就無所謂冷,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右就無所謂左,等等。又如從體和用來說,物體是陰,作用是陽。陰是陽的物質基礎,陽是陰的作用體現。這種關係也可用質和能的關係來加以闡明,沒有陰的質量,就無所謂陽的能量。“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這就是陰陽互根、對立統一的道理。

說到陰陽的轉化,這也是一種自然界物極必反的規律。任何事物,當它發展到盡頭的時候,就會走向反面。比如白天發展到中午的頂峰,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終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發展到子夜的極限,也勢必不可抗拒地要開始發生轉化,直至最終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樣如此,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生命的盡頭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極謂之變,物生謂之化,生生死死,變變化化,自然界的陰陽變幻轉化就是這樣的不可抗拒,任你哀嘆也無濟於事。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世間萬物的變化雖然多得不可勝數,然而它的要領卻只有一個,這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

五行

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對於世間一切事物的屬性,差不多都可用陰陽五行來加以概括。五行視為組成宇宙萬物的物質基礎。

印度古代哲學認為,天地宇宙萬物雖然名目繁多,使人數不勝數,可是其中最為基本的原始物質,則只有地、水、風、火四種。佛教所說“四大皆空”,指的就是這四種基本物質的最終歸於寂滅、復返於無的獨特認識。

我國古代哲學家在探索宇宙奧秘時,也有著和古印度哲學類似的文明,把探索的觸角伸向了物質世界最原始、最基本的組成成分,並從而歸納、抽繹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元素,人稱五行。對於五行的各自性質,《尚書·洪範》歸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永無休止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方面是生命和物質的不斷生化,另一方面又是生命和物質的不斷消亡。就這樣,生生滅滅,變變幻幻,陸離光怪,鬼使神差,而其中的原動力則大致可以歸根於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此外,還有形影不離,對立而又統一的陰陽的交互作用。

造化之機,不可沒有生化,也不可沒有制約。客觀物質世界如果沒有生化則勢必了無生機,變成死水一潭,沒有制約則又易亢而為害,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五行的生克要妙,竟是這般地神靈,這般地偉大,以至於宇宙間整個的物質世界,在動態中求得了總體的平衡。

這裡先說相生,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最後又由木生火,從頭開始,並從而循環往復,直至永遠。

再說相剋,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最後又由木克土,從頭開始,並也從而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又由此可見,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無不例外地有著我生、生我,我克、克我的雙邊關係。對於我生和生我,古人把它喻之為母、子關係;對於我克和克我,則又有“所勝”和“所不勝”的說法。

五行哲學觀誕生的千百年來,早已根深蒂固地深入到博大精深的各個學術領域中去了。這不僅表現在哲學、科學、天文學、地理學上,還廣泛表現在三教九流,醫、卜、星、相中。

《五行體性》

體者,以形質為名。性者,以功用為義。以五行體性,資益萬物。故,合而辮之。

木居少陽之位,春氣和煦溫柔,弱火伏其中。故木以溫柔為體,曲直為性。

火居老陽之位,炎熾赫烈。故火以明熱為體,炎上為性。老陽之位,陽氣至此而極,陰氣至此而生。

土在四時之中,處季夏之末,陽衰陰長。居位之中,總於四行,積塵成實。積則有間,有間故舍容。成實故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實為體,稼穡為性。

金居少陰之位,西方成物之所。物成則凝強,少陰則清冷。故金以強冷為體,從革為性。

水居老陰之位,以寒虛為體,潤下為性。老陰之位。陰氣至此而極,陽氣至此而生。

『洪範』雲:「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是其性也。

『淮南子』雲:「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陰之寒氣反者為水。積陽之熱氣反者為火。」

水雖陰物,陽在其內。故水體內明。

火雖陽物,陰在其內。故火體內暗。

木為少陽,其體亦含陰氣。故內虛,外有花葉,敷榮可觀。

金為少陰,其體剛利,殺性在外,內亦光明可照。

土苞四德,故其體能兼虛實。

『洪範傳』曰:

「木曰曲直者,東方。」『易』雲:「地上之木為觀。」言春時出地之木,無不曲直,花葉可觀,如人威儀容貌也。『許慎』雲:「地上之可觀者,莫過於木。故相字目傍木也。」

古之王者,登輿有鸞和之節,降車有佩玉之度,田狩有三驅之制,飲餞有獻酢之禮。無事不巡幸,無奪民時。以春農之始也,無貪慾姦謀,所以順木氣。木氣順,則如其性茂盛敷實,以為民用。直者,中繩。曲者,中鉤。若人君失威儀,酖酒欲,淫縱,重徭,厚稅,田獵無度,則木失其性,春不滋長,不為民用。橋樑不從其繩墨。曰-木曰曲直也。

「火曰炎上。」炎上者,南方。揚光輝,在盛夏,氣極上。故曰-炎上。上王者,嚮明而治,蓋取其象。古者明王南面聽政,攬海內雄俊,積之於朝,以助明也。退邪佞之人臣,投之於野,以通壅塞。任得其人,則天下大治,垂拱無為。易以離為火、為明。重離,重明,則君臣俱明也。明則順火氣,火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能成熟。順人士之用,用之則起,捨之則止。若人君不明,遠賢良,進讒佞,棄法律,疏骨肉,殺忠諫,赦罪人,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則火失其性,不用則起,隨風斜行,焚宗廟宮室,燎於民居。故曰-火曰炎上。

「土曰稼穡。」稼穡者,種曰-稼,斂曰-穡。土為地道,萬物貫穿而生。故曰-稼穡。土居中,以主四季,成四時,中央為內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古者天子至於士人,宮室寢處皆有高卑節度。與其過也寧儉。禹卑宮室,孔子善之後。夫人、左右妾,媵有差。九族有序,骨肉有恩,為百姓之所軌則也。如此順中和之氣,則土得其性。得其性則百榖實,而稼穡成。如人君縱意廣宮室,臺榭鏤雕,五色罷盡,人力親疏無別,妻妾過度,則土失其性。土失其性則氣亂,稼穡不成,故五股不登,風霧為害。故曰-土曰稼穡。

「金曰從革。」從革者,革更也。從範而更形,革成器也。西方物,既成殺氣之盛。故秋氣起而鷹隼化,此殺、生之二端。是以白露為霜。霜者,殺伐之表。王者教兵,集戎事以誅不義,禁暴亂以安百姓。古之人君,安不忘危,以戒不虞。故曰:「天下雖安,忘戰者危國。邑雖強,好戰者必亡。」殺伐必應義,應義則金氣順,金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者,工冶鑄作,革形成器。如人君侵凌好攻戰,貪色、賂,輕百姓之命,人民騷動,則金失其性,冶鑄不化,凝滯涸堅,不成者眾。秋時萬物皆成,百榖已熟。若逆金氣,則萬物不成。故曰-金曰從革。

「水曰潤下。」潤下者,水流溼,就汙下也。北方至陰,宗廟祭祀之象。冬陽之所始,陰之所終。終始者,綱紀時也。死者魂氣上天為神,魄氣下降為鬼,精氣散在於外而不反。故為之宗廟,以收散也。『易』曰:「渙,亭。王假有廟。」此之謂也。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孝乎。故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后親蠶,以供祭服。敬之至也。敬之至則鬼神報之以介服。此順水氣,水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泉源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廢祭祀,慢鬼神,逆天時,則水失其性,暴出漂溢,沒溺壞城邑,為人之害。故曰-水曰潤下也。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五行體別生死之處不同,遍有十二月、十二辰而出沒。

以五行體性:

木受氣於申,胎於酉,養於戌,生於亥,沐浴於子,冠帶於醜,臨官於寅,王於卯,衰於辰,病於巳,死於午,葬於未

木受氣於亥,胎於子,養於醜,生於寅,沐浴於卯,冠帶於辰,臨官於巳,王於午,衰於未,病於申,死於酉,葬於戌

金受氣於寅,胎於卯,養於辰,生於巳,沐浴於午,冠帶於未,臨官於申,王於酉,衰於戌,病於亥,死於子,葬於醜

水受氣於巳,胎於午,養於未,生於申,沐浴於酉,冠帶於戌,臨官於亥,王於子,衰於醜,病於寅,死於卯,葬於辰

土受氣於亥,胎於子,養於醜,寄行於寅,生於卯,沐浴於辰,冠帶於巳,臨官於午,王於未,衰病於申,死於酉,葬於戌。

戌是火墓,火是其母,母子不同葬,進行於醜。

醜是金墓,金是其子,義又不合,欲還於未。

未是木墓,木為土鬼,畏不敢入,進休就辰。

辰是水墓,水是其妻,於義為合,遂葬於辰。

昔舜葬蒼梧,二妃不從,故知合葬非古。然季武子云:「自周公已來,未之有改。」詩云:「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蓋以敦其義合,骨肉同歸,水土共墓,正取此也,又以四季釋所理歸於斯。

高堂隆:「以土生於未,盛於戌,壯於醜,終於辰。」辰為水墓,故辰日不哭,以辰日重喪故也。袒踴之哀,豈待移日,高堂所說,蓋為浮淺,其生王意,又別是一家。

五行書雲:「土雖有寄王於火鄉,生於巳,葬於辰,然土分王四季,各有生死之所。」

辰土受氣於申酉,胎於戌,養於亥,生於子,沐浴於醜,冠帶於寅,臨官於卯,王於辰,衰病於巳,死於午,葬於未。

未土受氣於亥子,胎於醜,養於寅,生於卯,沐浴於辰,冠帶於巳,臨官於午,王於未,衰病於申,死於酉,葬於戌。

戌土受氣於寅卯,胎於辰,養於巳,生於午,沐浴於未,冠帶於申,臨官於酉,王於戌,衰病於亥,死於子,葬於醜。

醜土受氣於巳午,胎於未,養於申,生於酉,沐浴於戌,冠帶於亥,臨官於子,王於醜,衰病於寅,死於卯,葬於辰。

孝經援神契雲:「五行土出利,以給天下。」

龜經雲:「土木動為辰土,火動為未土,金動為戌土,水動為醜土。」

又云:「甲乙、寅卯為辰土,丙丁、巳午為未土,庚辛、申酉為戌土,壬癸、亥子為醜土。」

凡五行之王各七十二日,土居四季,季十八日,並七十二日,以明土有四方生死不同,此蓋卜筮所用。若論定位、王相、及生死之處,皆以季夏六月為土王之時。

禮記雲:「中央土在季夏之後,此則歲之半處,四時之中央,天社、地神、人鬼,又並在未,坤亦在未,卦主於土。」故云:「土德於未,終於醜。」易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此則明土王定於未,墓定在辰也。

五行皆以父母臨官中,生者取其盛壯能生養義,唯金在火中生者,巳中有方壯之土,能生金也,金非火不革其形,故金在火中生。又云:「金生癸中者,金父土戊己,寄治丙丁,父不能獨養,要須母也。」金在南方,值巳火,金得火方化,金化而水生,戊己土有化生之水,則金不畏火,巳含水氣,則金之繼母也。五行皆以葬後之月而受氣者,以其死還復生,神氣不絕故也。

八卦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代表陰,稱為爻,三個爻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五行八卦分為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五行”具體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學說,一直是中國古代先賢從事各種研究的工具與方法,無論道家、醫家、兵家、儒家、史家、雜家、歷算家都必須精通“五行”。八卦,是陰陽、五行的延續,也或將萬物分作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和兌。八卦通常運用在方位、測卦、風水等學科上。而最能將八卦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梅花易數這學科。

八卦最初是無極(無極是混沌之地),傳說盤古開天,劈開無極,輕的上升,重的下降,然後有兩儀(兩儀:就是指陰陽兩股氣,陰氣聚集化成了水,陽氣聚集化火,水與火就是陰陽兩氣的精華),接著是四方(四方:東木南火西金北水),四方兩兩成象就是四象(四象:東南木火西南木金西北金水東北水木),而四方加上四象就形成了八卦,這就是五行八卦的由來。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四象人之類型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根據四象劃分人體陰陽之氣,並以此與人的生理特點和外表形態來解析人的個性類型。

一、太陰型人。心理特徵是貪而不仁,表面謙虛正經,內心城府很深,好得而惡失,喜怒不形於色,坐看別人成敗,再決定自己的動向。這種人體內陰陽不和,緩筋厚破,面色陰沉暗黑,雙目常下視,故作卑躬屈膝,春夏易患病。

二、少陰型人。心理特徵是貪圖小利,常存害人之心,對他人失敗而滿足,為他人有獲而嫉妒,缺乏情感。這種人六腑不調順,行動鬼祟,站時躁動不安,行時俯伏難直立,春夏易患病。

三、陰陽和平型人。心理特徵不計名利,心境安寧,不貪慾妄想和過分歡欣,不與人爭,善適時令,以德感人而無所畏懼。這種人陰陽之氣和諧,血脈調順,舉止大方,態度嚴肅,目光慈祥,開朗坦蕩,光明磊落。

四、太陽型人。心理特徵是過於自信,意氣用事,高談闊論,好高騖遠,且庸俗平常,不知改過。這種人多陽而無五、少陽型人。心理特徵是自尊心強,愛虛榮,善交際,不願默默無聞,自我炫耀。這種人經脈小而絡脈大,氣外洩,立時愛仰頭,走路時搖晃,喜歡兩臂肘反挽在背後,秋冬易患病。

相互關係

十二地支陰陽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

醜、卯、巳、未、酉、亥,屬陰。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天干五行

甲、乙屬木,位東方。 丙、丁屬火,位南方。

戊、己屬土,位中央。 庚、辛屬金,位西方。

壬、癸屬水,位北方。

地支五行

寅、卯(辰)屬木,司春位東方。

巳、午(未)局火,司夏位南方。

申、酉(戊)屬金,司春位西方。

亥、子(醜)屬水,司各位北方。

辰、未、戌、醜屬土,司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位中央。

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天干相沖

甲庚沖、乙辛沖、壬丙沖、癸丁沖、戊己位中央無方沖。

天干相剋

甲、乙木剋戊、己土。 丙、丁火剋庚、辛金。

戊、己土剋壬、癸水。 庚、辛金剋甲、乙木。

壬、癸水剋丙、丁火。

地支三會

寅卯辰三會東方木。已午未三會南方火。

申酉戊三會西方金。亥子丑三會北方水。

地支三合

申子辰三合化水。亥卯未三合化木。

寅午戌三合化火。巳酉丑三合化金。

地支六合

子醜合化土。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火。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醜未相沖。

寅申相沖。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巳亥相沖。

地支相刑

寅巳相刑。巳申相刑。

申寅相刑。醜戌相刑。

戌未相刑。醜未相刑。

子卯相刑。子午相刑。

卯未相刑。

辰刑辰。午刑午。酉刑酉。亥刑亥。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醜未相害。

寅已相害。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酉戊相害。

五行生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地支藏幹

子藏癸水。午藏丁火、己土。

醜藏己土、癸水、辛金。未藏己土、乙木、丁火。

寅藏甲木、丙火、戊土。申藏庚金、壬水、戊土。

卯藏乙木。 酉藏辛金。

辰藏戊土、乙木、癸水。戌藏戊土、辛金、丁火。

巳藏丙火、戊土、庚金。亥藏壬水、甲木。

十二月建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十月建亥。

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天干序數

甲數一、乙數二、丙數三、丁數四、戊數五

己數六、庚數七、辛數八、壬數九、癸數。

地支序數

子數1、醜數2、寅數3、卯數4、辰數5、巳數6

午數7、未數8、申數9、酉數10、戊數11、亥數12

旺相休囚絕

木:旺於春(最旺),相於冬(次旺),休於夏(衰),囚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衰),絕於秋(最衰)

火:旺於夏(最旺),相於春(次旺)休於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衰),囚於秋(次衰)絕於冬(最衰)

土::旺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天(最旺)相於夏(次旺),休於秋(衰),絕於春(最衰)

金:旺於秋(最旺),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次旺),休於冬(衰),囚於春(次衰),絕於夏(最衰)

水:旺於冬(最旺),相於秋(次旺),休於春(衰),囚於夏(次衰),絕於立春、立秋4立冬前各十八天(最衰)

五行與風水

風水術中有關五行的情況遠非這樣簡單,而是異常複雜。除了以上所說五行,亦即正五行外,尚有洪範五行、八卦五行、納音五行等。比如洪範五行,又有宗廟五行或大五行,其訣有云:

甲寅辰申大江水,戌坎申辛水亦同,震艮巳三原屬木,離壬乙丙火為宗,兌丁乾亥金生處,醜癸坤庚未土中。

對於這種洪範五行,王玉德在《神秘的風水》中開解其結道:“洪範五行以窮山音。它以八卦交通,演而伸之為二十四位五行變化之情。所謂八卦變通,十分複雜,由是爻變而成:甲本屬木,納於乾宮與坤交,以坤之上下二爻,交換乾之上下二爻,化成坎象,甲隨坎化,遂屬水。乙本屬木,納於坤宮,與乾交,以乾之上下二爻,交換坤之上下二爻,化成離象,乙受離化,遂屬火。丙本屬火,納於艮宮,艮與兌對,以兌之下爻,交換艮之下爻,化成離象,丙隨離化,遂屬火。丁本屬火,納配艮宮,兌與艮對,以兌之上爻,交換艮之上爻,化成乾象,丁受乾化,遂屬金。庚本屬金,納配於震,震與巽對,以巽之下爻,交換震之下爻,化成坤象,庚受坤化,遂屬土。辛本屬金,納配於巽,巽與震對,以震之上爻,交換巽之上爻,化成坎象,辛受坎化,遂屬水。壬本屬水,納配於離,離與坎對,以離之中爻,交換坎之中爻,化成乾象,壬受乾化,本當屬金,因納於離火,火焰金消,不能自立,退而附於離,遂屬火。癸本屬水,納配於坎,坎與離對,以離之中爻,交換坎之中爻,化成坤象,癸受坤化,遂屬土。”

由於風水術中應用五行,彼此各搞一套,所以日長時久下來,紛紛紜紜,造成嚴重混亂。為此,宋人褚泳在《祛疑說》中慨嘆:“向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參地理之學,雖各守其師說,深淺固未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二說,莫之適從。自古所用大五行,雖郭璞《元經》亦守其說,謂之山家五行。然先輩皆謂莫曉其立法之因,既無可考之理,古今豈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蔣文舉只謂得楊筠松之學。又有蜀中一家,謂是希夷先生之傳,亦以子亥為水,巳午為火,與蔣說同?而獨以壬位為火。”

在風水術中,除了干支紀日外,最主要的還是經常結合著干支的五行屬性和方位來闡述風水學上的一些問題。因此不懂得五行的屬性和方位,還是啃不動風水術這塊硬骨頭的。

關於天干的五行屬性和方位,可以簡要地歸納為這樣五句話,即:

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甲、乙的五行屬性是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方位居東;

丙、丁的五行屬性是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方位居南;

戊、己的五行屬性是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方位居於中央;

庚、辛的五行屬性是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方位居西;

壬、癸的五行屬性是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方位居北。

地支的五行屬性和方位,則比天干要來得稍許複雜一點,大要如下:

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丁屬水;辰、戌、醜、未屬土。

在方位上,由於十二地支彼此瓜分著東、南、西、北的四個方位,因此把它列成圖像,就是:其中子是正北,午是正南,卯是正東,酉是正西,其他則醜正北偏東,寅正東偏北,辰正東偏南,巳正南偏東,未正南偏西,申正西偏南,戌正西偏北,亥正北偏西。

《易經·繫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白話易經》說:“伏羲畫八卦,為我國文字的雛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國文化的開端。”雖然從大量出土的殷朝青銅器看,我國文化的發展到了殷朝,已經極為異彩斑斕了,可是被讀書人奉為經典的《周易》,卻多半公認為是周文王演進了伏羲八卦才得以最後確定下來的。

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是神秘而又與現代科學息息相通的爻。爻有陰爻陽爻的分別,其中陽爻作“”,陰爻作“”。近代學者郭沫若認為“”象男陰,“”象女陰,錢玄同在他以前,也曾有過乾象男陰,坤象女陰的提法。由於男女交媾,萬物化生,因此隨著陰爻陽爻的交互作用,演化出了男女、父母、天地、剛柔、水火等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至於積爻成卦的卦象、方位,以及它們各自的象徵意義,則大致可以列成這樣的表格,以清眉日。

在風水術中,用得較多的還是八卦的方位,現將文王八卦,亦即後天八卦方位列成圖像,以便記憶。

與文王八卦方位不同的是,在伏羲八卦,亦即先天八卦中,以坤代表冬至和正北方,震代表立春和東北方,離代表春分和正東方,兌代表立夏和東南方,乾代表夏至和正南方,巽代表立秋和西南方,坎代表秋分和正西方,艮代表立冬和西北方。為此邵子有云:“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關於八卦轉向的順逆,後世也時有所用,只是在方位的確定上,由於風水術中多以文王八卦定向,因此對於伏羲八卦,便就只是聊備一格了。

天干地支和陰陽五行八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