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源於古曆法,而後被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採用,做為時空參照。中國風水學廣泛採用干支,用來辨方正位,尋求天地人的時空相順,而避免相剋。

干支,又稱“幹技”,古人將它們比為樹幹與樹枝,幹強枝弱,以幹為主,枝為輔之。故名: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記日,地支記月、時,天干與地支配合記年。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用干支配合來紀年月日時,是我國特有的方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將它們依次從頭到尾互相排列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來源於土水木三星的天文相會現象。木星繞太陽一週約十二年,土星繞太陽一週約三十年,水星繞太陽一週約0.25年,它們之間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年。也就是說大約六十年土、水、木三星相會。十二月建制來源於太陰,即月亮在地球繞太陽一週期內,月亮環繞地球約十二週,即十二個月。

由三個六十甲子推得一百八十年,叫三元。第一個甲子年為上元,第二個為中元,第三個為下元,這就是風水學的三元運氣說。現代天文學證實,三元(一百八十年)是“九大行星”的會合週期。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中國風水學稱“九星連珠”。中國採用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從黃帝開始計算的。 現代沿用的陰曆,是夏曆。《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中國風水學使用的年月日時,是採用夏曆,實際是陰陽合曆,俗稱農曆,以含立春之月為正首。這便是中國古天文學的“鬥建”或稱“十二月建”。鬥建的意義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鵑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裡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與月份更密切配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原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紀時,採用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謂“小時”有“小的時辰”的意思,也就是半個時辰。若遇上這一時刻一秒不差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時辰的交界處,就應該算作下一個時辰。比如正一點,應算作丑時;正三點,算作寅時。其它類推。

中國風水學,特別要求算出準確的年、月、日、時的干支,然後才能由此推測出天地人之間的時空關係,即宇宙參照系。年月日時,古人又稱“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有一天干和一個地支,四柱加起來共八個字,所以又稱為“八字”。先得準確地推出人、事、物的八字,這在中國風水學中至關重要。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四柱,即八字推算比較難記,可用以下查表方式:

l)推年干支:以夏曆為準。可查閱日曆書,如萬年曆,找出陰曆的當年的干支,這很簡單(也可按六十甲子年表中的排列次序逐年推算)。但同時必須注意的是要同時查閱一下節氣,以每年的“立春”作為劃分一年的真正界限(而不能光以正月初一為界)。如果時刻在正月立春之前則要用上一年的干支;如果時刻在本年十二月立春之後,則要用下一年的干支。

例如:陽曆1998年2月3日出生,則年干支為上一年1997年干支:丁丑。

陽曆 1998年2月 4日辰時以後出生(即 8點 53分以後),則年干支為:戊寅。因為1998年的立春是2月4日辰時8點53分。按照習慣,如果恰在立春這一點出生,應算在下一年。

2)推月干支 由已知當年的天干,就可以查閱下表來找出當月的干支了:

但是也必須特別注意,一定要同時查看當時的節氣,來確定真正的月份界限(而不能僅以每月的初一為界)。在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裡.凡是依次為單數的叫“節”;而雙數的叫作“氣”。推月要以“節”為界。如果時刻在本月的節前,就要用上個月的干支;如果時刻在本月的下一個節之後(即是說下一個月的節提前來到本月底了),就得用下個月的干支。因為在陰曆中常有月份與節氣打亂了的現象。一般,以萬年曆為準。

注意:以上是干支曆法的普遍規定,而在八卦中則有所不同,即所謂“一節管三氣”,那時運用的“節”與‘氣”,則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分配方法。

何謂“天干”?何謂“地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