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才杨修真的是因为耍小聪明才死的吗?

小小嬴政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名满天下

杨修出生于公元175年,是弘农杨氏的嫡脉,自从聪颖,号为神童。东汉盛行儒学,风化最美,而杨家是书香门第,自杨震担任太尉以来,接连四代,都有家族中人出任三公(司徒、司马、太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与当时的袁氏并称“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与汝南袁氏在军界颇有人脉不同,杨氏一族以诗书传家,世为大儒,为当时天下名士所重。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与杨修的父亲杨彪同朝为官。有一次过府拜望,看到时年9岁的杨修,指着盘子中的水果打趣道:“杨梅是你们家的吗?”杨修回答说:“我还不知道孔雀原来是孔夫子的家禽呢!”

(杨修25岁进入丞相府)

杨氏一族,世代为朝廷大员,皇恩浩荡,又因为是诗书传家,所以政治立场上忠于汉室。杨彪虽为文臣,却生得正直伟岸,颇有武人气。时逢黄巾作乱,汉室倾危,后有董卓、郭汜、李傕之乱,杨彪一直待在皇帝身边,忠心护主,几次差点被杀。汉献帝转危为安后,任命他做尚书令。曹操奉天子迁都许昌,设宴款待群臣,不由得露出志骄意满神色,看到杨彪脸色深沉庄严,恐惭不已,因此借故上厕所中途就退走了。

曹操托名汉相,大辟天下名士,积极拉拢世家大族,颍川荀氏、钟氏、河内司马氏、弘农杨氏都在征辟之列。杨修即在此时进入相府,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算是级别相当高的行政官僚了。当时曹操连年征战,各种军旅、民政等事务,杨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很多人都认为处理很是周到。杨修擅于揣度上意,曹操也曾夸赞他说:“德祖(杨修的字)才思快我三十里。”

(曹操曾夸赞杨修才思敏捷)

二子争立:杨修难独善其身

曹丞相权势越来越大,封侯封王,又加九锡,还能剑履上殿,分封建国,是高祖以后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曹操年事渐高,诸公子争立。曹彰早就向曹操表明愿意做一个将军,曹操大笑,呼之曰“黄须儿”。因此参与到世子之争的就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都极具文才,以曹植为甚,公元210年,邺城铜雀台建成,曹操大宴同僚,曹植第一个完成做赋,辞藻华丽,后来还被诸葛亮借去气周瑜。曹操因曹植文才绝佳,而心意嘱之,对曹植寄予厚望。

公元214年,曹植23岁,曹操东征孙权,临走时对留守邺城的曹植说:“当年我23岁时就已经做了洛阳令了,现在想起来那段岁月一点也不后悔。如今你也23岁了,要努力啊!”曹植因此认为有资格争储,开始留心延揽幕僚。

杨修经常在曹操身边行走,能最快接触到核心信息,因此曹丕和曹植都曾有意拉拢。曹丕除了有文才之外,一直以国家继承人的要求律己,平时留心政务,收揽人心。曹植则以文交友,放荡不羁,在文人士子中名望颇高。兄弟两人对杨修都伸出了橄榄枝,曹植还经常写信给杨修,细读之下,竟如“情书”一般,情意绵绵。曹植平时遇到紧急事情,也经常去杨修处讨教,如此一来二去,杨修就被外界当成了曹植的心腹幕僚了。除了杨修之外,丁仪、丁廙兄弟也成了曹植的幕僚,曹丕则与司马懿、吴质为友,两派人物明争暗斗。

(曹丕、曹植争储)

杨修有急才,文章脱口而出,处理政务娴熟,因此在杨修的教导和指导下,曹植的夺储之路顺畅的多,曹操好几次都动了心思要立曹植为太子。可曹植在关键的几次事件中,屡屡做出让曹操失望的事情。曹植喝酒误事,又经常来找杨修弥补形象。杨修见曹植放荡不羁,曹操逐渐疏远他,因此也想与曹植保持距离,“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曹植屡次劳烦杨修,杨修也不敢说出决绝的话来。

此前曹操曾有意考验两个儿子的能耐,分别出了几个考题。由于杨修有近水楼台之便,就经常打小抄给曹植。有几次,曹操的考题刚刚送出去,答案就已经递进来了。曹植为了争宠已经不管不顾了,让曹操起了疑心,细查之下,原来是杨修暗中做了手脚。曹操当时很是气愤,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你的这个好儿子啊,依仗着家族势力,从不跟我一条心,擅自做主,我恨死他了。”杨修回到家后,估计他父亲杨彪也劝诫过杨修,让他不要自作聪明,要谨慎从事。

(曹植的放荡不羁连累了杨修)

理念不同:终与丞相分道扬镳

《杨修传》里说杨修很是“谦恭”,一个谦恭的人怎么会处处显露小聪明呢,而且还自以为得计?作为办公厅主任,如果恃才傲物,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曹丞相在梦中杀人,本意是要震慑刺客,杨修却明说“丞相不在梦中而君在梦中”,让曹操的奸诈心思露于人前,让曹操心里生恨。

杨修诗书世家,又以政事见长,怎么理解他要这么做事呢?

只能有一个原因:杨修的政治立场与父亲相同,都是尊汉派。杨彪到了许昌后就赋闲在家,不愿曹丞相的朝廷的官。杨修耳濡目染,对曹丞相越发膨胀的野心产生本能的抵触。

因此杨修在曹丞相初起时,曾经努力为其工作,希望能帮助汉室的名相匡扶汉室。当曹操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对世家大族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时,杨修的心思也就变了。他恃才傲物,可能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在杨修的世家大族的立场反对曹操的本能。让曹操内部生乱,让曹操脸上无光,让曹操日子不安生,这成为了杨修工作的宗旨。

而杨修虽然也明白,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即使他是世家公子的身份也难保他活命,但是求仁得仁,可能杨修早就想好了这样的结局吧。

(曹操的称孤之路步步惊心)

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杨修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扶持曹植以对抗曹丕的计谋又被曹操识破,他的政治理想已经终结了,如荀彧一样,在曹操封王后选择了自杀以表示忠于汉室。他活着,只是因为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还对世家们怀有善意,希望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然而,曹操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在公元219年末,邺城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叛,多有世家公子参与其中。曹操平定了叛乱,杀了一大批人,老年的曹操也不忌惮得罪世家大族了,开始着意摧毁世家大族,罪过归己,而给曹丕留下对世家大族树恩的机会,随后曹操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杀死了他。

杨修死时,说“我固当死之晚也”,意思是我本来就该死,多活的几年算是赚到了。这可能是杨修父亲在数年前就跟杨修说过的曹操写的那封信“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有关,那个时候曹操杀心已起。不管此后杨修如何去做,总不能让曹操满意,君臣嫌隙已生,原来的优点,都成了缺点,都成了被杀的理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曹魏建政:天命在吾,我为周文王也

杨修死于曹操欲以杀威震慑世家大族的政治用心,与杨修的小聪明无关。当然,杨修被卷入立储事件,是被杀的直接理由,但是却不是根本原因。

曹操在临死前一年,杀了很多人,说过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脏活累活都让一个快入土的老头子做了吧,我不杀杀他们的威风,丕儿要当皇帝,如何给这些人树立恩德呢?

杨修死后,曹操在大街上遇到了杨修的父亲杨彪,当时他已经年近80岁了。曹操跟他打招呼说:“你怎么这么瘦了?”杨彪是个政治家,回答曹操说:“我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让孩子在冒犯明公之前就将他杀掉。到现在还有舐犊之情,所以才会清瘦至此。”

曹操听罢,很是惭愧,施礼之后走开了。百余日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王,数月后,被劝进篡汉,当了皇帝。曹植哭的死去活来,既是哭杨修,也是哭自己,还给杨修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朋友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心情。

曹丕对待世族大家一反曹操的高压政策,命令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与世家大族实现了妥协,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曹丕也曾故剑情深)

王髦曾送给杨修一把宝剑,杨修转赠给了曹丕,曹丕很爱惜。后来曹丕做了皇帝,在洛阳时,追思杨修,说:“这是当年杨修送给我的剑,原是王髦的。如今剑在,王髦在哪儿?”左右将王髦召来,曹丕赐给了他一些财物。这一件事,有点像故剑情深的意思。

杨修与荀彧一样,都是求仁得仁,舍生取义的士大夫代表。我们不能因此说他迂腐,不识时务,有些东西总要有人坚守,有些东西总要有人开拓。有的人留下是为了继承,有的人前行是为了发展。他们与曹丞相都是聪明人,都深知彼此缘分已尽,各自成全。

曹操首开霸府政治,历代以来为权臣所效仿,是汉朝以来国家更迭的新模式,避免了秦末模式大范围的动荡。然而,国家兴亡虽属正常历史演进,但是曹魏政权仍然开了篡权先例,曹魏热衷于对外征战,却对政权合法性宣传不足,名教礼仪斯文扫地,使得社会政治风气远离了风化之美,强取豪夺成了主流价值观。

杨修的子孙在魏晋都被重视,毕竟是世家大族,晋武帝特别喜欢杨氏女子,娶了两位做皇后。此后,弘农杨氏一族代有人才,隋朝皇帝杨坚即出自这一支脉。


而知而行


说杨修之死是因为耍小聪明,这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他以小聪明卷入到立储之争,终于在权力的漩涡中被吞没了。

杨修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家族“四世太尉”,就是连续四代都出过太尉,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相比也毫不逊色,他的老爹杨彪曾护驾汉献帝东返,立了不少功。杨修经纶满腹,在当时文人中相当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他博学多才,很有些小聪明,可以从几件小事情看得出来。

譬如他任主簿时,相国府正好在修缮大门,曹操前来视察,看完后一言不发,只令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转身离去了。其他人都不晓得这是何义,杨修一看,“门”内写个“活”字,便是“阔”,曹操正力行节约,觉得这个大门修得太大了,太阔气了。后来杨修把门改小了,果然称了曹操的意。

又有一回,有人给曹操献上一杯可口的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看。大家轮番传递,不知曹操在搞什么鬼。传到杨修手中时,杨修把杯盖打开,舀了一小口吃。众人不由得大惊,丞相的东西你也敢吃么?杨修微微笑道:“合字,就是一人一口,曹公让我们品尝,这有什么可怀疑呢?”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杨修随军而行。当时曹操面临两难选择,进攻嘛,打不赢刘备,防守嘛,太被动了。手下的将领不知所措,便前来询问曹操,曹操含糊地答了两个字:“鸡肋。”大家听了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这时杨修笑道:“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曹公是要打道回府了。”果不其然,不久后,曹操便撤兵走人了。

可以说,杨修聪明过人。不过,他也终于毁于小聪明上。在立太子一事上,他与丁仪站在一边,经常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才干,怂恿他立曹植为太子。

曹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哥哥曹丕。为了逮住曹丕的小尾巴,杨修与丁仪等广布眼线,只要曹丕稍有疏忽,就将其打翻在地。曹丕百密一疏,差点阴沟里翻船。

原来曹丕有个好朋友名唤吴质,担任朝歌地方长官。为了对付曹植一党,曹丕秘密召回吴质,依照制度,王子是不能与外地官员私下联络,否则可能被扣上一个阴谋政变的罪名。曹丕不敢明目张胆,把吴质藏在大竹筐里,用马车秘密送到家中。事情做得够隐蔽的,然而,这件事居然被杨修发现了。

杨修逮住曹丕的小辫子,大喜过望,马上告到曹操那儿去,说曹丕暗中勾结外地官员,图谋不轨。曹丕心里大恐,吴质比较沉着,当即密授一计。

第二天,又有一辆马车停在曹丕府门口,仆从们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内。杨修飞快禀报给曹操,曹操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杨修没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举,今天竹筐里装的是绢布,根本没有人!杨修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怀疑杨修故意诬告自己的儿子,挑拔是非。从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杨修,并为后来杀死杨修埋下伏笔。

立储之争最终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杨修知道自己的处境相当糟糕,有意与曹植保持距离。只是杨修不主动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动找上门,找他喝酒,谈诗论文。再怎么说曹植也是个公子,杨修不能也不敢拒绝,这层关系让他最终送了小命。

当时曹操对曹植颇为失望,有时便发道手令训训儿子,依照惯例,曹植得写一封答复信。杨修这个人太聪明了,颇能揣测曹操的想法,从其语言中揣测意图,事先草拟了十几条答辞,交给曹植。曹操的训令刚到,曹植便从杨修的答题库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很快便把写就的答复信交到父亲大人手中。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这么快,仿佛事先早有准备似的。他便悄悄地调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杨修泄露了他的意图。

这下子曹操火了。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便是身边的人不可靠。泄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现,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杀意顿起。当然,曹操之所以必杀杨修,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原因,前面说过,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争位战中,多次打小报告,令曹操生厌;另一个原因,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在此之前,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计较杨修的出身。然而一旦他认定杨修不忠,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个特殊的身份,毕竟是袁氏家族的人,其心必异啊。

聪明与智慧有时是不同的,杨修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扫出局。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机密。杨修是曹植一党的核心人物,他的死预示着曹植永无翻盘机会。


君山话史


杨修死得可惜,死得苍凉,死得让人扼腕叹息。他的小聪明是他死的原因之一,也是曹操杀他的借口。


杨修出生于弘农杨氏,家族是东汉末年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门阀。这个家族以杨彪(杨修他爸)为首,杨修是未来的家族继承人。弘农杨氏的政治理念保守,一直以汉臣自居,与曹操政见不一致。曹操在夺权的过程中,必然会清理汉臣,减轻篡汉阻力。杀了杨修,也就拔掉了弘农杨氏的这颗眼中钉。


在曹丕与曹植的争斗中,杨修选择了趣味相投的曹植。当曹植夺嫡失败,杨修作为曹植的党羽,迟早都会被清理。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出现的政治斗争,曹操替曹丕除掉杨修。




杨修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有多聪明多智,处处表现锋芒毕露,这让同为文人的曹操心生嫉妒。



杨修之死告诉我们:不管在政界还是职场,选边站队都是一门艺术,选对了鸡犬升天,选错了任人宰割。无论多么有才华,也要大智若愚,懂得藏拙。


陈陈秋媚


杨修175年至219年字德祖,东汉(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文学家,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196年至220年被推选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任曹营军事主薄,与曹操,司马懿等一齐共事,杨修之事是九年制语文第十七课的一篇课文,原(三国演义)又称(三国通俗演义)。

在魏,蜀作战的疆持阶段,蜀国利用有利地形坚守不出,曹军久攻不下,在一次为〈鸡肋〉的口令中杨修已知曹操想撤兵,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是杨修告之了夏候,修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后被曹操得知,以扰乱军心,泄露军事机密治罪之死。

其实这并非楊修的真正死因,真正的死因是杨修参与了曹家的夺嫡之争,与曹植出谋画策,站错队,杨修不死曹内部不会太平,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惜了一代奇才。再见!



9紫气東来


杨修之死,可以说是多种病灶导致的:

恃才放旷是慢性病。

杨修有才,连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祢衡也都佩服。几次在曹操面前的小聪明让曹操很不爽,比如曹操写“一盒酥”,就他知道是“一人一口酥”给吃掉了。比如曹操在新建好的大门上写一个“活”字,他就知道这是嫌门“阔”了,让拆了重新建。比如曹娥碑上蔡邕题写的“黄娟幼妇外孙韲臼”八个字,他就比曹操早三十里猜出是“绝妙好辞”之意。曹操外面表扬,心理十分不爽,毕竟曹操也自恃有才,却几次落了下风,焉能不别扭!

参与立储之争是致命伤。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候的确是有过犹豫,曹植有才,曹丕政治上更成熟而且是长子。而杨修明目张胆的参与之中,给曹植出了不少主意,使曹操的许多测试工作付之东流,比如他把曹操想要问的问题押宝告诉曹植,曹植事先准备好对答如流,曹操后来知道是杨修教的岂能不恨!更要命的是,曹植在储位之争中落败了,他的党羽岂能有好下场,即使曹操不杀杨修,也很难想象曹丕会饶过杨修,毕竟他对自己亲弟弟都那么狠,而且对其党羽也一网打尽了!

扰乱军心是急性病。杨修最终死在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上,罪名是扰乱军心,这可真的是死罪啊,而且还真让人说不出什么来,毕竟大敌当前你猜测主帅意图让大家提前做好打道回府准备,的确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安,所以曹操杀他也算是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事就是个引子,这个急病一发,把并发症——恃才放旷、参与立储之争等“病”都勾起来了,“病人”杨修在劫难逃了!


文综史组


泻药。@头条家的史先生

是也不是,要看从哪个角度说。

杨修出身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弘农杨氏,而弘农杨氏是汉末数一数二的门阀士族,在当时大概只有汝南袁氏能和杨修比出身。而且,杨修还是袁氏的外甥。也就是说,他身上有当时声名最为显赫的两个家族的血脉。

出身于如此显赫的家族,而且又出名很早,和当时的名士孔融成了忘年交。曹操对他的能力也非常肯定,他在曹操的相府中又历任要职,当过主簿。资历与司马懿相近,年龄也相近,都是曹操作为后备梯队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是要留给子孙用的。

而且,杨修被杀的时候,他父亲杨彪还活着。杨彪也不是一般人,作为弘农杨氏的嫡传,他也曾经担任过太尉,在汉献帝被董卓强迫迁都到长安的时候,杨彪也是追随着的。后来汉献帝逃出长安,被曹操迎奉到许都,杨彪也跟着到了许都。

即便是到许都之后,杨彪也仍然是汉献帝比较信任的人,曾经担任尚书令。虽然当时的汉献帝的朝廷已经完全是空架子,但杨彪仍然是曹操有些忌惮的人。曹操为了加强对汉献帝的监控,罢免了杨彪,才改由荀彧担任尚书令。

杨修被杀之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收揽人心,搜罗当时的门阀士族和汉朝遗老,荣宠备至,其中就曾想过让杨彪担任太尉,但杨彪表示拒绝,其实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这才轮到了贾诩。贾诩当了太尉,孙权听到消息后就表示嘲笑。如果是杨彪当太尉,孙权当然就没话说了。

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对杨修这样一个出身背景都很特殊的人,当然不能随随便便说杀就杀了,如果不是有什么他认为必须杀的理由,他是不可能动手的。所以小聪明之说不可取,否则,曹操为什么不杀公然骂他、侮辱他的祢衡呢?

那么,让曹操决心不顾杨彪的面子,不顾及得罪弘农杨氏的可能后果,杀了杨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杨修自己轻浮,在事关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曹操都还没决定立曹丕为嗣,还是立曹植为嗣,杨修却选择了站在曹植一边,支持曹植,帮助曹植夺嫡。而且,因为杨修有能力,应变能力又比较强,所以给曹植出了不少主意。

对比一下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应变的主意和贾诩给曹丕出的主意,就能看出来,和贾诩这种老谋深算的人相比,杨修虽然聪明,但是政治斗争经验实在是太贫乏了,完全没有搞懂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选择。贾诩给曹丕的主意很简单,让曹丕做一个好儿子就行了。而杨修给曹植的主意则是帮曹植应对曹操的考察,同时给曹丕挖坑。

再对比一下杨修和司马懿,也能看出来这种明显的差别。在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司马懿始终保持中立,曹操让他站那边,他就站哪边。曹操不说话,他就不掺和曹丕和曹植的争斗。因为,这意味着司马懿忠诚于曹操,而杨修则是在曹操还在的时候,已经站到曹植那边去了,这就等于背叛了曹操。

这两个简单的对比就能看出,虽然出身于四代太尉之家的弘农杨氏,但杨修却没有学会作为一个政治家最需要的品质,也就是审慎,反而经常表现得很轻浮,不够成熟老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确实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在曹操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嗣之后,当然就要开始考虑让曹丕顺利接班,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曹植心怀不满,与曹丕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两个儿子必然要死一个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剪除曹植的羽翼,让他失去威胁曹丕的能力。因为,仅靠曹植一个人,其实并没有能力反对曹丕。

而在曹操当时看来,在曹丕继位后,如果曹植有不臣之心,有能力帮助曹植反对曹丕的,最主要的就是杨修。因为杨修的家世和社会地位影响,也因为曹操知道杨修并不是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人,而是有切实的军事和政治才干的。所以,曹操选择了杀杨修来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


萧武


杨修之死,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鸡肋”那么简单。曹操之所以要诛杀杨修,是因为他犯了忌讳,一项极深的忌讳。

袁绍和袁术他们汝南袁氏,老是喜欢说自己老袁家是“四世三公”,就是说他们家连续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级别的高官。但是杨家就厉害了,“五世三公”,比袁家还多一代。这样的家族,在古代是当之无愧的豪族、大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士族。

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历来对士族是非常不感冒的,在他执政期间,一直在规避士族垄断政坛的局面出现。为此,他政治上推广“唯才是举”,积极以学识和能力而不是门阀来选拔官员;军事上击败士族的代言人袁绍,武力上暂时断绝了士族干政的可能性。

但是士族掌控朝政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曹操人为的阻断了这种趋势,却架不住潜移默化。比如在立储问题上,身为世家大族的杨修,就坚定地站在了曹植的背后。

很难说最后曹操没有选择曹植接班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曹操不喜欢接班人被士族控制却是事实。为此,他必须杀掉杨修以告诉天下人——只要我老曹还在,你们这些士族就别想染指最高权力!

可惜这事不由人,曹操尸骨未寒之际,曹丕就接受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全面向士族妥协。而这种妥协的最后结果,就是曹魏仅仅四十五年就被士族以当年同样的方式给反了水。



青言论史


三国时期因为天下纷争,所以,非常多的能人谋士纷纷各投明主以期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飞黄腾达的目的。

曹操阵营里,谋士如云,能人辈出。郭嘉,贾栩,荀彧,荀攸,程昱以及司马懿都是谋士中的极品。

和这些人相比,杨修基本上排不上号。

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但是聪明不等于智慧,就像他辅佐的曹植,虽“才高八斗”,也仅仅就是一个极品才子。

杨修聪明,反应机敏,才气文章也是多有建树,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些,作为一个“秘书”就非常称职,往大了说也就是最多负责文秘宣传工作而已。

所以,曹操对杨修的使用基本上是知人善任

但是,杨修此人,识人揣摩人有一套,但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所以他的一切,也就是“小聪明和抖机灵”,同时把“小聪明和抖机灵”当做大智慧炫耀。

说起来挺让人嫉妒,曹操此人不仅仅是自己文武韬略俱佳,他的几个儿子也是各个拿的出手:曹冲的聪明,曹植的才气,曹丕能文能武,也是开中国《文论》先河,位列“建安七子”之中。儿子曹彰尽管没什么学问,但也称得上是一员虎将。

杨修辅佐曹植,或者说鼓动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其实是杨修和曹植两个人都没有自知之明,都把才气,聪明,机敏当成了智慧和见识。所以曹子建会恃才傲物,会恃宠而骄,而杨修竟然就会大加赞赏并推波助澜。

这样,在曹操眼里,曹子建成不了大气候,杨修也不会有大出息。

但是这个杨修,对自己的糟糕的表演不但没有警醒,反而沉醉于自己糟糕拙劣的表演,终于演砸了,代价就是掉脑袋,可能一直到掉脑袋的那一瞬间,杨修都没想明白为什么掉脑袋,他致死认为,是曹操在嫉妒他的才华,容不下他这个“奇才”。

其实,就曹操来讲,阅人无数不说,心胸和格局绝对不会小到容不下像杨修这样几乎一眼就看到底的所谓“机灵鬼”。

没有自知之明不说,还不识时务,不顾环境场合的抖机灵,最终还是惹恼了曹操,拿他的人头办了件难办的事。

其实,杨修抖机灵的次数很多,有的时候挺可爱,有的时候挺让人敬佩。

比如曹操巡视新的花园后,宅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杨修反应机敏,立刻吩咐把门改小,是因为他看出了曹操的心思:门中加活 ,就是“阔”。

这实际上是曹操出的题目,希望有人能领会,杨修领会了,曹操很高兴:杨主簿就是聪明!

而在“一合酥”这个事件当中,杨修就变得“自以为是”的聪明,相当于过度解读“一合酥”的含义,用“一人一口酥”来主动向曹操展示自己的“机灵”,这个时候,曹操就很不以为然。

在“绝好女子”的猜字游戏当中,执意说出谜底,没有顾及曹操的感受而只顾自己展示聪明的快感,这样,杨修的情商令人堪忧。

缕缕展示自己的机灵,得到赞美和敬佩不断,杨修很膨胀,膨胀到视军务为儿戏,开起了“口令”的玩笑,这就是作死的节奏。

所以,杨修此人,并非奇才,小聪明本身并无不妥,严重缺乏自知之明才是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步武堂


答:中国人和日系人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有两个人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是一休,一个是杨修!一休是日系全部人口历来智慧的总和,外加上日系人知道的朝鲜历来的部分智慧和中国的历来的部分智慧美化于他的寓言,当然就包括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集体的结晶;杨修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后汉三国时期的丞相曹操的主簿。并没有日系偶像🤩那么轰轰烈烈地被推崇,但倘若是比起聪明智慧,就杨修自己的一件事儿,就能把一休所有的智慧甩到九霄云外去了……况且,杨修还是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

那么,说这么多的意思也许有的网友就已经看明白了(看到这儿就明白了的网友可能就具备比杨修更聪明的头脑):日系人就能把它们所有的历史上和它们知道别的国家的历史上的聪明人的智慧绑到一起,干什么?努力塑造它们的种族中也有一休那样的人存在,来证明它们也是可以有和杨修一样聪明的人;可是在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就算是杨修这样的人,即便你能甩一休N条街,不过是“耍小聪明”“持才自傲”“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屎盆子一股脑儿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中国人是断不可能允许比他自己更聪明更智慧的人的存在的,要么你不如我,要比我强的人就不能活!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曹操是因为嫉妒杨修的才智而杀之,不是!在某些方面比曹操足智多谋的人多了……曹操对他们仍然是唯才是举的。但就杨修的死,这件事儿本身,我敢说——杨修没有任何错!完全是曹操独断专行、强权政治、草菅人命的结果,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依据、没有任何借口地怒杀了杨修,杨修的死是中国人才的典型悲剧,是中国历史传统的卑鄙拙劣行为的具体体现,在中国聪明智慧的人才根本得不到应有尊重,反而极其容易被草草地残害,杨修就是一个!

杨修有什么错?“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这是错吗???“始终之变”吗?杨修参与夺嫡之争了吗?没有!曹植、曹丕主动交好杨修的,不是杨修巴结他们的,而且,真正参与此事的丁仪、丁廙包括贾诩不都没有什么事吗!曹操不可能为此杀杨修;有才策吗?荀攸、荀彧、郭嘉、程昱、贾诩、……多的多了……哪一个是因为有才策被杀的?袁术的女儿是杨修的妈妈👩?更荒唐了,张绣把曹昂、典韦都杀了,曹操不还是与他结亲吗?全都不—成—立!

再看看“足下贤子,持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这不全是托词吗?真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杨彪听着曹操的辩解,不听还不行……,你自己写的“一盒酥”吧,非得等长毛了再吃?“阔”也是你自己写的吧?你为什么写呢?不就是为了发现聪明智慧的杨修吗?“鸡肋”的事是汉中之战的事了,不也是撤出汉中了吗?你自己先迁出的人口,不就是放弃汉中吗?!怎么会是为了鸡肋呢?“绝妙好辞”就更是笑话了,曹操就没有度过长江,曹娥碑在会稽,苏州!杨修去没去过蔡琰家都是问号❓曹操死前三个月杀害了杨修,关羽都死了多长时间了……

不要找任何借口了,这就是曹操的错❌!毫无疑问,曹操利用手中的权力、耀武扬威、草菅人命、滥杀无辜。虽然我一直都佩服曹操,但是,比起杨修及其同样被摧残的聪明智慧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们,曹操就是一个混蛋!王八蛋!

我不想说,杨修到了日系会被推崇成什么样,一休到了中国又会被践踏成什么样?恐怕大家比我清楚。“臣死罪死罪……臣死罪死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自己都觉得死的太晚了!这就是44岁的杨修留给我们的“持才放旷”吧……


中行偃1


那个年代有同等地位的谁不聪明,有人死就有活,死因为“忤合难返”,能活则是“反忤能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