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也能挥毫,但写出的书法却引来争议!

如今,机器人在讲故事、出诗集、写小说之余,又收获了一项新技能——写书法!机器人这项技能的出现,对书法行业的发展和推动带来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行业人士对书法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机器人也能挥毫,但写出的书法却引来争议!

机器人也能挥毫,但写出的书法却引来争议!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秀丽刚劲、大巧不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圆润秀劲、端庄紧凑;张旭的《古诗四帖》动静交错、云烟缭绕......这些古人的书法作品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但斯人已逝,如今除了他们遗留下的书法名作外,已经不可能再看到其他的作品,想来多少有些遗憾。不过,眼下这份遗憾也有了弥补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能够重现书法家们的生前名作,还能通过学习其书法习惯和技艺,写作出他们从未写过的字句,将古人的风采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书法界新星正冉冉升起

而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写书法,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器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输入进来的由汉字拆分而来的基本笔画和基本部首,机器人能够自动根据不同的笔画和风格形成标准化的书写程序,在这个程序控制下,机器人就能够写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从2015年开始,这样的机器人就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在今年8月份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和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它们也再次现身展示了精湛的技艺。

其中一款叫“王阳明”的书法机器人,能够手握毛笔伴着音乐的节奏书写大字,不仅写出的字真迹还原度超过90%,期间还能与人进行交流互动;另外一款机械臂,也能自动蘸墨润笔,轻松写下“行、楷、草、隶”等不同风格作品,书法水平堪比人类大师!

再此之前,还出现过两笔写成一个繁体“龙”字的机器人;出现过“起、承、转、合”运用有序,写作习惯极为良好的机器人;以及模仿能力超强,春联写作信手拈来的机器人。它们接二连三的亮相于各大展会会议、教育教学活动,甚至电视节目的舞台之上,俨然书法界声名鹊起的冉冉新星。

机器人为何也来写书法?

我们都知道,机器人在工业、农业、金融、医疗、家庭等领域的应用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其发展重要性甚至能够上升到国家高度,那为何又会用来写书法呢?机器人写书法是否太大材小用了呢?

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从古传承至今,源远流长,意义非凡!但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当前会书法和愿意学习书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不少活跃在书法界的人其目的也并非传承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科技的力量传承和振兴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机器人作为重要载体绝非大材小用。

待技术成熟、应用普及之后,书法机器人完全可以用于教育、培训和私人练习指导,一方面利用标准化、规范化的书法教学推动书法教育普及,另一方面也能弥补我国书法人才、书法资源的不足。

同时,对于重现和修复一些经典名家作品来说,单靠人类的力量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且有时候还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而运用书法机器人则能在短时间通过临摹完成任务,甚至衍伸出更多名家风格的佳作,丰富行业作品。

机器人书法引发行业热议

虽然书法机器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针对书法机器人的应用,行业内形成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书法机器人未来必将取代人类书家,也有的人认为书法机器人只是个噱头,无一用处。

笔者的观点偏于折中。正所谓:“书法二字讲求的不在书而在法”,这个法字人好懂,机器人却不懂!尽管机器人写出来的字的确比很多人的漂亮,但却过于程式化和死板,而且在创新意识上基本没有,完全是靠临摹和模仿已有书家的风格在写作,与印刷体并无不同。

不过,对于在书法启蒙、书法修复等方面的作用,机器人的确比人类有优势。综合来看,书法机器人一定程度上,会对书法水平低下或者在行业底层从业的人员进行取代,但对于行业大家和书法名家来说造成不了威胁。

未来,书法机器人用于行业教学、普及和宣传,作品的创新和发展仍将是人类自己的任务,笔者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工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