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英河,梵淨山下曾經的黃金水道!

在位於武陵山脈主峰的梵淨山東麓,有一個明清時期的古老集鎮,因坐落在寨英河(亦稱小江)畔而得名。這裡山清水秀,溝壑縱橫,泉水淙淙,竹木茂密,是一方難得的淨土。

寨英古城內外,方圓約11平方公里,城池如葫蘆狀,長約3公里的城垣尚存670餘米,城牆高5~10米,寬1.5米,有4座用青石條壘砌的城門,臨河處建有4個碼頭,足以可見當年商貿、航運繁榮的景況。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古鎮城外的寨英河是銅仁錦江的支流,水流平緩,木船可順流而下,直達湖南的沅江。自明洪武年間在此設立物資轉運站後,寨英從此便興盛起來。如今,由於陸路交通快速發展,再加上水量減少和沿途興修的水電站,航運已經完全衰落,只留下一個完好、古樸的集鎮,從而見證了古鎮600年曆史的滄桑歲月。

寨英河是錦江之源,發源於武陵山脈梵淨山東麓的寨英境內的五嶺坡和鐵礦坪。這兩道山脈,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分水嶺,靠東一面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由若干個小溝壑匯聚成落滿河、半溝河、舉賢河。半溝河在落滿附近的老窪塘流入落滿河,舉賢河又於下流的飛山廟流入落滿河,然後流向寨英,成為寨英的河的主流。而山的另一面的鋼叉河和磨龍河在魚潛溝相匯,黑衝河又在冷水溝附近與之匯合,然後在寨英古城南門外與落滿河交匯,形成了寨英河。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據記載,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命其第六子朱禎率領10萬鐵騎以打通雲貴川通道為由,而專門針對梵淨山區的徵蠻戰爭拉開了序幕,所謂的“改土歸流”、“趕苗奪業”等等一系列歷史事件都被那悠悠的錦江所見證。從此,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的錦江水運也被徹底打通,使得船舶可以直接從長江進入銅仁,然後逆流而上,便可直達辰水的源頭——寨英,從此,一座山水縈紆的古鎮便於武陵深處誕生了,並隨即開始了它歷經數百年的成長曆程。寨英河流經江口縣的怒溪、桃映、翁稿、溪口,碧江區的和平等地,然後在清水塘注入錦江,最終匯入湖南的辰水河和洞庭湖。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為貴州建省,將思州、思南宣尉司改設八府,在今松桃縣設立烏羅府(後併入銅仁府),由於寨英就在烏羅的附近,因轉運軍需物資的需要,於是在寨英修建碼頭,並派兵就地屯種。

明萬曆年間,寨英一帶由軍屯地轉為民墾地,就這樣,寨英成為了梵淨山區域內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商業也從此日趨興旺。到明朝後期,寨英古鎮商埠貿易達到鼎盛期,成為了“裕國通商”口岸,是川鹽湘貨的重要轉運地,淡期日進出五噸以下,船隻在四、五十號,日達客商有四、五百人上下;而到旺期日進出則達十噸左右,船隻總在近百號,日達客商卻有千餘人。

從此,寨英這地方官旅往來、商賈雲集、舟楫往返,眾多的社會名流,以及文人墨客也都通過錦江來到寨英,使得寨英形成了鼎盛一時的“梵淨古鎮”。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此時的寨英,臨街的櫃檯經營項目便日益增多,販運活動規模加大,從沿河碼頭卸船的川鹽改用人力挑背,經甘龍、烏羅到寨英上船,每天從木黃挑紗線、土布、藍靛,從普覺(堡腳)、落滿挑大米、藥材、硃砂的挑夫遍佈於道,沿途的飲食、住宿等服務活動也隨之興起,主要商道上幾乎三里一食店,五里一鋪舍。

到了清朝時期,由於寨英地處古道交通之要衝,順流而東可達常德,西經烏羅可通銅仁及黔北,竹木、土產由此外運,食鹽、布匹、百貨在此轉銷,外地客商在此設立會館,開設“天字號”、“地字號”、“何裕商號”等8大商號,由於又是“裕國通商”口岸,故而有“小南京”之稱。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與此同時,來往的商賈,憑藉寨英河,將大宗木材、桐油、生漆、棕片、藍靛、藥材、獸皮、硃砂等土特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銅仁和湖南的麻陽、辰溪、沅陵、常德,再由常德運往湖北武漢、江西九江等地,然後又將陶瓷、鐵器、棉紗等“南貨”運回寨英,銷往梵淨山麓各村寨。

就這樣,寨英河更顯繁忙,大、小水門每天停船不下百隻,寨英各街道店鋪林立,每天人流不斷,原本逢三、八趕場期,這時變成了“百日場”。古鎮的這種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解放後,寨英河依然發揮著她極為重要的水路運輸作用。這期間,從銅仁運入寨英的貨物主要有食鹽、布匹和一些日用品等;而從寨英運往銅仁的貨物有藍靛、桐油、洋芋和生豬等。當船隻從銅仁小江逆流而上的時候,只能全靠縴夫一步一步的拉著前行,至此,每隻貨船上都會有八到十人的縴夫隨行。

據說,為了保障寨英河航運的安全和暢通,除了沿途的的每個自然村寨都組建有近十來人的護鹽隊以外,在枯水季節,每個自然村寨還有三、五人負責航道掏溶,以確保過往船隻安全、順利過境,從而為寨英河的航運保駕護航。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這時的寨英河,除了是一條重要的商業航運以外,也成了寨英一帶運輸國家糧食的重要運輸渠道。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從解放初起直至松桃至普覺和寨英公路修通之前,寨英河是則是寨英、普覺、鄧堡和落滿運送公糧的重要要道。除寨英外,普覺、鄧堡和落滿等地的公糧將全部用人工挑至寨英碼頭,並打包裝船,然後通過寨英河,直運銅仁。據說,大的船隻,一次也能運上五噸左右的糧食,通過幾天的顛簸,最後到達銅仁。

新中國成立後,一切都百廢待興,由於寨英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森林資源極其豐富,為了城市建設,國家林業部門便在寨英大量採伐上好木材,通過寨英河,運往銅仁或湖南常德的木材調撥站。於是這個期間,寨英當地出現了一批專門放排的人(從寨英河運木料或楠竹的人)。這些人體格健壯,善識水性。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據瞭解,這些放排人把從寨英境內的田家坡、高榜、嶽山、興家莊等地採伐的上好原木或原竹紮成排,每排大抵在六十根左右的原木或原竹。據說每天至少有五十排,從寨英出發,順流而下,直至銅仁的東關轉運站(瓦窯河)。這些木排或竹排最快也要五六天才能抵達目的地。放排人交貨以後,然後他們沿小江步行兩三天返回寨英。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有時這些放排的人,還會把排放得更遠,甚至到達湖南的常德,一去一來,足足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寨英河於1968年正式斷航),伴隨著從銅仁錦江至寨英古鎮沿途水利大壩建設的興起和松桃至寨英公路建成,從此,寨英河上歷經數百年的航運史便隨之結束,曾經的商船和縴夫早已不見蹤影,一聲聲拉縴的號子聲,只能變成寨英河上的永久記憶。

如今的寨英,雖然只是“千家之邑”,卻處處顯出苗疆“邊城”的特點。它集軍事防禦、商業貿易為一體,融苗、漢文化於一爐,把苗疆600年的歷史凝固在古鎮風貌上,穿越時空,保存到21世紀,不失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一切的一切,都歸結為寨英河的存在。

寨英河,梵净山下曾经的黄金水道!

古志說,“辰水自梵淨山出。”源於梵淨山之東的大、小兩江在銅仁城南合於一水。半個多世紀前,只要從銅仁坐船上行80餘里,便可到達辰水之源的寨英古鎮。而今,河流斷航,沿江有了環山公路,交通甚為便捷。

寨英,是一條河流運出來的古鎮,寨英,是一條河流運出的輝煌。如今,公路與鐵路等交通方式取代了寨英河的水運,昔日往返穿梭於河面之上的商船也早已失去了蹤影,只有城牆外的碼頭還靜靜矗立在那兒。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曾經輝煌一時的梵淨山下的黃金水道——寨英河,依然靜靜地流淌著,奔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