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近期,《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社会组织总量突破了80万个。

民间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原因是,近几年不论从政府引导还是民间认知,都把公益事业提升到一个极高的层面。助老,助残,助困,环保,知识普及…….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经过资源整合后分散的力量开始聚集在一起。

民间公益作为公益事业的有力补充,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与高数量形成反差的是,这些民间公益组织的生存窘境,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专业性不够。孤军奋战是很艰难的事情,应当受到社会力量的更多关注。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上海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就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了“温室”,开放温馨的办公环境,丰富的社区资源,专业的项目指导,现在已经有30个公益组织在这里“健康成长”。为了做公益的“初心”,很多人甚至拿出自家的财产,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个几乎没有回报的项目之中,这个组织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做公益,专业性和“初心”一样重要

据资料显示,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就是通过公益项目扶持一批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并把优质的公益项目带进社区,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公益的意愿。

近几年,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开始关注公益,对于公益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远在天边”的官方筹款、商业大佬捐款;而是从“近在眼前”的社区出发,从捐文具,捐衣服这样的小行动开始,投身于公益。而投身公益的人员结构也更加年轻化,高知化。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周文秀对此深有感触。

周文秀介绍说,其实来到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很优秀,这些组织的创始人不乏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生,或者是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们基于自身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关注到了很多现实中“未被发掘”的社会问题,公益心加上专业能力,公益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据了解,小敏就是这样一位出自“名门”的工作人员。服务中心“急救培训”项目创始人小敏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医学的急救培训导师,属于医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

小敏认为国内的抢救率还很低。据数据显示,在美国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15%,而在中国不足1%。国内的抢救成功率低下是因为具备急救能力的人不多,具备抢救能力的大多是医务工作者,而医务工作者往往不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现场。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小敏表示,只有民众也掌握了急救的技能,才能提高急症病人的存活率,自己也因此萌发了创办“急救培训”项目的想法。

小敏也感叹,构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急救医疗的必要性,在普及的过程中民众的积极性和接受度很低;项目的宣传,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没有办公的地方,找不到开展活动的场所……

周文秀说,很多类似小敏这样好的项目因为资金问题“半路折腰”。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一个成长型的平台,社会组织在这里抱团取暖,除了公益性,平台还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

据报道,半年前,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孵化平台,解决了办公位和开展活动场所的问题,还资助了一些急救仪器,设备,为项目的开展缓解了资金方面的一些压力。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一个公益项目从建立到发挥社会价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民间组织比较“年轻”,缺乏经验,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多是有多年经验的公益人,集合大家的智慧为这些组织提供指导,出谋献策。从组织注册填写表格,公益项目的开发,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财务预算的制定,项目宣传,到项目最终走进社区。

周文秀认为,做公益就像做事业,中间有很多流程,背后需要一整个专业的团队才能运作,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社会组织需要更多的项目经理的加入,当中层人员越来越壮大,每个中层人员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公益的辐射面才会变广。

把做公益变的像呼吸一样简单

每一个公益活动的举办,都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公益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民众的深度参与。

在美国,做公益是贯穿日常生活的全民行为,每年的慈善捐款来自企业和机构的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学生对于做义工等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是名牌大学录取的重要考核标准。

事实上,目前国内对于公益的参与度并不算高,很多人还停留在“遇事捐款”的阶段。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周文秀说,让民众积极的参与到公益中来最重要的是信任,信任的积累正是由一个个公益活动的举办产生的。老西门社会组织中心的公益活动都是从走进社区开始的,让社区居民觉得公益离他们很近,做公益很简单,是一件日常的事情。

周文秀介绍,随着经验的积累,把公益活动模块化,公益就会变的简单。比如正在筹办的为青海孩子捐赠冬衣的活动,跟物业、居委会对接,找场地,招募志愿者,捐赠衣服、运费,参与打包,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参与,公益就在身边。

周文秀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青海捐赠活动中,工作人员现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下来。当捐赠者亲眼看到自己捐赠的衣服穿到青海孩子衣衫褴褛的身上,切实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感动,这样做无疑会让捐赠者对公益组织更加信任,会更积极的参与到其他的项目,甚至会带动身边的人参与。

不让公益止步于“遇事捐款”,这个组织把公益带到“身边”

周文秀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公益活动的开展更加精准。通过对一些社区居民,街道或者是乡镇需求的整合,设计好项目,找一些社会组织一起来做。也有很多参与过活动的人自发找上门,希望能够帮助到自己的家乡。

周文秀感慨,正是因为大家的积极参与,团队的协作,项目越来越多,除了助老,助残,助困这些传统的公益项目,还涉及环保,健康饮食,心理,急救消防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老西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这些公益项目,让众多身处困境的民间组织生存下来,把公益带到社区居民的身边。

实际上,国内有不少像老西门这样依靠社区的力量支持民间公益的组织,可是做公益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社区和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志愿者的加入,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公益之路才能走的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