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在太子朱标死后不传位于其他儿子,而坚持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

stephen717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太孙建文帝一点问题都没有,汉族王朝封建礼法皇位传承讲究立嫡立长,建文本来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雄英己死),而且朱元璋去世时建文己经21岁,完全成年了,不是小孩了,可以执政了。

虽然建文帝本人确实柔弱仁厚,犹豫寡断。而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皇位的朱棣确实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大有作为。但后来的历史证明朱棣一系传承皇帝位的子孙后代都是愚蠢昏庸孱弱短命之人,受到后人的遣责和差评。

如果朱棣不篡位,任凭建文帝一支将皇位传承下去,后来出现明君圣主将明朝治理得很好也未可知。


流贼闻之心胆摇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很多儿子,其中不缺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便是朱棣,可是朱元璋统统都不考虑,他直接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子,为此他提前便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措施,比如杀功臣,就是为朱允炆铺路,害怕朱允炆登基之后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第一个原因立朱允炆是合乎规矩的,古时候立太子无外乎就是立长或者是立贤,嫡长子继承制度决定了朱标便是继承人,同时朱元璋也非常的喜欢这个儿子,从他开始起义,就一直将朱标带在身旁,给朱标最好的教育,称王之后直接立朱标为世子,称帝之后更是毫不犹豫的立朱标为太子。

所有人都知道朱标就是继承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里的长子没了,他便立长孙,这是符合规矩的,也可以说是爱屋及乌。朱元璋统治的这些年,非常的有成就,可是某种程度来说,他的统治略微有些高压。史书记载,朱元璋对身边的人说希望下一个君主是个仁爱的君主,能够宽仁治国。

实际上朱标就是这样一个人,宅心仁厚,朱允炆也是如此,朱允炆符合朱元璋的要求,中国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隔代亲,朱元璋本来都如此喜爱朱标了,那么肯定是更加喜欢自己的孙子了,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无口厚非。

按照传嫡的制度来看,皇位也应该是传给朱允炆的,其实在朱棣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王爷造反成功的先例,恐怕朱元璋在地下也没有想到朱棣竟然真的造反了,并且还成功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中的一天,朱元璋的文武大臣照例在朝堂上整齐地分列两旁,等待朱元璋临朝议政。当值太监急匆匆赶来,“皇上口谕,今日罢朝一日”。

这已经是朱元璋罢朝的第28天。

一向勤政的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多天不上朝呢?

因为朱标死了。

朱标奉了朱元璋的命令,于洪武二十四年到陕西考察建都之事,偶感风寒,回朝后一病不起,半年后,英年早逝,去世时37岁。这年朱元璋64岁。

(老年朱元璋剧照)

老来丧子对任何人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更何况朱标是太子,是朱元璋辛苦培养了20多年的皇位继承人。

更为棘手的是,朱元璋必须尽快另选储君,一来自己年事已高,二来国有储君,才能保政权稳定,扼杀那些觊觎皇位之人的野心。

但是,立谁为太子呢?这个难题可比攻城拔寨,冲锋陷阵难多了。

朱元璋一共有26位皇子,但能堪大任的没几个。周王、晋王有几分才能,着力培养也许可用;秦王荒淫无度,违法乱纪,一度差点被剥夺王位;晋王外厉内荏,胆小怕事;鲁王贪图享受,一心想长命百岁,只知道炼丹吃药。

(朱允炆剧照)

朱元璋最终圈定了燕王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两人。可这二选一的才是最难的。

但他还是艰难地做出了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之所以把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应该有以下原因:

一,朱允炆是嫡长孙。

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是很传统的,朱标13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除了朱标才干出众外,嫡长子的身份是最重要的原因。朱允炆也不例外,他是嫡长孙,他的身体里流着马皇后的血脉。按照封建传统观念,皇位继承应该实行“嫡长制”。

而燕王朱棣只是皇四子,非嫡非长,立朱棣为太子,缺乏法理依据。而且朱棣的生母身份存疑,有人说是高丽人,有人说是元顺帝之妃,总之肯定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即位后,大肆篡改《太祖实录》,极力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所生)。如果强行立朱棣为太子,就会给夺嫡之人留下口实,难免祸起萧墙,引发内战。

(朱棣剧照)

二,大臣们拥戴朱允炆。

朱元璋虽然乾坤独断,但还是就太子的问题,征求过大臣们的意见。他曾询问刘三吾:“皇长孙幼,立燕王为储,如何?”刘三吾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这个刘三吾可不是个善茬,他虽然只是个翰林学士,但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是个出了名的不怕死的谏臣,连朱元璋都不怕。有了大臣的拥护,朱允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三,朱允炆善良仁厚。

朱允炆和朱标很相似,生性宽厚。在太子朱标病重期间,朱允炆数月不离左右地守候榻前,日渐消瘦,孝心感人。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很担心自己去世后,朱允炆镇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伯(尤其是燕王),曾试探性地询问朱允炆,朱允炆回答:

“先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束其行,若还无效就削其藩、异其地,最后实在不行再动用武力。”朱允炆的回答充满仁义之心,朱元璋很是满意。

(靖难之战示意图)

朱允炆还建议修改《大明例律》,认为其中有些律法太过严酷,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朱元璋听后,下令朱允炆组织专人改进,此举广受好评,“天下莫不颂德”。

朱元璋一生杀伐不断,屠戮功臣,百姓惧怕,大臣惶恐。

但朱元璋知道,他去世后,需要一个仁厚的君主,让国家修生养息,解除整个政权的高压之态,需仁者治理,朱允炆是最佳人选。

朱棣和朱元璋很像,尚武强硬,刚猛残暴。如果让朱棣即位,朱元璋担心一直紧绷的弦迟早断掉,危及朱氏江山。后来的朱棣果然嗜杀成性,灭了方孝孺十族,活剐了3000宫女。

四,朱元璋有自信。

朱元璋自信,能在有生之年帮助朱允炆铲除异己,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有一次朱棣曾搂着朱允炆的肩膀开玩笑:“皇侄日后可得多多关照皇叔。”这一幕恰好被朱元璋撞个正着,朱元璋当即厉声责问朱棣:“何敢对皇太孙如此无理?”朱元璋处处为朱允炆树威,他自信能让众人认可并服从于他指定的皇位继承人。

(靖难之战路线图)

五,朱元璋爱屋及乌。

朱标被立为太子时,朱元璋还有一层考虑,他要给马皇后一个交代。朱元璋虽生性风流,但他对马皇后是真心的,他很敬重马皇后,把朱标立为太子,就是对马皇后最好的回报。

因此,朱元璋在朱标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不但让他师从名儒,还委以重任。但朱标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爱屋及乌,把他对朱标的爱转移到了朱允炆的身上。毫无疑问,朱允炆在他的心目中代替了朱标。

不过,不管朱元璋如何思虑周全,还是没法阻挡朱棣发动“靖难”之战,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最终的皇帝宝座还是归属了朱棣。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讲讲为什么朱标深得朱元璋喜爱。

一,朱标是马皇后的嫡长子。朱元璋与大脚马皇后是结发夫妻,还是患难夫妻。朱元璋在外出身入死,自己的最爱的女人给自己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让朱元璋体验了自己当了爹的满足感。其实很多女人不懂,第一个孩子对于男人的重要性,他让朱元璋觉得自己拼命打下的基业后继有人了。

二,朱标在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时,就被立为立为世子。而其他皇子也才几岁,估计也就刚会吃饭。朱标十三岁时就开始代替朱元璋回家祭祖。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只有朱标是唯一长大懂事的孩子,十几年的父子共患难感情是其他皇子不能比的。

三,朱标是朱元璋唯一用心培养的继承人。朱元璋创业十五年间一直言传身教亲自教导朱标,然后又命文臣第一李善长和大明第一名将徐达一起教朱标,又命宋濂做太子恩师。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全给朱标了。

四,朱元璋自己太狠了,他不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再跟自己一样。他希望大明王朝有一位宅心仁厚的皇帝。放眼望去,其他的皇子真的没有比朱标强的。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建国之初,朱标就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但是,令朱元璋想不到是,洪武二十五年,当了25年太子的朱标突然一病不起,于当年四月撒手尘寰 。死了!!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但是,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在自己百年之后,将大明江山交给他。

那么这就要讲讲为什么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我们分析了朱元璋为什么喜欢朱标,那就应该能了解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朱允炆了。

首先,朱元璋的爱屋及乌,朱允炆是朱标现存儿子中的长子。因此,算是朱元璋的皇嫡长孙。那么疼爱朱标的朱元璋自然的想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后人。

其次,经历艰苦创业的朱元璋明白皇位传嫡长子的重要性。朱允炆是皇嫡长孙,在皇位的继承上有合法性,会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减少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维持政局的稳定。可惜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

最后,朱允炆性格温顺,又非常的孝顺。跟朱标很像,很符合自己选择接班人的类型。朱允炆依靠自己的实力,也是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因此,立朱允炆为皇太子,朱元璋也是看到了朱允炆的实力。


90后侃历史


个人以为:有体制和私情两方面的原因

就体制而言: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自然希望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但皇帝的子嗣不止一人,皇位却永远只有一个。朱元璋自然不愿见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争权夺位而自相残杀从而威胁到大明江山的整体安全,既如此就必须建立稳定的皇位传承规则。按之前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惯例:皇位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先于皇帝亡故也由嫡长子一系的后代子孙继承,除非嫡长子一系没有传人才能轮到非嫡长子。朱元璋传位于皇孙朱允炆其实正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避免皇子为了争储而内斗不休。

就私情而言:朱元璋虽子嗣众多,但恐怕对朱标、朱允炆父子是最为青睐的。这种青睐首先是源于爱屋及乌——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母亲马皇后是结发夫妻,马皇后见证了朱元璋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流亡者成为一国之君,也经历了朱元璋起事创业的所有艰辛困苦。朱标出生时朱元璋虽已打下一片江山,但还不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君,依然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历朝历代皇帝和皇子之间首先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这一通例也适用于朱元璋和其他皇子,唯独朱标是唯一和父亲一起打江山生死患难与共。朱元璋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君中出身最卑微者,他最担心的就是后代子孙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知祖宗开基创业之艰辛,朱标恰恰在和父亲打江山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政治军事能力。所以朱元璋在自己的众多子嗣中是偏心于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的。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为什么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明知藩王势大,仍一定要将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并最终酿成大祸?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是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小农意思,害怕别人来夺他的位子,要求每个人都安份守已,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不得僭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得有多余的想法。

为保证朱氏江山的稳定,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即对皇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标为太子,一子夭折,其余24子和一个从孙子(靖江王)均被封为藩王。藩王配备有一枝三万至数万人不等的“护卫军”,有权监视在外都司卫所的军兵。分封的目的有二,一是塞王实边,诸王有9位年长的藩王均分封在北部边塞,“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意在广袤的北边防御蒙古贵族;二是屏卫皇室,诸王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力,“用资夹辅”,防止朝廷内部出现篡夺皇位的奸臣贼子。

燕王、秦王、晋王、周王和宁王等都曾率护卫军、节制公侯大将在北边操练、戍守和征战,塞王实边收到一定的成效。然而,事与愿违,因分封诸王是与加强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诸王握有重兵,驻居边塞重镇,是一股强劲的皇权离心势力,虽然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良言苦劝,虽然朱元璋也有所防备,还在洪武二十八(1395年)年重订《皇明祖训》,以规定后世子孙,最终还是酿成大祸。


倪说历史


因为朱元璋深知乱立之霍乱,明之前地朝代大多已长子长孙为法理正统。而废长立幼会对国家带来动荡或战争。严重的话会导制朝代灭亡,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像秦二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通过一些自相残杀上位地。所以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亡地情况下,将皇位直接传于嫡长孙是很正常不过地事了。是为了避免内斗或战争做地正确决断!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向敬之

虽然朱元璋认为朱标过于仁慈,不如皇四子朱棣一般英武。但朱标为马皇后所生的皇长子,使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立其为世子,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儒家礼教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朱元璋!他称帝后,不但强化礼乐教化,而且要给大明王朝皇位继承立一个规矩,就是要建立一个立嫡立长的皇嗣制度,避免皇子为了争储而内斗不休。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太子朱标病逝,让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哀痛不已,不久将朱标次子(长子已死)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作为第二任接班人。

台北故宫中收藏的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带头将嫡子皇嗣制度做示范,以便后世在继承皇位的同时继承下来。为了确保皇太孙顺利继位,朱元璋临死前安排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甚至有违人伦之礼地不许在藩地的诸子进京为父奔丧。

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结束,但是朱棣坚持了朱元璋立嫡立长的皇嗣制度,在册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不久,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

《大明首辅张居正》万历帝剧照

明朝的后继之君,基本上都是坚持着立嫡立长的皇嗣制度。皇后无嗣,便立庶长子,如嘉靖帝追封的哀冲太子即庶长子,不久嘉靖帝便立庶次子为储,不料这个太子也命薄,嘉靖帝久久不再立储,但庶三子、裕王朱载垕成为内定而不正式加封的储君。

明朝不但历代皇帝早早地册立太子,而且几次册立储君嫡长为皇太孙,使太子、太孙并存。万历帝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储后,临终前指定常洛长子朱由校为皇太孙。


以礼观书


为什么朱元璋传位给他的孙子朱允炆,而非朱棣?

在这就不得不提懿文皇太子朱标了,因为是他的去世直接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发生,更不会有朱棣的清君侧的发生。

那我们就来说说太子朱标,他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这可不得了,马皇后是朱元璋起义路上的贵人,又在他深处危难之时不离不弃,是一对经过患难的夫妻。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独断,天底下唯一能劝的动他的,并且能让他改变主意的人,那就是马皇后。所以朱元璋称吴王时,就立朱标为王世子,又让大儒宋濂教他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那朱标这个人怎么样了?他天性仁慈对兄弟又十分有爱,可惜啊,因为他的中年去世,不由令人可惜。(去世的早的原因,他的性格完全与自己父亲相反,长期生活在父亲的强权之下,能不抑郁寡欢嘛?)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长子早亡,母亲吕后上位,自然他就成了嫡长子。朱允炆这人的性格又继承他父亲。我想一个帝王再考虑帝国的接班人是必定深思熟虑,我想他选择朱允炆有三个原因:1因为爱屋及乌才把皇位传位于朱允炆。朱允炆从小生活在东宫,与朱元璋生活在一起,能没有点隔代亲嘛!

2朱元璋作为帝国的掌舵人必然要为帝国以后发展做打算,他要维护嫡长制,嫡长制的确立是避免帝国发生诸侯争权,动摇帝国根基。

2:朱元璋并非没考虑过朱棣,他是所有儿子中最具有谋略,最能征善战,也最像自己的人,帝国交给他应该是最令他放心的。可他为什么直接越过儿子选孙子,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大杀功臣有关(历史上这一点对他争议很大),他这一辈子杀戮太多,他不想他的继任者还是传承他一点,所以他还是选择了,仁厚宽恭的朱允炆。可他低估了朱棣的野心,高估了允炆的仁慈。

点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一段历史进程,如果朱标不死,大明历史就得改写了。


静夜思朝晖


朱元璋在应天称王之后,请了江浙大贤刘伯温与宋濂出山,前者为朱元璋的谋士,宋濂就专门为皇子们讲课,登基不久皇太子朱标就已经参与朝政,虽然总说朱标被宋先生教成了老好人,不懂得恩威并重,不适合做皇帝,但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是嫡长子,马皇后跟老朱的关系无人可及,朱元璋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他去民间的时候就带着朱标,日夜不离左右,朱标就这样慢慢成长起来。再者洪武皇帝以猛临政,手段太过残忍,比如胡惟庸结党谋反案,很多人是真的很冤枉,但老朱就一个字:杀,还带连坐。这样其实不利于统治,我想他从心里希望他的继任者可以少些杀戮,多些仁慈;而立国之初很多开国元勋都还健在,老朱又怕仁慈之主镇压不住,所以一直大开杀戒,有点过错就是杀,这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太平天子,无奈造化弄人,后来孙子的皇帝宝座正是自己的儿子夺走的。

后来朱标因病早逝,老朱接连受晚年丧妻、丧子之痛,伤心之余也还得立太子,爱屋及乌,对朱标的儿子也如对他一样,办公带上,吃饭带上,好生调教,立为皇太孙。在朝会上简单寒暄几句,就确定了继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