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桂花树”

千年沧桑“桂花树”

我市这处古文化遗址,登上大学考古系教材,被列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沉睡地底6000年,1973年的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惊艳全国!

这是继1958年在四川巫山县大溪发现人类遗址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遗址。

透过千年风雨沧桑,桂花树古遗址,告诉你6000年前松滋的模样!

桂花树古遗址位于我市东南部,在王家大湖的南边,遗址西北距新江口镇约28公里。

桂花树古遗址与公安县接壤,这里是王家大湖区围垦区的低洼处,为一淤积平原,常年积水。据老人们讲,建国初这里名叫毛家场,依山傍湖,几经沧桑逐渐淤积,因当地原有一株巨大的桂花树而得名。

由于建国后围垦王家大湖,洈水(河)改道,水面锐减,目前遗址高出水面约为3米,面积16,000多平方米。现在遗址的东部和北部是围垦区,西部和南部是改道的洈水河堤。

据介绍,桂花树遗址属六千多年以前的大溪文化类型,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居徙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桂花树文化堆积层约2.5~3米,内容十分丰富,上下可分三层,分别属于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种文化。桂花树遗址首次明确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叠压关系,使得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器物类别组合上的区别,并首次将龙山时代的遗存命名为“湖北龙山文化”,客观上推动了石家河文化的研究。因此,桂花树遗址登上大学考古系教材,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沧桑“桂花树”

1973年冬,由湖北省考古队、荆州地区博物馆派人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75年1月又进行了试掘。经确认,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分为三个部分,即生活区、墓葬区和灰坑。生活区发现大量的红烧土,且分布面积大,是原始人在定居放火烧荒形成的。在生活区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壳,这足以证明,六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种植稻谷。墓葬区发现大量遗骸,肢体完整,骨骼较常人要大,均为曲身仰卧式,尸骨的周围摆满了殉葬品,内有各种手制的罐、盏、碗、盘等器物,还有石斧、石铲、石锛(bēn)、网坠、纺锤轮等生产工具以及玉镯、玉璞、玉坠等装饰品。灰坑内发现有一尺多长的鹿角、兽骨、兽齿和大量的陶器碎片。

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磨制精细,有的当时使用过的痕迹还清晰可辨。出土的生活用具有:陶鼎、碗、杯、钵、盘、豆、缸、壶、瓮、瓶等等。其中有不少红衣陶、红衣彩绘陶,还有玉刀、玉镯、玉璞、玉坠等装饰品。

这些出土文物,目前在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松滋市博物馆都有大量收藏。

在挖断金羊山颈、围垦王家大湖的工程即将完成之际,为保证垦区的高产丰收,经批准,县里决定在桂花树兴建一座装机1395千瓦的电力排涝站,由杨林市区组织5000多人的民工团负责施工任务。

当开挖到距地面约两米深处时,民工们从集水池的东角发现了一些土制的坛坛罐罐,当时也不大在意,有的人捡了一些较为完整的摆在工棚作玩物。不久在西角地段先后又挖出有变黑了的鹿角兽骨和完全风化了的稻谷壳。

春节前夕,县委、县革委会组成民工慰问团,来工地慰问,县领导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建议指挥部设法保护,并向县、地(当时的荆州地区)有关单位通报了情况。地县两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经实地勘察,初步确定为重要文物遗址,当即将遗址周围长70米宽20米的地方定为保护区,停止施工等待发掘。约一星期后,地县两级区考古专业人员开展发掘,其间省博物馆也来人视察指导,32天后发掘任务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