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滄桑「桂花樹」

千年沧桑“桂花树”

我市這處古文化遺址,登上大學考古系教材,被列為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沉睡地底6000年,1973年的發掘現場,出土的文物驚豔全國!

這是繼1958年在四川巫山縣大溪發現人類遺址以來,在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又一遺址。

透過千年風雨滄桑,桂花樹古遺址,告訴你6000年前松滋的模樣!

桂花樹古遺址位於我市東南部,在王家大湖的南邊,遺址西北距新江口鎮約28公里。

桂花樹古遺址與公安縣接壤,這裡是王家大湖區圍墾區的低窪處,為一淤積平原,常年積水。據老人們講,建國初這裡名叫毛家場,依山傍湖,幾經滄桑逐漸淤積,因當地原有一株巨大的桂花樹而得名。

由於建國後圍墾王家大湖,洈水(河)改道,水面銳減,目前遺址高出水面約為3米,面積16,000多平方米。現在遺址的東部和北部是圍墾區,西部和南部是改道的洈水河堤。

據介紹,桂花樹遺址屬六千多年以前的大溪文化類型,對於研究當時人類的居徙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桂花樹文化堆積層約2.5~3米,內容十分豐富,上下可分三層,分別屬於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種文化。桂花樹遺址首次明確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疊壓關係,使得研究者準確地把握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器物類別組合上的區別,並首次將龍山時代的遺存命名為“湖北龍山文化”,客觀上推動了石家河文化的研究。因此,桂花樹遺址登上大學考古系教材,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沧桑“桂花树”

1973年冬,由湖北省考古隊、荊州地區博物館派人對遺址進行了調查,1975年1月又進行了試掘。經確認,該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遺址分為三個部分,即生活區、墓葬區和灰坑。生活區發現大量的紅燒土,且分佈面積大,是原始人在定居放火燒荒形成的。在生活區還發現了大量的稻穀殼,這足以證明,六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種植稻穀。墓葬區發現大量遺骸,肢體完整,骨骼較常人要大,均為曲身仰臥式,屍骨的周圍擺滿了殉葬品,內有各種手製的罐、盞、碗、盤等器物,還有石斧、石鏟、石錛(bēn)、網墜、紡錘輪等生產工具以及玉鐲、玉璞、玉墜等裝飾品。灰坑內發現有一尺多長的鹿角、獸骨、獸齒和大量的陶器碎片。

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磨製精細,有的當時使用過的痕跡還清晰可辨。出土的生活用具有:陶鼎、碗、杯、缽、盤、豆、缸、壺、甕、瓶等等。其中有不少紅衣陶、紅衣彩繪陶,還有玉刀、玉鐲、玉璞、玉墜等裝飾品。

這些出土文物,目前在北京大學、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松滋市博物館都有大量收藏。

在挖斷金羊山頸、圍墾王家大湖的工程即將完成之際,為保證墾區的高產豐收,經批准,縣裡決定在桂花樹興建一座裝機1395千瓦的電力排澇站,由楊林市區組織5000多人的民工團負責施工任務。

當開挖到距地面約兩米深處時,民工們從集水池的東角發現了一些土製的罈罈罐罐,當時也不大在意,有的人撿了一些較為完整的擺在工棚作玩物。不久在西角地段先後又挖出有變黑了的鹿角獸骨和完全風化了的稻穀殼。

春節前夕,縣委、縣革委會組成民工慰問團,來工地慰問,縣領導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建議指揮部設法保護,並向縣、地(當時的荊州地區)有關單位通報了情況。地縣兩級文化部門十分重視,經實地勘察,初步確定為重要文物遺址,當即將遺址周圍長70米寬20米的地方定為保護區,停止施工等待發掘。約一星期後,地縣兩級區考古專業人員開展發掘,其間省博物館也來人視察指導,32天后發掘任務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