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總體性別比例失衡使男性尋妻難

當前,我國農村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據統計到本世紀20 年代我國將有3000 萬男性打光棍。這麼嚴峻的現實問題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社會總體性別比例失衡使男性尋妻難

1. 傳統思想重男輕女觀念導致農村男多女少

男性偏好。中國是一個傳統觀念很重的國家“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等觀念已經深刻的印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子裡,成為了人們基本認知的一部分。儘管一直在宣傳,生男生女都一樣但在農村,是否有男孩成為了人們衡量一個家庭是否有底氣的標準,似乎媳婦沒有生出男孩就是沒有完成一個家庭娶妻生子的使命,也沒有完成一個家庭傳宗接代的使命。這種強烈的傳統文化觀念決定了人們對男孩的偏好。

生產力制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建國以後又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的生產模式更加決定了男性在從事生產活動中的優勢,男性身體勞動力的存在決定了一個家庭生活和生產的方式,男性的存在強化了一個家庭的功能。儘管在現在,勞動力的多少不再成為制約人們發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大自然賦予的男性勞動力自身的優勢卻在何時都沒有被泯滅。正是如此,男尊女卑的思想從古代一直到今天仍然扎著深深根,不僅體現在技術的掌握,管理高層的分佈,就連最基本的工作也清楚的分割著男性女性的歧視性區別。

社會總體性別比例失衡使男性尋妻難

現實條件。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夠完善,養老模式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模式。這就不得不使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無限延伸下去。也成為了人們多生男孩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科技的發展、技術的支持也成為了人們完成心願的一個很重要的“幫手”。當今社會的農村B 超的使用很是普遍,這種醫學手段學起來簡單、查起來便捷且醫療器械價格低廉。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在胎兒未出生之前判斷其性別,這就為選擇性生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一些衛生部門、婦幼部門、個體行醫者和計劃生育部門,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喪失職業道德,私自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和終止妊娠。正是如此我國性別比例失衡的現狀也更加難以控制。

2. 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女性資源大量流失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沿海城市和內地城市的發展也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城市勞動力的不足和農村相對剩餘的勞動力使得人們大量流向城市發展,流向東部流向沿海。出現了很大的勞動力轉移活動。他們一開始只是本著希望通過到城市務工,或者通過升學來完成自己的經濟獨立和學業夢想,但隨著不斷的轉移這部分轉移的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社會總體性別比例失衡使男性尋妻難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相夫教子”、“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再是女性唯一的代名詞。她們開始追求自身的獨立,獨立的生活、獨立的經濟來源、獨立的幸福追求。這種獨立也就要求她們像男性一樣有自己的工作事業,於是出現了眾多的女性不在待在家裡,等待婚配。而是到了有工作能力的年齡就由農村流向城市,一開始她們只是希望通過在城市裡工作,賺一部分嫁妝的錢嫁一個更好的人。但一旦離開封閉落後的農村,踏入繁華的城市她們的心也就跟著城市紮下了根。她們在城市裡思想發生了變化,眼界發生了變化,她們再也不想回到農村。有道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即便在家中早有婚配,也會隨著變化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打拼多年的她們有的憑藉自己的努力留在了城市,有的嫁一個城市裡的人也就在城市安下了家。這樣一來,農村本就男多女少的局面,無疑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後,教育的普及也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農村女孩子通過外出求學,離開了農村。他們在學習的生涯中積攢了自己的能力,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打拼屬於自己的一小塊領域。這種通過學業離開農村的女性,即便沒有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教育背景也不會使他們輕易選擇農村與自己教育背景不搭的男性了。這就是人們追求的共同的語言和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