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体性别比例失衡使男性寻妻难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统计到本世纪20 年代我国将有3000 万男性打光棍。这么严峻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社会总体性别比例失衡使男性寻妻难

1. 传统思想重男轻女观念导致农村男多女少

男性偏好。中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国家“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观念已经深刻的印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子里,成为了人们基本认知的一部分。尽管一直在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在农村,是否有男孩成为了人们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有底气的标准,似乎媳妇没有生出男孩就是没有完成一个家庭娶妻生子的使命,也没有完成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使命。这种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决定了人们对男孩的偏好。

生产力制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以后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的生产模式更加决定了男性在从事生产活动中的优势,男性身体劳动力的存在决定了一个家庭生活和生产的方式,男性的存在强化了一个家庭的功能。尽管在现在,劳动力的多少不再成为制约人们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大自然赋予的男性劳动力自身的优势却在何时都没有被泯灭。正是如此,男尊女卑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到今天仍然扎着深深根,不仅体现在技术的掌握,管理高层的分布,就连最基本的工作也清楚的分割着男性女性的歧视性区别。

社会总体性别比例失衡使男性寻妻难

现实条件。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养老模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这就不得不使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无限延伸下去。也成为了人们多生男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支持也成为了人们完成心愿的一个很重要的“帮手”。当今社会的农村B 超的使用很是普遍,这种医学手段学起来简单、查起来便捷且医疗器械价格低廉。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在胎儿未出生之前判断其性别,这就为选择性生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一些卫生部门、妇幼部门、个体行医者和计划生育部门,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丧失职业道德,私自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正是如此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也更加难以控制。

2.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女性资源大量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和农村相对剩余的劳动力使得人们大量流向城市发展,流向东部流向沿海。出现了很大的劳动力转移活动。他们一开始只是本着希望通过到城市务工,或者通过升学来完成自己的经济独立和学业梦想,但随着不断的转移这部分转移的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总体性别比例失衡使男性寻妻难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相夫教子”、“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再是女性唯一的代名词。她们开始追求自身的独立,独立的生活、独立的经济来源、独立的幸福追求。这种独立也就要求她们像男性一样有自己的工作事业,于是出现了众多的女性不在待在家里,等待婚配。而是到了有工作能力的年龄就由农村流向城市,一开始她们只是希望通过在城市里工作,赚一部分嫁妆的钱嫁一个更好的人。但一旦离开封闭落后的农村,踏入繁华的城市她们的心也就跟着城市扎下了根。她们在城市里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发生了变化,她们再也不想回到农村。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即便在家中早有婚配,也会随着变化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打拼多年的她们有的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了城市,有的嫁一个城市里的人也就在城市安下了家。这样一来,农村本就男多女少的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后,教育的普及也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女孩子通过外出求学,离开了农村。他们在学习的生涯中积攒了自己的能力,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打拼属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这种通过学业离开农村的女性,即便没有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教育背景也不会使他们轻易选择农村与自己教育背景不搭的男性了。这就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的语言和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