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十个人,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克里斯托夫金


先科普下,由李世民所主导的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并不属于特例。

有鉴于玄武门的位置(正好是皇宫北面城墙的正门)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可被冠以“玄武门之变”的事件,在整个唐朝历史上总计发生过四次,而且对唐王朝的历史走向都是影响极大。

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就是李世民所发动的这次,最终双手沾满了兄弟鲜血的李世民登上了他梦魅以求的皇帝宝座。

第二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李唐宗室及大臣们发动政变,率领左右羽林兵攻占了玄武门(洛阳城的玄武门),逼迫武则天退位,迎立了太子李显,继位为帝。

第三次,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中宗李显的儿子第三个儿子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试图推翻掌权的韦后,因为没能攻破玄武门而以失败身亡告终。

第四次,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着心腹人员攻入入玄武门,杀了韦后及其手下,将老爹李旦推上了皇位。

还是回到原话题,李世民所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正是乘着李建成、李元吉入宫的机会,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卫将领,带着他的自己人埋伏在了玄武门内。事变过程中,李建成为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

当尉迟敬德带着兵马很有目的性地去向唐高祖李渊汇报事情经过后,先前对儿子相斗持消极态度的现任皇帝李渊见木已成舟,也只能是默许了李世民的所作所为。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相关史书上是有着不同的说法的,并不只有十人。

一般说法,出自于“长孙无忌列传”的记载。

“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另外一种说法,来自于“太宗本纪”的记载,

“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之。”

除李世民外,前者总计有十位,后者总计有十二位,两种说法,除了长孙无忌及尉迟敬德有所交集外,其他人员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至于哪份名单更为真实些呢?历史学家们也不能给予出肯定的答复。

如果综合两种说法,去除掉重复人员,也就有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领衔的这个十九人大名单。

来看看他们的最终走向!

1、长孙无忌(594年-659年)

长孙无忌,有两个身份很特殊,一个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即李世民的大舅哥,另外一个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之一,而且还排在第一位。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有着鲜卑血统,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积极支持者以及策划者,他还是唐高宗李治的坚决拥护以及拥立者,因而深得唐朝两代帝王的信任。

然而,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很是不对付,自然也就成为武则天的主要针对对象,他最终“图谋谋反”罪名,被削去官职和封邑,流放到黔州,并自缢在了流放地。

2、尉迟敬德(585年—658年)

尉迟敬德,名融(被误载为“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他先前在地方军阀刘武周手下打工,后来投靠的李世民,因而不受李世民老部将们的待见。他在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的交战中,却是有着上佳表现,立下功劳不小。

玄武门之变之中,尉迟敬德是积极参与者,亲手射杀了李元吉。李世民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将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七位。尉迟敬德晚年基本不问政事,喜欢练丹修道,于显庆三年(658年)在家里去世,时年七十四岁,算是寿终就寝。

3、侯君集(?-643年)

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早年追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有份参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七位。他后来曾经跟随李靖平定吐谷浑,又率领唐军攻灭过高昌国,功劳也是很大。

侯君集品性不咋的,纯粹是自己作死,他曾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被弹劾,后来又煽动太子李承乾谋反,结果阴谋败露,被下诏处死。

4、张公谨(594年—632年)

张公瑾,字弘慎,先前在王手下世充做过官,后经尉迟敬德等人的推荐,才被李世民任用。玄武门之变时,张公瑾还是比较抢眼的,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他们的党羽反攻玄武门,正是张公瑾一人单枪匹马跟随给挡了下来。他后来还李靖讨伐东突厥,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十八位。

张公瑾死得较早,贞观六年(632年),他病死在了任上,当时只有三十九岁。

5、刘师立(?-640年)

刘师立,宋州虞城(今商丘虞城)人,原先是王世充手下将领,直到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后,他才投靠李世民,并从此坚决地站在了李世民这边。玄武门之变,他也跟随参加,后来他还参与了平定罗艺叛乱、征讨党项和吐谷浑。

因为同时代的人物太出色了,刘师立没有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因病去世,得了善终。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京兆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栎阳镇)人,他资格很老,早年跟着李渊,后来又跟着李世民四处打天下,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他有参与到其中,具体表现不详。他后来曾多次与突厥作战,表现十分神勇,并立下战功。

公孙武达也没有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最终也是得了善终,病死在任上,那时候坐在皇帝位置上的是唐高宗。

7、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相关记载较少,他的身世优越,父亲是隋朝将领,之后他成为李世民的手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是伏兵将领之一,主要负责截杀李建成、李元吉残留党羽。

独孤彦云后来在与突厥人的交战中身亡,虽然没有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却是以贞观五十三功臣之一续图在凌烟阁。

8、杜君绰(601年-662年)

杜君绰,早年参加隋末的义军,后投靠李世民,跟着征讨各地军阀,为唐朝建立立下功劳。玄武门之变时,他是伏兵将领之一,受到李世民的信任。

杜君绰后来曾参与过征讨高句丽的战争,龙朔二年(662年) ,杜君绰在上朝时去世。

9、郑仁泰(?)

郑仁泰,是李世民秦王府中的将领,是李世民身边人员,地位不高,玄武门之变后,也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是玄武门之变的先锋之一,但具体事迹较少,后来曾参与讨伐高丽、铁勒叛乱的战争。

郑仁泰在讨伐铁勒叛乱时,是行军大总管,因指挥失利,导致失败而被参劾,两年后,他虽然在铁勒战场上没有失利表现,却被降了职。不久后,郑仁泰因病去世。

10、李孟尝(593-666年)

李孟尝,字待宾,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早年做过“山大王”,跟着王君廓一起投靠李渊,后被李世民招入到秦王府,跟着李世民征讨过薛举、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各地军阀。玄武门之变时,是伏兵将领之一,李世民登基后受到赏识。

李孟尝后来在与突厥作战中,有着突出表现,曾奉唐高宗的诏令留守京城长安。乾封元年(666年),李孟尝因病猝死在长安自家的府第里,时年七十四岁,也是善终。

11、房玄龄(579年-648年)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很早时候就投靠了李世民,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五。玄武门之变时,房玄龄是幕后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是功劳最大的五人之一。

贞观时期,房玄龄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被时人称作“良相。”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因病去世,李世民为他废朝三天。

12、杜如晦(585年—630年)

杜如晦,字克明,出身官宦世家,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后,投靠的李世民。也就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各地军阀过程中,杜如晦从中出谋划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是主要策划人,贞观时期,杜如晦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与房玄龄一起被称为“良相”。当时,房玄龄善谋,杜如晦果断,也就有着“房谋杜断”的说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杜如晦位列第三,还是在房玄龄前面。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因病难而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13、宇文士及(?-642年)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隋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娶了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他跟李渊交情不错,哥哥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了李渊,后曾跟随李世民征讨各地军阀,立有战功。

玄武门之变时,宇文士及据说有份参与,李世民登基后,受到信任以及重用。后来,宇文士及曾多次抵御突厥的入侵,颇有成效。晚年时期,他被李世民召回到朝中,极尽荣宠。贞观十六年(642年),宇文士及因病去世。

14、高士廉(575年-647年)

高士廉,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的辈分很高,长孙无忌、长孙皇后都得喊他舅舅。他是北齐宗室成员,在隋朝做过官,依附过萧铣,后来投的李唐,玄武门之变,他也有份参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位列第六。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后被追赠司徒、并州都督。

15、程知节(589年-665年)

程知节,济州东阿斑鸠店(今山东东平斑鸠店)人,即演义书上鼎鼎大名的“程咬金。”他先前跟的是李密,接着又跟了王世充,直到后来才转投的李唐。程知节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是知名的猛将。他在跟随李世民平定各地军阀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玄武门之变时,程知节也是亲身经历者,表现不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他排名在第十九位。

程知节深受唐朝几代帝王的信任,受尽荣宠,只是到了老年,有些晚节不保,后来在率军讨伐西突厥时,不能及时进击追敌,而且还杀降图财,最终闹了个减死免官,多年以后才被起用。麟德二年(665年),程知节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16、秦琼(?—638年)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先后跟过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等人,直到后来才投靠的李世民。在跟随李世民征讨各地军阀时,他的战绩非常突出。有些史书上说,玄武门之变,秦琼也是参与了的,也有说他没参与的,莫衷一是。

秦琼也是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只是排在最后,第二十四位。秦琼在战场上受伤很多,一直没有治愈好,贞观十二年(638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17、段志玄(598年—642年)

段志玄,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他是李唐集团中的老人,早年跟着李渊,后来跟随李世民,在与各地军阀交战过程中,积累起不小的功劳。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站在了李世民这边,拒绝了李建成的高官厚禄的诱惑。

段志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十位。他后来曾征讨过吐谷浑,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五岁。

18、屈突通(557年—627年)

屈突通,先前是隋朝大将,李唐军队攻克长安后,被迫投降李唐。后来屈突通坚决为李唐王朝卖命,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可圈可点,因而受到李世民的信任。玄武门之变时,他也是积极为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登基后,受到重用。

屈突通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在第十二位。贞观二年(628年),屈突通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19、张士贵(586年-657年)

张士贵,本名忽峍,先前参加过隋末的义军,后来投靠李渊,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张士贵也有参与,李世民登基后曾被任命为“玄武门长上”等重要职务。

张士贵后来曾与薛延陀、高丽等势力作战,并有不俗表现。显庆初年(公元657),张士贵因病去世,时年为七十二岁。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在天下大定之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因为李世民在推翻隋朝时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唐高祖李渊越发的喜爱李世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的功劳很是妒忌怨恨,于是就产生了铲除李世民的想法,还时常在李渊面前搬弄李世民的是非,可是毫无用处。太子就越发的记恨李世明。于是他们挖空心思的算计李世民,千方百计的砍掉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消灭他的有生力量。

在这种时局愈发紧张的氛围中,秦王府人心惶惶,就连李世民的亲信们都提心吊胆的,小心应付着太子和齐王的刁难,可是秦王府的幕僚们还是束手无策,被打压的打压,被外派的外派,或者还有的已经治罪被下大狱了,最终李世明的亲信也已经没有剩几个了。

李世民被打压到如此地步,太子他们也没有想要放过,于是他们策划了一场谋杀。幸亏这个消息被李世民所知道了,所以他决定要反抗,并且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召来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谋划如何发动事变,势必要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开端。

李世明率领这十个从龙功臣开始了他的称帝之路。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公孙武达,刘师立,郑仁泰,李孟尝。

在这十个人里面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皇后的哥哥,所以这些人里以长孙无忌为首,也是他权势最大,地位最高,可是他的下场却并不好。我们都知道在李世民去世以后,李治继位,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可是因为在某些事情中分歧颇大,长孙无忌一直反对武则天封后,那未来的女帝肯定不能容下他,武则天就命人诬陷他勾结大臣想要造反,他最后是自缢而死的。也是悲剧为结局啊!

还有侯君集,他的结局也是被斩首,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李承乾谋反事件,就是有他的手笔在,因为他觉得在当时都是追随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无法像房玄龄那样拥有高位,尤其记恨。所以他和李承乾相互利用,最后结局谁都没捞着好。

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其他人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李世民极其注重名声。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兄弟残杀的名声就已经很不好听了,所以他一定会善待功臣显示出皇帝的宽厚仁义。


奇点历史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直接导致李世民在储位争夺中胜出,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哪十人?

关于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史书中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部《旧唐书》中,也有出入。《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是:“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考虑到第二种说法中,长孙无忌率领的九人都是秦府武将,因此一般认为更为可信。

各自结局

采用第二种说法,让我们看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十人的结局。

长孙无忌:唐初名臣、政治家,凌烟阁功臣之首。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被许敬宗诬陷,遭流放,自缢而死

。674年,长孙无忌官爵恢复,陪葬昭陵。

尉迟恭:唐初名将,凌烟阁功臣之一。公元658年(高宗显庆三年)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唐朝杰出将领、军事家,凌烟阁功臣之一。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岭南

张公瑾:凌烟阁功臣之一,唐初将领。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即病逝,谥号“襄”。

刘师立:唐初将领。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病逝,谥号“肃”。

公孙武达

:唐初将领。永徽年间死于任上,谥号“壮”,陪葬昭陵。

独孤彦云:唐初将领,唐德宗时续图于凌烟阁。在与颉利可汗战斗中牺牲

杜君绰:唐初将领。公元662年上朝时去世,谥“襄公”,陪葬昭陵。

郑仁泰:唐初将领。后多次在西部、北部领兵作战。病逝

李孟尝:唐初将领。公元666年(乾封元年)暴病而死。谥“襄”,陪葬昭陵。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燕过紫禁城


这十人具体人说法不一,但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肯定不止10人,而且相关人员也有24人之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都能得到李世民的封官赐爵,而且都能得以善终,这里说的是在李世民在位期间没有遭到处罚杀害。

若非要鸡蛋挑骨头,也只有侯君集,因为太子李承乾聚兵谋反事败而受诛连,他是太子的老丈人,岂能置身事外,自然降职流放,有说被赐死,有说是自缢,反正都是死,但这不代表李世民要杀功臣的借口。

至于长孙无忌就最吃香,他既是皇后哥哥又是整个事件的策划主谋,自然功劳最大,他身居多职,更当宰相又是国舅爷权倾天下。

而尉迟敬德杀死李元吉奇功一件,秦叔宝因多病似乎未参与这件事,据说是带兵保护李世民的家属也算有功,排在最后,都封了国公,在后期仍然参加过征战,病老而死!

至于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他们也都是身居要职,也是得到功臣的最好待遇,幸亏是李世民当皇帝,要是朱元璋那就惨了!

由此也可看出李世民善待功臣的可贵,可有人把他说的一无是处的“坏人”,我都觉得犯疑,如是坏人,怎么会有这好的心胸善待功臣和老百姓呢?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看来这玄武门事件是做对了,他为大唐开创了二十四年贞观之治,大唐也由此走向兴盛,历史上的是非我们很难考证,但他治理出来的国家面貌是有目同睹的,也无法造假!


知足常乐6144539457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四月初四庚申日,公元六二六年七月二日,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伏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而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开创贞观之治,史称唐太宗。

在《旧唐书》里记载,参与玄武门之变的除秦王李世民本人外,另外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

当然,参与者远非这十个人,最起码常何也应当算在内。另外,别的史书说法是除了旧唐书中的十人外,秦琼,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张士贵,屈突通等人都曾参与在内,不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疑点。

除秦琼外,在玄武门之变前,天策府中的主要部将已经被各种理由调任别处任职,正因为太子党的步步紧逼,才迫使李世民决定铤而走险。至于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到底有多少人,这恐怕就说不清楚了,但是长孙无忌肯定是有的,毕竟玄武门之变主要出自于他手。

依题所言,就以《旧唐书》记载为主来简单的说说玄武门之变中最主要的十个人的结局。

长孙无忌,唐太宗的这位大舅子就说了吧?一直以高官厚禄活到了唐高宗李治之时,可以说是权倾天下也不为过。唐高宗时期,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这件事上,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怀恨在心。后来嘛,长孙无忌最终还是斗不过李治与武则天这两口子的联手,虽忠心于大唐皇室,但他的权势确实是太大了,也难免为人构陷。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一定程度的不爽,结果被许敬宗诬陷谋反,后被贬黔州,途中自缢而亡,长孙一家被流放岭南,可见最是无情帝王家。

鄂国公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人,这拥立之功说得只是这场从龙功劳。若论整体功勋,尉迟恭还是欠缺一些的,后来也参加了唐太宗时期的平东突厥之战,功劳不小。晚年嘛闭门不出,得以安享天年,所谓人老成精,也不要以为尉迟恭是个大老粗大老黑,人家聪明着呢。

陈国公侯君集,他的结局嘛不太好。因为性格上的一些原因,站错了队,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失败后被按罪伏诛。

郯国公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与作用可谓是不小的。独自守卫大门,阻挡前来支援李建成的薛万彻,冯立等人。后来随李靖伐东突厥,担任行军副总管,擒颉利可汗,可惜天命难违,于三十九岁时,病逝于襄州都督的任上。

襄武郡公刘师立,在玄武门之变后,因曾经与罗艺交好,在罗艺的叛乱被平灭后,受到牵连,被免职。好在唐太宗还是念旧情的,不久后被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参与防范抗击吐谷浑事宜,离间吐谷浑各个部落的关系,劝降依附于吐谷浑的党项赤辞拓拔部落,击败河西党项破丑氏,又在小莫门川击败吐谷浑,于贞观十四年时病逝。

东莱郡公公孙武达,这个人应该都不太熟,隋朝骁果卫出身,也就是所谓的天子御林军,忠勇悍猛不畏死的猛士。可以说是李世民的亲信卫士吧,从归附唐朝开始,一直追随的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参与过平突厥,平吐谷浑等大小战役,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病逝在右武卫大将军的任上,属于天子保镖。

历阳郡公独孤彦云,玄武门之变中诸将中牺牲得最早的一位,在突厥颉利可汗与唐朝对峙中战死沙场,按历史所述及推断的话,应该是战死于唐初渭水之盟之时。

怀宁郡公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主要担任的就是宫城守将一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唐太宗时期能领军打仗的人太多了,担任天子禁卫军统领未尝不是一种看重。唐高宗时,随苏定方征高句丽时立功不小,斩首三万,后来在上朝之时因突发疾病病故。

同安郡公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由于唐太宗时期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少,所以他也只是因拥立之功被封了游击将军的这么一个杂号将军,不过有实封二百户。而在贞观时期唯一出场的机会,就是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任五马军总管。让郑仁泰走向将领前台之时,是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平铁勒时。郑仁泰正是平铁勒的总指挥,薛仁贵是副总指挥,不幸的是薛仁贵大放异彩,而郑仁泰却是大败而归。但从此战的轨迹来看,这正副两帅间应是分兵而行,或许郑仁泰不如薛仁贵勇猛,但他也算是骑兵良将。而他的失败客观而言,也是他率骑兵追击铁勒残军,深入大漠数百里,遭遇了暴风雪所致,以至于一万四千余骑兵归来时已不到千人。因为他的这场自大唐立国以来的最大的一场失败,郑仁泰因此由三卫大将军被降职为左武卫将军。后来,在唐朝与吐蕃对峙备战初期,于凉州都督,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的任上病故。

汉东郡公李孟尝,在玄武门之变后,于贞观年间跟随并州都督兼通漠道行军总管李勣,在啧北阴山大破东突厥。又于黔州任上,平息治下骚乱。在唐高宗乾封元年时,病死于长安家中府邸,享年七十四岁,也算是长寿。

按正规说法而言,玄武门之变应当是九将,除了侯君集是因谋反获罪而死,独孤彦云最早战死之外,其余的人都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汉墨山河


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个人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后立下大功,凌烟阁功臣榜第一名,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赵国公等职,但后来因反对武则天立后,被许敬宗污陷谋反,被逼自缢而死。

尉迟恭,玄武门之变后被封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南征北战,屡立大功,后病死家中,享年七十四岁。善终。死后成为门神之一。

侯君集,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兵部尚书、陈国公,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但后来因为在高昌国私取宝物下狱,心生怨恨,劝张亮、李承乾等谋反,被杀。张公瑾,玄武门之变后官至代州都督、定远郡公、邹国公等职,随李靖征讨东突厥立大大功,后家中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刘师立,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等职,曾大破党项、吐谷浑,后病逝。善终。

公孙武达,玄武门之变后官至肃州刺史、右武卫大将军、清水县公、东莱郡公等职,战突厥立下大功,后病逝,善终。

独孤彦云,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等职,在与突厥颉利可汗的战斗中牺牲。

杜君绰,玄武门之变后官封开国县侯、怀宁县开国公、左领军大将军等职,曾大破高句丽,死在上早朝的任上。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代州都督、同安郡公等职,在与铁勒的战斗中失败被贬,后病逝。

李孟尝,玄武门之变后官至武水县开国公、汉东郡开国公、右监门卫将军、右威卫大将军等职,破东突厥有功,后暴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